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电子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我与电子技术

1.1.1 电子产品的“奴隶”

在我的记忆里,从玩手电筒到今天的手机,每一个时期都与电子产品如影随形。无法想象,如果离开电子产品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还是从手电筒说起。在使用煤油灯的20世纪60年代,能有个手电筒,那也算是一件不得了的家用电器了。第一次看到手电筒很兴奋,为了玩手电筒故意把东西忘在野外,晚上拿上手电筒去找,半夜在被窝里都要按几下,感受科技的魅力。此外,还经常把手电筒拿到学校去,为了炫耀,故意玩到天黑才回家也有之。为了弄明白手电筒的奥妙,把好端端的手电筒给“肢解”了,这事弄得全村的人都知道,还落得一个“败家子”的“美名”,好在有爷爷这位“保护伞”,才使我免遭皮肉之苦。在今天看来,手电筒根本不值一提,但感觉在那个年代,比今天买辆汽车都难。

还记得在1979年,为了说服父亲买一个收音机,承诺要好好读书。后来收音机买了,可学习更加不好了。每天都要听很久的收音机,听《神秘岛》,听《牧羊曲》,听《人生》,乐此不疲,有时晚上听到睡着。耽误了学习是事实,落下个说得到做不到的话柄也不假。但对一个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年轻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只不过不是书本上的加减乘除、排列组合而已。但是,学习成绩没搞上去,挨骂没有幸免。

小时候喜欢看电影,可是要看一场电影那和等过年才能吃到一顿肉一样困难。要是有电影的话,每个村会放一场。为了看《少林寺》,连续跑了好多个村,反复看了不下十次。看电影经常带着弟弟妹妹一早到了,从安装银幕到放映,生怕耽误了任何一个细节,还帮放映员干一些安装机器、搬凳子之类的体力活。早期看电影其实都没看懂,心也没在电影上,差不多都是看稀奇,看那一束神奇的光线和“哒哒哒”旋转的胶片是怎样变出图像和声音的,百思不得其解。

再后来,普通家庭还买不起电视机时,偏远的乡小学买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为了看《霍元甲》,和校长举着十多米的天线杆子,东转西转,寻找最佳位置和方向,但屏幕上基本是雪花点,只有隐隐约约的图像,都是以听声音为主。调整好后吸引了周围不少村民,黑压压的有上百人,个个都像着了魔似的。我跟校长基本都没怎么看,大多是在弄天线,效果不好的话,观众就要求我们去转天线,因为只有我们“懂”。当然我们也是乐此不疲。虽然没有完整地看过几集电视剧,但也有“先效果之忧而忧,后看节目之乐而乐”的自豪感。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自己反而看得更少了。总是想自己组装一台电视机,可没有资料,没有钱,但那股激情又特别的高。为了得到一本电视机电路的图集,在新华书店居然动了偷书的念头。真的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闻到书上油墨的味道,心就加速地跳个不停,也没有时间去想偷书的后果,也不知道用“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的“高谈阔论”来安慰自己。虽然忘我,最后还是失手了:因为是夏天,穿的衣服又少,没有遮掩,没敢下手。经过几番周折,在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下,电视机后来真的还是装成了。

随着录像机的出现,开始折腾音响,玩卡拉OK,买各种材料制作电子管功放,制作音箱,石头的、木头的、钢板的都做过。别人在忘情地“歌唱”,而自己在忘情地为歌唱者“保驾护航”,同样是乐在其中,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