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系统与决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4 软系统方法论

软系统方法论是Peter Checkland于1960年提出的。它是系统方法论的系统中的一种系统方法论。该理论始于对系统的分类。Checkland认为,宇宙中的系统分为自然系统(起源于自然)、人造系统(起源于人及其目的)、人类活动系统(起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以及目前还不了解的超越系统。他强调,对不同的系统中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系统方法论去处理。而这个方法论就是针对人们把系统工程的原则(“硬”系统理论)应用于经营问题的错误思想而提出的。系统工程方法是基于机械隐喻的,强调可度量的目标,以及把系统从上至下分解成多个子系统。

Checkland发现,当系统工程的思想应用于他称之为“人类活动系统”(人们在一起工作以达成某种目标的系统)的问题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首先,组织的目标是有争议的。一般而言,多数研究人员认为组织的所有成员都会接受由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其次,正规的方法通常起始于问题的描述。Checkland认为,过早的确定问题会使研究者不太可能发现其它的,可能更加基础的问题。第三,方法本身会限制研究的结果。如果我们期望组织可以通过一些有明确的边界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来描述的话,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组织就是用我们的方法主观构造出来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Checkland提出了软系统方法论。它的一个重要是建议使项目的目标尽可能长时间地模糊和宽泛,即不能过早地得出结论,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未来的理想状态而忽略当前的情景。Checkland经常指出,过程可能比结果更加重要。经历软系统方法论的过程,将会使组织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对于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也会发生观念上的变化。

软系统方法论具有层级结构,包含七个逻辑步骤:(1)无结构的问题情景描述;(2)问题情景的表达;(3)相关系统根定义;(4)建立相关系统的概念模型;(5)步骤4与2的比较;(6)确定期望与可行的变化;(7)采取行动以改善问题情景[110]

Checkland强调,社会系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上述七个逻辑步骤是不断循环、改进、螺旋上升的[110]。不过,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我们总是希望这个过程是收敛的,并且希望某些已经有共识的事件不会重现,同时,随着软系统方法论的参与者的技能和对企业的理解的加深,在执行过程中引起的讨论将更加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