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英语专业新生入学后,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如何引领他们进入所学专业的殿堂并引发其对英语专业的兴趣,进而使其领悟英语专业的学科本质和经世致用的价值?这些已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答的问题。因此,为新生开设“学科导论”课程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中,“学科导论”课程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与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理念接轨过程中,认识到“学科导论”课程可以更好地引导新生认识所学专业。2008年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开始为各个专业新生开设“学科导论”课程,其中不少以理工为主的大学率先在其外语专业开设该课程。但是,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十几年探索,各高校的教学效果虽有差异,但大家已经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在外语专业的生存受到越来越多新挑战的新时代,“学科导论”课程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外语学科虽然有诸如《语言学导论》《文学导论》等导论类教材,但后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单一研究方向,而针对刚入学的英语类专业学生、用英语编写的专业介绍导论课教材,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尚未出现。

本教材的编写特色

1. 将英语专业教学放在加强高等教育以增强国力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使命下,提出“英语专业+”的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新思路。

2. 充分考虑英语专业新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新生入学时,常常面临如下问题:高考刚结束,学习较放松,缺乏新目标;部分录取到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剂生,对英语没有足够兴趣;一些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认为英语只是一个工具,缺乏专业知识;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功底较弱。本教材针对这些问题,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精选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三个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3. 本教材的内容由两大模块构成,契合英语专业新生的需要。第一个模块解读大学教育的目的,解析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传授基于研究成果的英语学习方法,阐述“英语专业+”的战略理念,引导学生确立更高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第二个模块展现英语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翻译之学科精华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加深对英语学科本质的理解。

4. 运用“输入假设”“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对课程教学进行全新设计。每单元的“关键概念”环节为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建立话题相关知识框架;“能力培养—课堂讨论”环节设计了多个适合课堂即兴讨论的小型话题;“专题研讨—基于项目的实践活动”环节设计了若干难度较大的项目任务,适合课后广泛查证、充分研讨。课程设计既适用于“讲座为主+讨论为辅”的传统大班教学,也适用于“讨论为主+讲座为辅”的小班翻转课堂教学。

本教材的章节编排

全书共分8章:

1. 大学教育的目的和英语专业培养计划

2. 更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3. 语言的力量1——演讲及其影响力

4. 语言的力量2——语言与社会

5.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6. 翻译及其影响力

7. 文学及其影响力

8. 英语专业+

每章包括7个部分:

• 名人名言:列出与章节内容相关的名人名言,启迪学生思维

• 话题导入:设计若干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导入话题的学习任务

• 关键概念:抓取章节关键概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讲授重要知识点

• 能力培养—课堂讨论:设计若干灵活多样的简短课堂活动,增加互动,培养思维能力

• 专题研讨—基于项目的实践活动:设计若干紧跟时代前沿的“项目实践活动”供小组专题研讨,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 推荐书目:为学生推荐与章节相关的书目,供其进一步自学

• 学习总结:学生自行总结最受启发的5项学习内容

本教材的适用对象和教学安排建议

本教材适用于高校英语类专业(语言文学、商务英语、翻译等)学科导论课程或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也适用于大学非英语专业专题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如果该门课程是2学分,32学时,编者建议安排为:每章4学时,前5部分2学时,第6部分的专题研讨2学时;如果该门课程是1学分,16学时,可以用2学时完成每章节的前5个部分,并将第6部分交由研究生助教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如果学校没有研究生助教机制,可以交给班干部,让班干部组织各小组用课外时间完成。或者,教师可以从每章节的第1至第6部分中挑选部分内容讲授和讨论,其余由学生自学和思考。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

苏翊翔负责编写本教材第1、2、5、8章,林菲负责编写第3章,潘红负责编写第4章,陈小慰负责编写第6章,陈斌峰负责编写第7章。本教材承蒙美国Purdue University Fort Wayne大学传媒系罗蔚博士/副教授、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徐朝晖副教授以及外教参与审校,谨此表示衷心感谢!囿于编者的水平和阅历,教材中难免存在错误与不足,恳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苏翊翔

2020年6月于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