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父子情

作为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这位童年时代就随母亲入狱坐牢,少年时代流浪街头,青年时期又在异国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回国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男子汉,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红色后代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的人生注定与艰难困苦联系在一起。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惨遭杀害。从此,毛岸英永远失去了母亲和母爱。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在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时还激动地说:“那时我和岸青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和三毛相比,除了偷窃和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其他几乎都经历过。”毛泽东也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

毛岸英、毛岸青是1937年初到达莫斯科的。

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看着相片上结结实实的两个小伙子,毛泽东喜出望外,久久凝视,热泪盈眶,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要知道,他们父子分别已经整整十年!儿子尝尽了悲欢离合、人间至痛,父亲也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备受艰难,而毛泽东的爱妻、孩子的生母杨开慧也已经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了,怎能不思量,情难忘!

1938年3月,因有人要去苏联,毛泽东赶紧在4日这天给两个儿子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泽东

三月四日


此时的毛泽东在延安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忙也忙不完的工作上,但当一人独处的时候,他的内心何尝不会有一丝惆怅和忧伤呢?他是丈夫,他思念妻子;他是父亲,他想念儿子。短短的一封家书又如何能诉尽十年的别离和思念呢?看到儿子已经长大,毛泽东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怜惜呢?但繁忙的毛泽东没有时间与儿子家长里短,更是无法诉说思念之苦痛,他只是对“亲爱的岸英、岸青”说:“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语气十分的平静随和,甚至难以让人感受到那种十年别离无消息后亲人重新取得联系的兴奋。但就在这平静的表面下,依然掩饰不了毛泽东内心的波澜,他跟儿子说“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接着又加重了语气,说“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紧接着再说了一遍“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毫无疑问,毛泽东的幸福感觉就像三月里开冻的河流,虽不闻涛声,但滚滚奔涌,势不可当。

整整一个月后的4月4日,毛泽东又迫不及待地托去苏联治疗眼病的“刘师长”刘伯承捎信给儿子,为了让儿子知道自己的模样,还附寄了一张照片。

毛泽东在信中说:


岸英、岸青二儿:

早一向给你们的信收到了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现有刘师长来你们那里,托致此信,附照片一张。我们情形及打日本的情形他都可以晓得,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和森的女儿,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去年我接到她寄来的照片,我也时常记念她。问你们的好!

毛泽东

四月四日


不久,儿子的回信千里迢迢地从莫斯科送到了延安,分别了十年之久的父子总算有了书信来往。

因为坠马致使右手臂粉碎性骨折的周恩来,1939年8月在邓颖超的陪同下从延安赴莫斯科治疗。8月26日,毛泽东又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托周恩来带给儿子。


岸英、岸青二儿:

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

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

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

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

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

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这封家书虽然文字不多,但却洋溢着浓浓的父爱,可见毛泽东依然沉浸在与儿子交流沟通的愉悦之中,心情十分欢快。而自从与岸英、岸青联系上之后,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就立即想到了儿子读书学习的问题,并马上托林伯渠买了一大批图书邮寄过去,供儿子和他的中国同学们阅读学习。这一年,毛岸英已经17岁。毛泽东更加关心儿子的成长,与即将成年的爱子交流思想和读书心得。遗憾的是,他这次寄往莫斯科的书在途中遗失了。

在前后五年时间里,岸英不仅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而且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于是,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汇报学习体会和对世界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的认识。毛泽东看了儿子的来信,十分欢喜,就写了一封长信,给儿子的学习提出了重要的意见。


岸英、岸青二儿:

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本,单张相片,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悬念。

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

毛泽东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这封家书不禁让我们想到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代很佩服曾文正公,这个创造着“无湘不成军”的湖南人,在他的家书中也这样劝勉他的子孙——“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对为人处世,毛泽东在这封家书中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无疑都渗透着人生真谛;普普通通的话语中凝聚着一位伟人对儿子的希望,这种情感既丰富博大,又温情细腻,一个慈父的爱也在这平平常常的告诫中令人感动不已!伟人毛泽东的爱子之情力透纸背,余音绕梁。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了闪电式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从此掀开了苏联人民卫国战争的序幕。

1941年冬末,鉴于卫国战争的严峻形势,联共(布)中央建议16周岁以上的外国公民加入苏联国籍。当老师动员毛岸英加入苏联国籍时,19岁的毛岸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国去。但我愿意为苏联人民的独立和自由献身。”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他积极要求参加前线作战。为此,他还用流利的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

有其父,必有其子。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在许多人向往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的时候,他不因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而丧失自我。而更加令人尊敬的是,在法西斯强盗面前,毛岸英没有退缩,没有迟疑,而毅然投笔从戎,积极要求上前线杀敌,要为“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可是毛岸英这信发出后,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他十分焦急,苦苦等待。就在这时,毛岸英认识了苏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苏军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尔斯基将军,并提出要求上前线作战。最后在这位将军的热心帮助下,毛岸英进入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学习军事指挥,不久便奔赴战场。

1945年,在苏军攻克柏林以前,毛岸英奉命回到莫斯科。为了表彰他的战功,也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赠他一支手枪作为纪念。

弹指一挥,流水十年。1946年1月7日,在苏联经过长达九年的学习和磨炼之后,毛岸英回到了日夜思念的阔别近十年的祖国,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而这是他们父子分别整整19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听说毛岸英要回到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他的长子。当看到身着苏联陆军上尉军服的毛岸英从飞机上走下来时,他高兴地笑着走上前去,一把紧紧地抱住了儿子,说:“你长这么高了!”接下来才同来宾苏联医生阿洛夫和米尔尼柯夫一一握手。

毛岸英归来,19年后的第一次父子相逢,使从1945年11月就开始患病的毛泽东,心情和身体似乎一下子好了许多,病除大半。当日,毛泽东挥毫泼墨,给远在苏联的毛岸青写了一封信,抬头就称“岸青,我的亲爱的儿”,怜子之心跃然纸上。

19年,魂牵梦绕、挂肚牵肠的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父子终于重逢,毛泽东怎能不高兴!他仔细打量着这个英俊的小伙子,魁梧的身材,开阔的眉宇,他怎能不发自心底地感到快慰,他简直是满意极了!第一天,毛泽东就特意吩咐做了几样菜,庆祝父子俩分别之后的团聚。

懂俄语、英语、德语,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写得一手无师自通又与其父风格相似的狂草,为人处世大方开朗、不拘小节的毛岸英,在延安确实显得很“洋气”,但毛泽东对自己的儿子要求非常严格。父子俩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父亲提醒他说: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毛岸英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完全明白父亲的用心,逐渐从了解、理解、认同与敬重,走向了能够与父亲进行思想交融的境界。

有一天,毛泽东和毛岸英父子俩坐在王家坪院子的槐树下交谈。毛泽东在询问了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后说:“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

毛岸英对父亲的话心领神会,高兴地说:“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不久,毛泽东把毛岸英介绍给劳动模范吴满有,让他到吴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毛泽东向毛岸英介绍吴满有时说:“这就是校长,你过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可养人喽!”又指着毛岸英笑着对吴满有说:“我现在给你送来一个学生,他住过外国的大学,没住过中国的大学。”

听毛泽东这么说,吴满有似乎有些受宠若惊,说:“咱叫什么大学?咱啥也不懂。”

毛泽东诚恳地说:“他还是个娃娃,我就拜托给你了,你要教他种地嘛。告诉他,庄稼怎样种出来的,怎样多打粮食。”

“这,我还行。”吴满有高兴地答应了。

几天后,岸英按父亲的吩咐,脱去大头皮鞋,换上父亲送给他的硬邦邦的布鞋,穿上父亲穿过的不知打了多少补丁的灰布棉袄,背上随身衣服、铺盖和一斗多小米,步行二十多里路,汗流浃背地来到了吴家枣园。从此,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和陕北的乡亲们同吃、同睡、同劳动,睡一样的土炕,干一样的农活。他时刻牢记着父亲的嘱咐,什么活重,什么活脏,就拣什么活干。他学会了犁地,还学会了种洋芋,像大家一样脖子上挂着个布袋,一手抓粪,一手点种。他把学到的农业技术记在随身所带的本子上。歇息时,他还和乡亲们一起聊天读报,有时晚上还教农民及孩子们识字,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因此,乡亲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喜欢他,乐意和他在一起。

毛岸英积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愿穿起大裤裆的棉裤走进“劳动大学”,用布满老茧的勤劳双手换回了“毕业证书”。其间,他还经常去拜访“老革命”、老同志,虚心地向他们讨教。他参加土改工作队,还抽时间翻译出版了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等论著。

五十多天后,也就是1946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部也正在加紧进攻延安的部署,形势越来越紧张。经毛泽东同意,村干部决定送毛岸英回延安去。当他离开吴家枣园时,村干部和男女老少同来送行,毛岸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毛岸英回到父亲身边,汇报了几个月的收获。他一身灰土布褂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英雄结,英俊的脸庞闪着黧黑的光芒。毛泽东上下打量着儿子,高兴地说:“好啊!白胖子成了黑胖子喽!”

在延安,毛岸英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而搞什么特殊化,他穿的是一件旧军大衣,住的和普通干部群众一样,吃饭也是在机关的大食堂。要知道,那时延安有规定,凡是从苏联学习归来的人,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爱人、子女,可以吃中灶。但毛岸英不肯,他坚持和大家一样,他不能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了解中国国情、深知人民疾苦、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的人。1946年11月,毛岸英随中宣部从延安撤到瓦窑堡一带,把自己的劳动和学习心得写信告诉了父亲。毛泽东在他53岁生日这天给毛岸英回了一封信:


岸英儿:

来信两封均收到。第二封信写得很好,这表示较之你初回国时不但文字有进步,思想品质也有进步。你的那些工作是好的。坚持读文章的计划,很有必要,再读一年也是好的。我身体比你走时更好些了。江青、李讷都如常。

祝你进步!

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947年8月,毛岸英离开土改工作团,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也就是在这时候,毛泽东收到了仍在苏联东方语言学院学习的毛岸青的来信。信是用俄文写的,毛泽东请人译出后,非常高兴。当即复信毛岸青。因为要译成俄文,1947年9月12日毛泽东又致信毛岸英:


岸英儿:

别后,晋西北一信,平山一信,均已收到。看你的信,你在进步中,甚为喜慰。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我们在此很好,我的身体比在延安要好得多,主要是脑子休息了。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可托周扬同志设法,或能找到一些。我们这里打了胜仗,打得敌人很怕我们。问你好!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二日


信中的“永寿这孩子”就是指毛岸青,他在上海时曾化名杨永寿。此前毛泽东已经收到毛岸英从山西临县和河北平山县的两封信,因为忙于打仗,一直没有回复。这次因为收到了“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的毛岸青从苏联的来信,他才分别给毛岸青和毛岸英各写了一封信,并将给毛岸青的信一起寄给毛岸英,请毛岸英翻译成俄文。显然,毛泽东为两个儿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在寄给毛岸英的信中,毛泽东再次谈到了读书的问题,并强调指出“你要看历史小说”,而且指出是“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且注明“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学识渊博又人情味十足的毛泽东,以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再次为爱子指明了读书的方向。可怜天下父母心,伟人毛泽东也不例外。

1947年8月,贺子珍携娇娇和毛岸青兄妹回国。毛泽东知道后极为喜悦,于10月8日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岸英:


岸英:

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你现在怎么样?工作,还是学习?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你给李讷写信没有?她和我们的距离已很近,时常有信有她画的画寄的,身体好。我和江青都好。我比上次写信时更好些。这里气候已颇凉,要穿棉衣了。再谈。问你好!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十月八日


1984年,刘思齐回忆说:“从此,岸英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一直遵循着父亲对他的这一宝贵教导,岸英非常珍惜。在他牺牲后,我在他的日记和几本笔记本的扉页上都看见过他对这一段话的摘录。这一教导已经成了他的座右铭。1949年5月,北平和平解放不久,父亲住在北平西郊香山的双清别墅,就在绿树成荫、和风煦煦、水波荡漾的双清池畔,岸英和我再一次聆听了父亲这一教导。当时的情景现在仍历历在目:父亲笑容可掬,语重心长,意深情切;岸英两眼熠熠闪光,聚精会神地聆听指教。我还记得,小鸟就在旁边的绿树丛中婉转啾鸣,池中红色的小鲤鱼也游上了水面,在我们的脚畔悠然地漂浮着,轻轻地摆着小尾巴,仿佛也在那里侧耳细听。后来岸英对我说,爸爸的这一教导应该成为我们这一辈子的座右铭。”

因为自重庆谈判回到延安后,毛泽东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毛岸英在延安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仍未痊愈。所以每次给父亲写信时,毛岸英都要关心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而为了让儿子放心工作,毛泽东每次回信都要说说自己的身体情况,以免儿子牵挂。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第二天,毛岸英就陪同两个扫雷专家,带领华北军区的一个工兵排,作为中央机关的先遣队,首批进入北平。

毛岸英始终牢记着父亲毛泽东在给他的家书中的教导,“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他既没有半点优越感,更没有搞什么特权,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在北京参加工作后,许多亲戚朋友给他写信,有的直接到北京来找他,要求安排工作。但毛岸英像父亲一样,对于违背党的原则的事情一律拒之,在法理和情理的天平上,他始终顾大局、识大体,不搞个人关系,并对亲友不合理的要求进行了严肃批评和坚决抵制。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把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岸英不顾毛泽东身边的人劝阻,主动申请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决要求入朝参战。毛泽东说:“好哇!你去朝鲜,可以在战火中经受考验嘛。”

应该说,当时毛岸英完全可以待在机器总厂继续当他的党总支副书记,不必参军去朝鲜。但知父莫若子,毛岸英与父亲毛泽东真可谓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想到一起了。

因为毛岸英懂俄语、英语,以前又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他便留在了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元帅身边工作,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并任支部书记。据聂荣臻元帅回忆道:“彭总入朝时,为了和驻朝鲜的苏联顾问取得联系,确定带一名俄文翻译,原先确定从延安时期就担任中央领导俄文翻译的张伯衡同志,但当时张已担任军委外文处处长,由于大批苏联顾问来到北京,张伯衡工作很忙,难以离开。后来又挑选了一名年轻的新翻译,可是军委作战部长李涛同志提出,入朝作战非常机密,应选一名经过政治考验和可靠的翻译。当时时间很紧,我立即向毛主席请示怎么办。主席立刻就说,‘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就这样,毛岸英就随彭总一起入朝了。”

因此,彭德怀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中的第一个志愿兵”。

11月25日这天,毛岸英和高瑞欣、成普、徐亩元是作战值班员。谁知美军飞机这次来得既隐蔽又突然,四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迅速投下了带亮点的燃烧弹,正好击中了木板房。木板房瞬间化成灰烬,毛岸英壮烈牺牲。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便发电报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在与刘少奇等同志商量后,暂时压下了电报,没有告诉毛泽东。直至1951年1月2日,当第三次战役取得胜利后,叶子龙等人才奉命在万寿路新六所的一楼休息室向毛泽东报告了此事。据在场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听后怔住了,一声不响,身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人敢说一句话。只见毛泽东的眼圈湿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始终没有流泪下来。过了许久,他才发出一声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这时,大家都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既是国家政权的执掌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烈属!尽管他的内心万分痛苦,但他必须要带一个好头,因此他同意彭德怀的建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正因此,才有后来的十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埋骨异国他乡。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战后,毛泽东曾多次接见和慰问志愿军烈属,心情都显得十分沉重,因为他自己也是烈属。尽管许多烈属想迁回亲人的遗骨,但当人们知道毛主席的儿子也牺牲在朝鲜、埋葬在朝鲜时,他们就都不再说什么。面对这样的领袖,他的人民还能说什么呢?毛泽东用无言的行动鼓舞了人民,这不正是新中国强大起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吗!

毛岸英入朝参战虽然只有短短的34天,没有做出像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那样的英雄壮举,也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和纪念奖章,但是,他“志愿军第一人”,是为国捐躯的优秀儿女的代表。不过,一直提倡少宣传个人的毛泽东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足以宣传,也不同意别人去宣传,因此毛岸英的英雄事迹在当时鲜为人知。而且毛泽东对儿子为国捐躯,从来没有抱怨过彭德怀,反倒宽慰地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这就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在遭受丧子之痛后所发出的铮铮之言。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在朝鲜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块高高的大理石墓碑。墓碑的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几个大字,它的背面刻着: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回忆说:“岸英牺牲后,我没有见到过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主席没有提及此事,我也没有问及。1976年,主席去世后,我回到中南海收拾东西才发现,竟然没有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我也问过毛岸青和妹妹邵华等亲属,都说没有见到过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1990年10月,刘松林经过多方询问,证实当年确实漏发了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和抚恤金。当工作人员补发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那天,按毛岸英当年的职务,一并补发了320元抚恤金。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泽东贡献给新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泽东所开创的一代共产党人的新家风!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泽东书写的人类父子关系历史上动人的篇章!

一个如他的名字一样伟岸的英雄的名字,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挖掘和品味的名字,一个永远给我们留下思考和怀念的名字,一个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名字——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年仅28岁。他的档案里却没有任何立功的记载,但他和他伟大的父亲毛泽东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参见丁晓平著:《家世·家书·家风: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