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大屠杀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译者序

时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呐喊》一书中译本的推出适逢其时,年过九十高龄的曼尼斯坦伯格先生以自己13岁到19岁那段不堪回首的集中营生活的回忆为素材,写就此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更没有战火纷飞中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一个13岁的男孩,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同无数遭受纳粹残害的犹太人一样,挣扎求生的故事,他的所见所闻所想,那一幕幕如同人间地狱般的景象,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那个13岁的男孩一遍又一遍的苦思冥想“为什么”的情形,都在此书中以最质朴、最真实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是啊……为什么?也许任何文字都无法形容犹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斯坦伯格先生只是忠实地履行着一个亲历者、记录者的身份,把那个残酷的世界血淋淋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至于“为什么”,也许只有那些发起战争的疯狂的独裁者才会明白。

《呐喊》一书的前半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在波兰拉多姆生活工作的犹太人的浮世绘,战争前,作者的童年,那些父亲的谆谆教诲,母亲的离世,兄弟间的友情,还有那无疾而终的萌芽中的爱情,美好而短暂,直到纳粹的战火蔓延到这个平静的城市,花香被尸臭取代,欢笑被泪水浸透,友谊被偏见和仇恨淹没,在哭喊悲鸣,枪声毒打谩骂中,一切都化为废墟。那份回忆却变得愈加珍贵,即便在其后那一幕幕的人间惨剧之下,仍时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我了解犹太人历史的知识多半是从电影中得来,而本书没有那些电影中的艺术渲染和旨在催人泪下的长镜头,当那些13岁男孩亲眼所见,骇人听闻的事实一个字一个字地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向我袭来时,我却根本来不及悲伤、愤怒,但脑海中的画面却久久徘徊。我想这便是文字的力量了吧。

人类血腥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偏见和仇恨,在杀戮的漩涡中浮浮沉沉,犹太民族的坚韧不拔以及对信仰的坚持,和全世界深受法西斯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一样,是在废墟中开出的鲜花。斯坦伯格先生一如当年那个偷听父母谈话,幻想自己能有个小妹妹的男孩子一样,虽然历经苦难,虽然身陷仇恨的泥潭,那颗纯真的心,那对家人的爱和对信仰的坚守是任何纳粹毒气室、焚尸炉和行刑队都抹杀不了的。

张佳敏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