第2章 穷养真谛:让男孩管理自己
上篇 穷养的男孩有出息
穷养就是让孩子独立、自主、有担当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不重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却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安逸的生活环境,甚至一点苦和累都不让孩子受,导致很多孩子到了中学,甚至到了大学,都不能生活自理。从小娇生惯养的洋洋就是一个例子。
洋洋是家里的“老大”,自从出生以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做过,因为一切事情都有父母给他料理,帮他解决。等到洋洋上了初中住了校,父母便不能随身照顾洋洋的饮食起居了,于是他不得不过起了独立生活。
等到衣服脏了,不能及时拿回家去洗,他就脱下来往盆子里一泡,学着人家洗了起来。可是别人的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的,自己的却弄得花里胡哨的,这一片那一片。裤子在体育课上被弄破了,却还没有缝好,以至于再上体育课时仍然凑合着穿。
这样过了两周,洋洋从学校回到家,父母看到洋洋邋遢的样子都快认不出来了,他们既感到心疼又感到难过。
以上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相信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深思,因为缺乏独立生存和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炼,孩子就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艰苦奋斗、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也许,好多人认为“穷”养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销,不要给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惯坏他,这样的理解较为片面。“穷”养男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让孩子在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等方面得到磨砺、锻炼和培养。
相反,如果男孩从小就被娇生惯养,甚至挥霍无度,脆弱不堪,这样的男孩长大以后,怎能面对生活的考验?
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男孩要成才,不回避“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让男孩过早地亲近“富”,远避“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所以,一定要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让父母减少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概括起来,“穷”养男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穷”养真谛一:让男孩过点“苦日子”。给孩子优裕的物质生活和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之外,还把自己送到了监牢。
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以先把钱存起来,等儿子长大,有了正确的金钱观以后再给他也不迟。
为了儿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儿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儿子不饱暖思坏,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穷”养真谛二:让男孩体验挫折感。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挫折会激发男孩勇敢无畏的精神,使其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作为父母,就必须让儿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穷”养真谛三: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男人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创造力吗?所以,父母要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生活自理、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
“穷”养真谛四:让男孩适当受点委屈。男孩子必须要学会坚强。适当地受点委屈,就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儿子做错了事,家长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哪怕他受点委屈,也不乏是育人的一种策略。这样的孩子,领略过多种情感体验后,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强、心理健康,易成大事。
“穷”养真谛五: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责任是男人肩头的“徽章”。因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才让男人更显魅力。所以,父母对男孩要从小进行责任心的教育。让他们未来能担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穷”养真谛六:让男孩多点仁义礼孝。仁义礼孝,是一个成熟优秀男人必备的品质。所以,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擦去孩子心灵的污垢,消除孩子心中的自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善良真诚的人。
很多孩子没有吃苦精神,不能独立,没有责任心,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如今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到两代人的呵护,他们易在父母和祖父母创造的安逸环境里被宠坏,从而长大后变得胆小怕事,畏手畏脚,没有主见。因此年轻的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成为有用之人,必须从小给孩子灌输“受穷、受苦”思想,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有担当的能力。
其实,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也是在教孩子更好地做人。孩子通过吃苦,就会体味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自觉地努力生活和学习。
替孩子包办一切,实则是害!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父母给孩子过度的溺爱,凡事都替孩子包办了。洗衣服怕累着孩子,打扫卫生怕呛着孩子,做饭怕烫着孩子。这些父母的做法表面上看似疼爱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名义上为爱,实则是在伤害。
父母这么做的害处实在是太多。其一,不利于孩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其二,不利于培养孩子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和知恩图报的美德;其三,不利于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
试想,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一个不懂得关爱他人,感激他人的人;一个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磨炼的人,将来如何立足于社会?
孩子早晚都要脱离父母走向社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样才能让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并能独立生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父母如果心太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过多,往往容易养成懦夫和懒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只有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击,孩子才能经得住风浪,而不至于被淹没。不要帮孩子扛问题,走出替代的误区,这是现代父母必须具备的教育思想。
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而不是替代。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明智地对待孩子,唯恐照顾不周;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累。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在家是否做家务”的调查,竟然有2/3的学生回答“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做,怕我们做不好”。很明显,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替代有余,鼓励不足,如此状态下的孩子不但四肢不勤,而且受不了任何挫折和困难。
美国一对年轻夫妻带着6岁的儿子在郊外骑车时,男孩的自行车陷到了泥地里,父母只说了句“闯过来”就径直走了。孩子实在骑不动,只好慢慢推过去。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赶上父母时,父母夸赞儿子:“非常好!你像个男子汉!”
有这样一个故事:学生小张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可入学后,他不但无法换洗衣服,无法去食堂吃饭,更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集体生活,无法在宿舍睡觉。入学不久,他就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退学了。
美国父母看着孩子“受罪”却如此“狠心”,这在国内一些父母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对比国内一些父母的做法,造就小张这样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学生,美国父母的做法确实值得所有中国家长回味和反思。
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的儿子一边在哈佛念书,一边还在码头开吊车打工挣钱。很多人认为外国父母的心肠太硬,太不尽父母责任,其实仔细想想,中国的父母心太软,帮孩子做了本应由孩子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优柔寡断,不了解社会,与人交往不合群,感情经不起挫折,甚至产生交往困难,不得不逃离社会。如此下去,中国的孩子怎么能够面对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又怎么能够竞争得过“心肠硬”的外国父母培养出来的后代?
不管是哪一位父母,都是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服务,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到长大后的升学、就业、成家立业,无时无刻不在替他们操心费力。孩子小,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时,父母帮忙做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不分原则地替孩子扛起所有问题,包办所有事情,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因此,中国的父母也要心肠“硬”一些,让男孩早日长出独立的翅膀。每位父母在感叹“如今的孩子怎么了”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同时,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改变一下头脑中旧有的教育观念。“养”孩子不单单是照顾孩子长大,还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自己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年轻的父母,请你们在大包大揽,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情之前,冷静而周密地替孩子想想,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或是变大包大揽为有意识的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己成长和承担。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如今,很多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一落地就受到家里所有人的关注,所有问题都为孩子包办。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苦和累,不懂得什么是困难和挫折;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
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是孩子内心脆弱的外在表现。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缺少自信,不能肯定自我,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为退缩、孤僻,与人交往时易偏激、敏感,甚至敌对,或是采取攻击、报复的行为去解决与别人发生的冲突。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在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个神秘的世界,当它失去自信而又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时,它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像裹上一层“蛋壳”:它非常严密,足以将所有人挡在壳外;它又非常脆弱,一点儿敲打,就可能被击碎,激发出强烈的报复。这是十分常见的“蛋壳心理”,只是很少有人想过要给他们一个“出口”。
那么,父母如何给孩子的蛋壳心理找到一个合理的排解出口呢?
家长应该从现在做起,培养男孩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坚强的意志要由父母引导,但关键还是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可以建议孩子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和挫折的两面性。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例如在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都可能遇到挫折。因此要教会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挫折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给人磨炼。家长要教育孩子看到挫折的两面性,不应只见其消极一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
2.体会生活的艰辛,在家里适当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定期观察盆花生长变化情况。当盆花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鲜花时,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
3.自我激励,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孩子来说,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常不是很强,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半途而废。因此,家长要适时地鼓励孩子为自己加油,自始至终做好每一件事情。
4.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明代吕近溪为父母写的一首《小儿语》说:“儿小任性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此诗可给那些不懂爱子之道、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启示。
5.通过生活,引导孩子跨越挫折。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先是客观地分析受挫原因,再引导孩子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了”;“你唱歌不行,可数学不错,要努力学习,争取参加奥数竞赛”。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总之,父母要知道: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永远也不会长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永远也不会坚强。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父母请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现在让孩子吃点苦,将来他才少受苦
不可否认,在中国,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于是很多家长和大人都会过分溺爱、袒护孩子。“让孩子吃苦”的观念恐怕会让很多上辈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对一个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孩子将来就难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所以,父母应该认识到,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父母“狠”下心来,加强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敢于吃苦的坚定信念。
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肯负责任的精神。男孩的天性让他们从襁褓期开始就不会像女孩一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但由于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很多富裕生活中成长的男孩都受不住挫折,依赖心理特别强。但是,男孩将来不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责任和压力也与日俱增,他们要面对学业、婚姻、工作及家庭等社会和人生课题。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顺境,更多的时候是逆境,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成败。所以,父母即使再富有,也要对儿子“穷”着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毁了儿子。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每人负重20公斤,匆匆地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按日本人的计划是100公里路程。
说来也巧,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脱落,给了他们偷懒的极好理由,他们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揉着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地又说又笑起来。其中有个女孩的背包带子很结实,没有理由扔进马车,但很多男孩抢着帮她背,尽管如此,没走几里路,这个女孩就病倒了,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见到医生后女孩泪水不止,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躺在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
有一个矮小的日本男孩也生病了,他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背包他却不放,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回去怎么向老师和家长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晚上7点,队伍到达了宿营地,孩子们支起帐篷,准备晚饭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做了米粥和菜,他们先请大人吃,然后自己才狼吞虎咽。中国孩子却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直到发现没有饭了,有些孩子向领队哭冤叫屈,但是没饭了,也只能饿着肚子。
第二天早上出发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赶来看望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高烧一天多,许多人认为他会将孙子接走。可是,他只是鼓励了孙子几句就乘车离去。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才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坏时,中国家长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般地冲出艰难地带。由此可见,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夏令营宣告闭营。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作了总结,他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日本人满面笑容离开了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短短两天的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让中国的父母反思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人们生活富裕,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要求甚严。他们懂得“再富也要穷孩子”的道理,他们对孩子的生活保持低标准,不鼓励孩子纵欲使性,以磨砺孩子的意志,从而让孩子学会应对人生的能力和本领。
在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特别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通过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条件尽管苛刻,却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家长们对这项活动也全力支持。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学习自食其力,以免将来成为无能之辈。如瑞士有德语区和法语区,瑞士的父母会让成年的孩子到不同语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锻炼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孩子学习新的语言。
在德国,父母从不包办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关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日本,“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铭。他们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赚钱,通过在饭店做服务生,在商店做售货员,或是做家庭教师等来赚取零用钱。
在加拿大,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独立生存能力,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独立生活。有位父亲让上小学的儿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报纸,因此孩子每天要早起,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耽误过。
其实,让男孩吃点苦是对他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了解。给孩子进行适当的吃苦教育,是一种“大爱”的表现,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表现。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从小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让孩子经受更多的锻炼。
哪一个父母都不可能终生跟随孩子,更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现在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少,将来吃的苦可能就更多。
受苦、节约的孩子早当家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相同的,都是赤条条来的,不同的是出生的家庭环境。有的孩子一出生家庭环境就比别的孩子优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有挥霍的本性,挥霍和浪费是后天养成的习惯。而这些习惯都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确花钱的方法,让他们理性地消费,而不是挥霍浪费。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父母也越来越多。许多父母让年纪小的孩子出国留学,但是又怕孩子吃苦受罪,所以在孩子海外的银行账户上存入了大笔的钱。这些钱都作为孩子平时的开销。
记者在一所学校里认识了一个浙江的孩子,这个孩子18岁,来曼彻斯特已经两年了。他在一所语言学校就读,但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一直没有拿到预科申请。
记者问他:“你这样,你的父母不着急吗?”
男孩笑着告诉记者说:“我爸爸是开工厂的,非常能挣钱,所以我根本不用担心,也不着急。我爸妈就我一个儿子,他们都很疼爱我。”
记者发现,这个男孩的消费水平不低于英国的中产阶级,他租住在一座二层带花园的房子里,每天开车去学校。男孩还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刚刚买了一辆奔驰跑车。记者问男孩:“你有没有想过以你这种学习态度什么时候才能拿到预科申请呢?”
男孩说:“这一点我不担心,我妈妈说我年纪还小,慢慢来。”
记者又问男孩说:“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的父亲老了,不能再这样赚钱了,你可以像你父亲一样,赚这么多钱供自己开销吗?”
男孩说:“我父亲老的时候,他已经赚了很多钱了。我根本不用赚钱也可以生活。你的这个假设不存在。”
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听到这样的回答会作何感想。这个过着贵公子生活的男孩已经完全不知道生活压力是什么了,他只知道挥霍。父母用金钱给他堆砌起了一座城堡,在这里他根本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这个男孩子即使拿到了预科申请,又能怎么样呢?
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出国去,但是李嘉诚对孩子格外“吝啬”,他每个月给儿子很少的钱。初到国外的李泽楷很快就把父亲给的生活费用光了。他打电话回家求救,电话是母亲接的,李嘉诚就站在旁边。听见儿子要求再寄一点钱,李嘉诚立刻接过电话严厉地说:“你自己将钱花完了,你就要想办法去赚钱,不能向我求救。”说完就挂了电话。
李泽楷被父亲无情地拒绝,心里非常难过。但为了赚钱养活自己,李泽楷只得去餐厅当服务生。很累的时候,他忍不住打电话回家向母亲诉苦,母亲听完直掉眼泪,但李嘉诚却“无情”地说:“他是个男孩子,吃点苦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心疼的。”
李嘉诚严厉的教育方式把李泽楷锻炼成了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他回国后迅速地参与到父亲的事业中,并且不断地努力创新,创造出了很多惊人的业绩,被人们称为“小超人”。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和李嘉诚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没有磨炼,怎么会有成功。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认为自己吃了很多苦,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父母永远不能教育出优秀的男孩。
很多父母会这样说:“我自己累成这样,赚钱不就是为了给孩子花吗?我可不能让孩子再吃我们吃过的那些苦了。”所以,这些父母积攒了大量财富,然后放到孩子的面前说:“孩子,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其实,这是非常愚蠢的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教出挥霍、娇气的孩子。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从小吃过苦的孩子很明白自己的家庭状况,为了能及早改变这个状况,他们都早早地开始学习求生的本领。但是,在富裕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因为没有压力的缘故,所以生存问题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也就在无形当中扼杀了孩子奋斗和谋生的本领。
所以,无论你的家境是贫还是富,请记得:现在让孩子太享福,长大了孩子就会受苦;相反,现在让孩子吃点苦,这样的孩子将来才能早当家。
让孩子明白:自己才最可靠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失败的教育者。”
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个男孩带了一个煮鸡蛋到学校,但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家,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剥掉鸡蛋外面的壳。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家长全权负责,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的结果。
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不给养成孩子过度依赖的习惯。过度爱护下的孩子,智力也好,学习也罢,遇到困难就很容易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最终很难获得成功。
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成就自己的事业。男孩要成为一株独立的参天大树,而不是成长为靠大树遮风挡雨、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草。因此,家长首先要让男孩意识到:男人就要顶天立地,靠自己才最可靠。然后在此基础上,想出多种方法,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去应付时代的挑战。
家长要知道,男孩长大了要独立地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只有成功的男孩才能被社会承认,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赏。所以父母应该培养男孩的能力,让男孩从小就明白父母不能成为自己永远的靠山,自己的双手才是最可靠的。
海天的父亲经营一个加油站,夫妻俩经常早出晚归,没有办法照顾海天。海天小的时候是由奶奶照顾的,但是后来奶奶生病去世了,所以海天放学回家常常吃不上饭。为此,海天对自己的父母非常不满意。
海天的妈妈曾经向海天的爸爸提议说:“海天还小,不懂得照顾自己,不如以后我就留在家里照顾他吧。”
海天的爸爸不同意妻子的看法,他对妻子说:“海天虽然年纪小,但他是一个男孩子,对待男孩不能像对待女孩那样,而要从小锻炼他的能力和意志。他现在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父母没有迁就海天,海天只得自己照顾自己。早晨很早就起来把饭做好,中午在学校里吃饭,晚上回家还要做晚饭。虽然海天还不到10岁,但是已经学会了买菜、做饭、打扫房间。邻居看见海天做这些事情,就对海天的妈妈说:“你们家海天太小了,怎么能照顾好自己呢。你们应该请一个保姆来照顾他。”海天的妈妈说:“我本来也想过这件事,但是他爸爸不同意。”
有一次,海天做饭的时候不小心割伤了手,他没有通知父母,一个人去医院包扎。妈妈回来看见儿子包扎好的手,心疼地掉下了眼泪。谁知海天却说:“妈妈,不要紧,只是割破了手指,过几天就好了。”看见儿子坚强的神情,母亲更加感动。
海天不但会照顾自己,而且还会照顾同学。在学校,他经常帮助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海天的爸爸经常对他说:“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的人,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人。”
海天的父亲是一个很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教育海天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帮助别人,所以海天才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的男孩。
对男孩的要求,家长要更加严格。有的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家里有一个男孩就娇生惯养,这是要不得的。家长须知,男孩肩膀上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一个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男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取得一定的地位。所以,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要把“严格”放在首位。即使生活富裕,也要告诉男孩:自己的双手才是最可靠的,依靠父母的男孩,不会有出息,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穷养,就是教孩子承担和负责
现在在家长中间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孩子一有麻烦,家长就赶紧跑过去替孩子解决;孩子一惹祸,家长就去替孩子道歉。
这样做的后果,要么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要么就让孩子依赖性过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自己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去面对自己惹的麻烦。
在一所小学里,一个叫斌斌的小男孩拿着画笔,把班级外面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老师把斌斌叫到一边,告诉他说:“你把学校的墙壁画成这样,就必须把他擦干净。下午上学的时候,你能带一块抹布来和老师一起擦墙壁吗?”斌斌同意了老师的提议。
下午上学的时候,老师看见一个老人跟在斌斌的后面,替斌斌拿着书包,手里还拿着一块抹布。老师迎上去,这个老人说:“我是斌斌的爷爷,我听说他把学校的墙壁画花了,所以我就带了块抹布来替他把墙壁擦干净。”
老师对斌斌的爷爷说:“您为什么要来替他擦呢,他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斌斌的爷爷笑着说:“孩子还小,犯错误是难免的。他也不会擦墙壁,我们当大人的当然要帮他擦。”
故事中,斌斌爷爷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观点。很多家长在孩子惹祸后,都喜欢当孩子的消防员。家长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孩子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做错什么事情,永远都会有人帮他解决麻烦,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危机意识,也不会有任何压力。
孩子终究要长大的,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孩子帮他们解决问题。孩子最终还是要自己面对很多问题,承担一些责任。而责任是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价值的体现。孩子做错了事情,就应该让他为此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如果家长一味地帮助孩子处理问题,那么孩子一辈子也长不大,一辈子也不知道什么是责任。
责任心是男孩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是否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能够勇敢承担责任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赞誉,也会获得别人的谅解。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是家长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必要做法。
有的时候,家长看见孩子把地板弄脏了,虽然非常生气,但也只是批评孩子说:“你看你又把地板弄脏了,说了你多少遍了,怎么这样不听话呢。”一边说,一边就会自己拿起拖把把地板收拾干净,而孩子只是站在一边看,丝毫没有感到愧疚。家长这种做法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所以孩子下次还会照常犯错误。而且家长只是嘴上批评孩子的错误,并没有让孩子把错误纠正过来。这样,孩子根本就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任。
约翰是一个12岁的男孩,在约翰5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对他实行严厉的教育。事情的起因是约翰要喝热水,而母亲怕约翰烫到手,就帮他去倒水,但是,约翰一定要拿起杯子自己去倒水。母亲只好跟在他的后面,结果约翰还是不小心将手烫伤了。他随之哇哇大哭起来,但是母亲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看着他在一旁哭。等约翰哭完了,母亲取来了药箱对约翰说:“你自己把烫伤的地方用药水涂一下吧。”
约翰委屈地看着妈妈说:“我不会自己涂药水。”
妈妈说:“你必须自己涂,我不会帮助你的,因为是你自己不小心才把手弄伤的。”
约翰笨拙地拿起药水涂了起来。从那天起,母亲就开始要求约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存在这样一个心理,总认为孩子的年纪还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错误,所以不能让他们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任。孩子欺负了同学,父母就替孩子去赔礼道歉;孩子损坏了学校的设施,家长就跟着孩子去学校赔偿……家长这样的做法永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们也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任。
然而,孩子在走入社会以后,自己始终要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解决事情的能力,只知道把问题丢在一边的话,只能成为一个无用的人。
万军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集团的总裁。为了能给儿子锻炼的机会,万先生没有放弃任何机会。有一次,万军和几个同学去露营,半夜里下起雨来。雨下得很大,万军打电话给爸爸,希望爸爸能开车来接自己和同学。
但是万先生当即就拒绝了儿子的请求,他对儿子说:“你出门的时候,妈妈就劝告你不应该去露营,因为这几天会下雨。现在你自己遇到了困难,就必须自己解决。你自己想办法回来吧,我不会去接你的。”
爸爸严厉的拒绝让万军非常伤心。他和几个同学躲在帐篷里,一直等到雨停了才回家。
自从这件事情以后,万军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做事情前应该想好了再做,遇到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大学毕业以后,父亲把分公司交给万军打理。万军因为没有经验,接了一个单子让公司蒙受了将近1000万的损失。万军在父亲没有给自己一分钱救济的情况下,带着手下,自己想办法,不分昼夜地做了几个月,终于把事情解决了。
通过这件事情,父亲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儿子身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父亲渐渐地把手里的工作移交给儿子来做。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在孩子长大的时候收获这种性格给他带来的辉煌成果。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替孩子解决麻烦,为孩子犯下的错误买单,那么孩子只能成为一个依靠父母、一事无成的人。
所以,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让孩子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孩子只有对小错误负责任,长大才能应对更多的问题和困难。而孩子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也会渐渐地培养出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