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脱了“有用性”的“人生艺术的山脉”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疲于“战略的荒野”而转投“设计的平原”以寻找出路。但是,这个地方真的是一个值得永久居住的乐园吗?并非总是如此。
显然,无论是“原型制造”“双脑思维”还是“共创”,设计思维与审美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设计思维只是人们用于发挥创造力的工具。从表面上看,每个人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都是平等的。
但是,这块平原上当然也是有“原住民”的。他们是具备设计和美术相关素养的设计师和创作者们。他们在平原的一角建起华丽的高塔,只允许一部分人进入。总之就是:“谢绝没有品位的人入内。”
从“战略的荒野”来到这里的人们当中,有的人本来就有志于成为创作者,有的人拥有具体的制造产品或推出服务的实绩和经验。这些人和住在塔里的艺术家们一起不断地产出作品。
话虽如此,只有很少数的人能够实现这种合作。大多数人都在开开心心地参观完“平原”之后,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又从“桥”上回到“战略的荒野”了。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基于逻辑和语言的左脑型竞争,对自己的创造性毫无自信,面对平原的“原住民”总有种自卑的感觉。
问题不只有这一个。如前所述,在解决人们共有的问题这一点上,设计思维显然是非常有效的。进行原型制造和双脑思维的同时,通过结合集体的智慧(共创),任何人都可以迅速获得满意的“答案”。
但是,这也意味着,创作者的个性和其对世界观的表达会受到限制。比起“单枪匹马”,团队合作会让我们失去“个性”,这是当然的。即使始终忠实地践行设计思维,最后无论如何也会偏向“他人模式”。解决客户问题的设计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就像我的那位朋友,她作为团队的领导人过于习惯解决别人的问题,结果却迷失了“自己”模式。热衷于解决别人的问题,会让“虽然对别人没什么用,对自己来说却是很重要的东西”从你的视野中消失。你不断地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然而不知不觉间,你会突然发现“找不到自己了”。
于是乎,在这些陷入内心“迷途”的人们眼前,大地的尽头出现了第四块空间,那就是“人生艺术的山脉”。这是一个被险峻群山环绕的山区。无数山峰耸立,有各种各样的人以自己的愿景为目标,向上攀登。他们的道路是未经铺砌的兽径,一路上或是突然中断,或是突然陡峭。大多数登山者是一个人,但每个人似乎都很愉快,看起来容光焕发。其中有些人发现了凭一己之力难以征服的山峰(愿景),但依然向它发起了挑战。这些人中有创业者、企业的经营者、自由职业者、艺术家、研究人员、宗教人士和政治家。还有一些人因为与前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便追随他们,攀登同一座高山。这些登山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一边欣赏着四周风景,一边沉浸在“自己模式”的思考中,在眼前的道路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又一步。
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这片山地吧。

图0-7 第四世界“人生艺术的山脉”
有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丹尼尔·平克(前文关于转换设计思维的内容中也提到过他)在《驱动力》一书中指出,我们已经迎来了重视个人“内在动机”的时代。
最近,诸如正念之类的冥想活动十分流行,其背后也体现着同样的情况。正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总是被网络和移动设备所吸引,从而向“外”流失,所以这种将注意力引回“此时此刻”的“自己”身上的行为才会变得如此有价值。
这样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出现在组织理论的脉络中。根据管理学家入山章荣(早稻田大学商学院准教授)的说法,在像今天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到底想做什么”的整体感是必不可少的[6]。
这样的长期导向(Long Term Orientation)是无法从详细分析和逻辑的不断积累中产生的,它需要的是感性和直觉。实际上,有研究数据表明,“家族企业”由于能够较为容易地建立这样的长期导向,因此长远来看通常发展态势较好。而许多国际企业也已经开始根据10~20年的长期目标制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