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商业:区块链与数字经济开启大规模群体协作新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产业互联:重新定义产业协作范式

对于“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我也算是第一批推动者之一。不过当时很多人狭义地把“产业互联网”等同于B2B和企业服务,这样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到腾讯推动“产业互联网”战略之后,广义的产业互联网概念才被真正普及开来。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比如服装产业,从消费环节算起,有零售门店,往上一层有分销商,再往上一层有批发商,接着是品牌商、生产商,还有面料、辅料、材料厂商,如果还想往上追溯,甚至可以溯源到棉花等大宗商品交易,一直到农业环节。所谓产业互联网,就是把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放在网上,实现在线化协作,提高协作效率。

产业互联网的首要趋势,就是将每个行业、每个行业的每个环节,甚至每个物体,都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实现实时协作。当产业链各环节完成在线化之后,通过在线协作形成的大数据,辅以算法,可以实现更为智能化的产业协作与经营决策,进而开启智能商业。当生产者与消费者被互联网实时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价值创造活动的范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产消共生的C2B模式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

我们可通过下面三个关键词来理解一下。

关键词1:平台经济

在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完成在线化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横向来看,处于同一个价值环节的生产单元,可以进行集约化采购或者集约化生产,比如分销环节、原材料采购环节、生产环节、设计环节等,如此可提高产业效率。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电商平台、出行平台、外卖平台等消费端平台之外,产业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进了供给侧。以找钢网、找塑料网为代表的“找字辈”,正在逐步将大宗商品交易环节搬到数字化平台进行协作;以阿里巴巴零售通、京东新通路、易酒批等企业为代表的分销平台,也在逐步构建分销环节的数字化共享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制造平台,原来我们觉得制造这个环节很重,最不容易互联网化,但是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环节也能够逐步实现平台化、共享化。共享制造的实现是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双边连接作用,通过打破行业壁垒、打通行业信息不对称,来实现制造业闲置设备、技术和人才的供求匹配合理化、高效化。服装生产领域有一家企业叫作“辛巴达”,做的就是服装行业的“共享工厂”,该企业汇聚了中小服装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制造资源。

从产业结构来看,每个行业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几个细分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单是服装行业就有服装B2B交易平台、面辅料交易平台、设计师平台、分布式工厂等众多新平台诞生,帮助每个细分环节实现规模效应。

纵向来看,传统的产业链价值传递环节是一层一层的传导模式,品牌商的货先分销给经销商,然后从经销商再流转到零售商,最终和用户见面;互联网化之后,价值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直接进行对话,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可以直接进行对话,这意味着产业链纵向的互动周期会大大缩短。新型的产业协作范式,可以基于用户需求倒逼供应链协同,进而实现更快的库存周转和更快的价值创造循环。

有些企业既可以实现横向集约化,又能做到纵向集成。比如以蔬菜B2B电商起家的宋小菜,最开始深耕蔬菜采购环节,在农贸市场收集订单做反向供应链,后来逐步向上深入原产地做产地服务,向下扩展农贸市场以外的销售渠道,并在整条产业链条上,衍生出仓储、无车承运、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逐渐形成完整的数字化产业链闭环。

每个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构建起一个数字化的价值协同网络,进而高效率地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价值创造的循环。其实,在没有“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时候,海澜之家、7-Eleven、利丰等企业,都已经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与价值网络的合作伙伴实现了连接。但有了互联网技术之后,这种连接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这也使得每个企业都具备了低成本构建价值协同网络的条件。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到了“重混(Remixing)”趋势,他认为大部分的财富并不是来自于创造新事物,而是来自于重新混搭、混合事物,我们会把老的想法进行重混,这样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产业互联网化之后,传统的产业结构将会被重组,这就是一个“重混”的过程,也是一个淘汰旧物种、创造新财富的过程。作为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大家需要审视一下,你的企业所处的产业环节会不会被横向地“集约化”呢?如果存在这个趋势,你有没有可能扮演横向集约化的主导者呢?如果你做不到横向集约化的主导者,那么接下来企业将何去何从?或者,你的企业所处的产业环节是否会被纵向地“短路化”,你会不会成为纵向价值链去中介化的牺牲者呢?当然,你还可以思考一下,你有没有可能成为产业链资源的有效组织者,或者成为产业上下游衔接的高效“路由器”呢?

总之,作为产业活动的参与者,企业没有办法独善其身。产业就是企业的生存土壤。一个企业的决策,必须具备产业思维。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你的企业过去是多么成功,你都必须重新认识一下你所处的产业。思考你所处的产业一旦互联网化,你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不可替代。

产业互联网,不只是一种技术潮流,更是一种未来的产业存在状态。

关键词2:智能商业

智能化有三个步骤:在线化,数据化,算法化。

数据是智能商业的基础。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处“足迹”都能被数据化地记录下来,成为各种应用推送个性化服务的关键依据。

算法是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在计算机语言当中,更多指的是对数据处理的一种机制。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给这些数据打标签、建模型,导入算法,支撑决策,甚至反哺业务。算法经济是指人们将生产经验、逻辑和规则总结提炼后“固化”在代码上,使生产经营活动无须人工干预、自动执行的经济模式。

产业互联网催生在线交互,在线交互会产生实时流动的数据。企业也将越来越依靠数据和算法来驱动业务,通过算法的应用大幅改善供需匹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蚂蚁金服的蚂蚁小贷曾推出一项业务叫“订单贷款”,淘宝卖家可依据店铺中处于“卖家已发货”状态的订单进行贷款申请,相当于订单质押贷款。对于这笔贷款,在商家线上完成了贷款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后,将进入自动审批流程——由贷款模型自动打分,判断是否对其放贷和放款额度。由于订单贷款产品是基于在淘宝或天猫平台上的真实交易而产生的,所以贷款最快在3分钟内就可到达商家的支付宝账户。而且在放贷和贷后阶段,小贷业务都会通过淘宝或天猫平台和支付宝系统随时监控企业的交易状况和现金流。如果贷款真正投入生产经营中,商家的平台流量将得到提升,营业额和利润也将随之上涨;反之,如果评价结果变差,蚂蚁小贷将会发出预警并提前收贷。任何影响正常履约的行为都会被预警,如阿里旺旺登录中断、用销售回款大量购买彩票、集中投入广告等。若商家出现违约,蚂蚁小贷可以通过支付宝切断商家的现金流,同时执行网络店铺关停机制。以截至2012年年末的数据来看,淘宝订单贷款的平均单笔金额在4900元左右,天猫订单贷款的平均单笔金额在21000元左右,规模小、数量多的小额贷款对成本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传统银行难以兼顾小额贷款的原因之一。

蚂蚁小贷的贷款额度之小、贷款客户数量之大、反应速度之快、资金使用效率之高、员工人数之少等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企及的高度,从而实现了爆炸式成长。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机器学习”,让商业变得更加“智能”,提供了传统机构无法想象的小微贷款服务,这就是大数据和算法的力量。

除此之外,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批又一批新的“智能终端”正在成为数据的入口。比如智能家居中的家庭机器人,将完成大部分家庭体力劳动,成为人类的同伴或者助手。再比如智能汽车,也正在从单车网联、多车网联向交通体系网联演进,汽车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将快速迭代,不断替代驾驶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将由系统完成。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形成了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生产和管理的高度集成。智慧工厂可以接受用户的个性化订单,智能制造系统一方面把零部件、原材料需求分发给上游的供应商和物流商;另一方面自动排产,下指令给各个工序生产线,生产相对应的产品模块;最后在总装线上进行组装。产品智能化的一大特征,是给产品赋予数据采集功能,在售后使用环节可以反馈大量的信息给生产商。智慧工厂可以从中挖掘出更丰富的需求信息,给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成从终端到终端的闭环。各企业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实现无缝合作以及资源整合,实现零库存生产和柔性化生产。

数字孪生将把现实世界全方位映射到数字世界当中。通过建立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精准映射、实时反馈的机制,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互联互通、互与操作,构建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描述、诊断、预测、决策新体系,优化现实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

未来,每一个物理设备,每一个现实组织,甚至每一个现实当中的人,都会通过数字孪生的方式映射到数字世界,产生一个“镜像”,现实世界的变化,会实时反映到数字世界当中;对数字世界的编程,也会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虚拟与现实将深度融合在一起。数字孪生将从辅助人类进行现实世界的改造,进化到决定现实世界的改造,甚至创造超越人类想象的新世界。

关键词3:产消共生

在传统商业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与客户是单次的接触,在产品的销售环节结束之后,企业和客户之间就很少有什么联系。企业不知道客户是谁,也很难获得客户使用产品或服务之后的体验和想法。在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只是交易的关系,各企业之间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下游实时和个性化的需求很难及时传递给上游,即便能做到,上游也可能因规模化生产的成本限制而难以满足其需求。这些一直是抑制商业效率提高的主要问题,而产业互联网模式提供了一种较为完备的解决方案。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得以在同一个数字化的价值网络中进行实时化协作,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高效地反馈给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价值网络将由原来的“串联”模式升级为“并联”模式,价值创造的范式也将由“B2C”进化为“C2B”。

C2B模式的终极状态是个性化定制,即针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制造,当下除了在部分领域(如西装定制)可以实现之外,在大部分领域实现都还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个性化的用户需求难以收集,另一方面则是供应链的柔性制造能力难以支撑。个性化的定制与企业规模化的生产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如果厂商需要为个体制造一个特定的产品,那么生产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一些功能复杂的定制,其成本之高是一般企业无法承受的。目前这一问题可通过协同供应链的模式来解决,但既然是协同,就需要不同供应链的数字化以及协同化的合作模式得以建立。

C2B模式当前最直接的体现,是与消费者建立数字化的连接,将产品和服务的流程与用户的数据打通,与用户建立持续性的关系,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其态度、使用习惯、体验等都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数据表现出来并进行反馈。企业基于这些数据优化算法,进而推动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与更新。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过去的基于“猜测”的预判转为基于“观察”和“倾听”的分析,“用户至上”成为企业决策的基本出发点。

还有一种越来越重要的C2B模式,是消费者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来,扮演“产消者”的角色。就像小米手机的粉丝深度参与小米手机功能的创新一样,用户以主动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的身份来定义产品或服务。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从单向的价值传递逐渐变成双向的价值协同。企业会建立起与客户的持续互动,将用户的需求实时反馈给厂商,厂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运营来迭代优化对客户的服务。

C2B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创造一种产品和服务方式,把原来离线的用户和产品都变成在线化,进而实现实时交互与并联协同。B2C和C2B不仅是字母顺序的颠倒,更蕴含着对整个商业逻辑的根本性颠覆,是从传统的供应链模式走向网络协同的一种全新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