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語言和語言學(1)
一、甚麼是語言
說話如同走路和呼吸一樣,是人類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種活動。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感情,大多借助於說話。說話這一行為同時涉及到語言和言語這兩個範疇。言語就是每個不同的人說出來或寫出來的具體而又多變的話,而語言則是從言語中概括出來的,隱藏在千變萬化的話後面的、有一整套規則的符號系統。語言是社會成員共有的系統。舉個例子來說,「狗咬獵人」,「我吃完飯了」,「這件衣服好看」,「一個蘋果半斤重」,這些句子看起來意思完全不同,也沒有任何關係,都是說話人為表達不同意思而說出的話,這些表面看來完全不同的話就是「言語」。這些言語雖然表面看來不同,但它們背後所隱藏的規則其實是簡單的、相同的,它們從語言的角度來分析,都是「主語+謂語」的句子。
語言由語音、詞彙和語法三部分組成。語音是語言符號的形式,詞彙蘊含了語言符號的內容,語音出自說話人之口,經由空氣到達聽話人之耳,和一定的詞彙聯繫在一起。語法就是語言的規則,可分為詞語的形成和變化規則以及句子的形成和變化規則。我們表達思想時,可以說一個句子,也可說一段話,也可以寫一個篇章。這些句子,一段一段的話和篇章都是言語的表現形式。句子是言語的最小單位。
(一)語言和言語
從語言和言語的定義出發,詳述開來,二者的主要區別有以下三點:
1.語言是社會的,是約定俗成的;言語是個人的,是可以臨時創造的。
在一定的情景中,我們想說甚麼樣的話,表達怎樣的思想或情感,這是自由的,是個人化的,是人們可以臨時創造的。在我想吃冰淇淋時,我可以說「我想吃冰淇淋。」當我想表達愛香港的感情時,我可以說「我愛香港。」這樣的「言語」我們每天都可以說出成千上萬,它們意思具體,內容豐富。
我們用哪些詞語和規則來表達思想和感情則是不自由的,因為語言中的詞語和規則都具有約定俗成性,我們需要使用整個社會認可的詞語和規則來表達具體內容。比如,我們可以說「我想吃冰淇淋」,但不可以說「我想吃朱激淩」或「我冰淇淋想吃」;我們可以說「我愛香港」,但不可以說「我愛港香」或「我香港愛」。這是因為我們整個社會已經約定好用「冰淇淋」而不是「朱激淩」,用「香港」而不是「港香」來指稱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整個社會已經約定好我們的句子要採用「主語+謂語+賓語」,而不是「主語+賓語+謂語」的語序來說出句子。語言中的詞語和規則是整個社會約定好的,具有穩固性。
2.語言是有限的,言語是無限的。
在同一個時代的同一個社會,語言中的詞語和語法規則的數量是有限的,是可數的,常用詞語的數量更是有限的,現代漢語的常用詞語在5000以內,英語的常用詞是3000個(2),但人們可以使用有限的詞語和語法規則創造出無窮無盡的不同句子,因此,人們可以編寫出詞典和語法書,但卻無法為「言語」編出一套可以羅列出所有句子的「句典」。
語言和言語雖然不同,但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語言存在於言語之中,言語是語言的表現形式。
一方面,語言以言語的形式存在,語言離不開言語。語言中的詞語和語法規則總是存在於人們說出的話、寫出來的句子中,總是存在於「言語」中。如果人們不再使用某些詞語,說某些形式的話,那麼這些詞語和語法規則也就不再存在於語言中了。例如,「……者,……也」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陳勝是陽城人。」近當代文學作品沒有類似的句子,因此,放在主語後用來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作用的詞語「者」,和放在句子末尾以結句,用來表示對主語加以肯定和判斷的詞語「也」以及用來表示判斷的「……者,……也」這樣的句式在現代社會都一併消失了。
另一方面,言語也離不開語言。沒有大家都認可的用來表示特定意思的詞語和語法規則,人們就沒有辦法進行溝通。甲說「我吃飯」,乙說「飯吃我」;甲用「飯」這個詞語指稱「飯」,乙用「飯」這個詞語指稱「水果」,甲和乙沒有使用同一套詞彙系統和語法規則,他們二人永遠不可能達成同步和有效的交流。
(二)語言的性質
1.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
符號是約定俗成的代表事物或意義的標記,由形式和內容兩部分構成。例如,交通燈就是一種符號系統。紅燈的形式是「紅色」,意思是「停止」,綠燈的形式是「綠色」,意思是「通行」。
一種語言本質上是一個符號系統。每個語言符號的形式是聲音,內容是這個聲音所代表的意義,語言符號是聲音和意義的統一體。例如,漢語中的詞語「美」的形式是「[mei3](měi)」,意義是「漂亮」。語言的聲音和意義結合在一起,可用來指稱事物,敘述動作,或描寫事物的性質或動作的狀態等。
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的特點。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指的是語言的聲音和意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甚麼樣的聲音代表甚麼樣的意義是由社會成員共同約定而成的。例如,表示「人」的意義,漢語用拼音「rén」來表示,而英語用「[ pəːrsn](person)」來表示,日語、法語等語言表示「人」的語音又各自不同。在剛剛建立一種語言時,聲音和意義的結合是任意的,但一旦某種結合被整個社會認可,形成共識,全體社會成員便要尊重這種約定,不可隨意為某種聲音變換另一種意義,或為一種意義變換另一種聲音。以漢語為例,在剛剛創立語言時,人們用「láng」來表示「人」的意義未嘗不可,但因為現在社會已約定拼音「rén」的聲音代表的是「人」的意思,我們便不可再用別的聲音,包括「láng」來表示「人」的意義。也就是說,語言創立時語言符號的聲音和意義的聯繫具有任意性的特點,創立後這種聯繫便具有約定俗成的特點。二者並不矛盾。
2.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只要有人羣的地方,就有語言。人們用語言來交流思想,表達感情,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交際方式。動物為了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也會採用一定的方式交流信息。比如,蜜蜂會用不同形式的舞蹈來傳遞蜜源地的距離、方向等信息;蒼蠅發現食物後能分泌出一種叫蒼蠅素的物質來通知其他蒼蠅來吃食物;狼在狩獵時也可發出三種不同的呼嘯聲來表示集合、追擊或找到了食物的不同信息。人類語言與動物傳遞信息的方式不同,人類語言所具有的豐富性和精密性是這些所謂的「動物語言」所不可比擬的。
動物總是在受到環境刺激時才會傳遞某種信息,且傳遞的信息非常有限,多用於覓食、求偶、報警、搏鬥或求助等有限的內容;而人類可自由地傳遞信息,且語言所表達的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可包羅萬象。動物的交際方式是混沌一片的,一種表達方式只可整體表達一個意思;而人類的語言則可用有限的單位進行無限的組合。例如,不同的音素可組成無限多的音節,不同的詞語可組成無限多的句子。人類雖然先天具備語言能力,但後天要學習哪種具體的語言,就必須經過他人的傳授;而動物的交際方式更多的是一種本能,不需要專門學習。因此,與動物簡單的交際方式不同,人類的語言是一套非常獨特和複雜的系統。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除了語言之外,人類還可以運用其他的交際工具,比如體態語、文字、電訊代碼、旗語、紅綠燈、公式、簡譜等來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但這些交際工具一般都在特定情境或特定領域內使用,服務範圍和便利性都遠遠不及語言。
(三)現代漢語的定義
廣義的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包括各類漢語方言、海外華人社區使用的漢語等等。現代標準漢語,在內地稱為「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現代規範漢語以現代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為基礎。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彙》後,現代規範漢語被確定為中國的官方語言。它是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在東南亞及其他海外華人羣體中被廣泛採用,同時也是國際人士學習漢語的規範。
二、語言學概論
(一)何謂語言學?
語言學就是研究語言的科學,它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要從人們聽到和看到的語言現象中概括出語言的結構規律和演變規律。(3)
(二)語言學分類和現代漢語的性質
語言學發展到今天,內容已經非常豐富和複雜,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分類。現在常見的語言學分類有以下幾種。
1.個別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
個別語言學是探討某一種語言或某一個語系、語族、語支或語羣的結構規律或發展規律的科學,如漢語語言學,英語語言學、壯侗語族語言學等。普通語言學則是探討人類語言共有的性質和普遍的結構規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各種語言有它們自己的結構特點,也有一些共性。普通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是在個別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概括不同語言的共同規律而來。現代漢語只研究漢語這一種語言,屬於個別語言學的範疇。
2.共時語言學與歷時語言學
共時語言學是選取語言的某個歷史階段,描寫這個階段的語言的狀態和規律的科學。例如,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的研究都屬於共時語言學的範疇。歷時語言學則是聚焦於語言的發展變化,包括概括語言發展的規律、預測語言發展的趨勢、解釋語言發展的原因等。漢語史的研究就屬於歷時語言學的研究範疇。現代漢語的研究對象是當代的漢語,它顯然屬於共時語言學的範疇。
3.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
理論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是語言自身的結構和演變規律,而應用語言學則是用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去解決語言在社會生活的應用中所產生的問題。應用語言學的主要研究領域有第二語言教學、詞典編撰、翻譯、語言規劃和規範化、自然語言理解等。現代漢語屬於理論語言學的範疇。
4.微觀語言學和宏觀語言學
微觀語言學只研究語言本身,語音學、語義學和語法學都屬於微觀語言學的範疇。宏觀語言學則研究的是與語言有關的現象。例如,從人類學的角度研究語言的人類語言學,從社會的角度研究語言的社會語言學,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語言的心理語言學等屬於宏觀語言學的範疇。現代漢語只研究現代漢語本身,屬於微觀語言學的範疇。
(三)語言基本單位:語素、詞、短語、句子
聲音與意義固定地結合在一起之後,語言才具備了成立的基礎。這樣的結合——音義結合體即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之一,語法就是不同類型的音義結合體組合的規則。音義結合體可以分為語素、詞、短語和句子等大小不同的類型。
1.語素
語素(morpheme)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也是最小的語法單位,也是最小的意義單位。所謂「最小」,是指這一結合體無法再被切分成更小的、可以被理解的片段。如英文詞singer,即是由兩個語素sing+er組成。
普遍來講,語素可以分為自由語素和不自由語素兩種常見類型:
自由語素可以獨立運用而單獨成詞,又叫成詞語素,如漢語中的「天、地、人、水、火」等,英語中的sing、eat等。
不自由語素不能獨立成詞,必須和其他語素組合並出現在固定位置以成詞,又叫不成詞語素。例如漢語中的詞綴「阿」,必須出現在前一個語素的位置(「阿姨、阿妹、阿飛」),而「子」(輕聲)必須出現在後一個語素的位置(「蓋子、老子、孫子」)。
在其他語言如英語中,不自由語素可再細分為:
①衍生語素(derivational morpheme):這類語素可與其他語素結合成為一個新的字,產生新的語義,如happiness中的詞尾-ness,將happy轉化為名詞;unknown中的un表示否定後面的詞根。
②屈折語素(inflectional morpheme):這類語素與其他語素結合後,會改變其時態、單複數等等,但只會改變文法,並不改變語意,如動詞遇到第三人稱單數須加上語素-s;表示過去時在動詞後面須加上-ed。
在漢語中有一種半自由語素,它們不能單獨成詞,但可和其他語素自由組合成詞。這裏的所謂自由,是指可以出現在詞的任何位置,例如:人民和民主的「民」、牧草和放牧的「牧」。這一特徵明顯區別於不自由語素。
而在英語等語言中,位置自由的語素是成詞語素,不成詞語素出現的位置則是固定的,因此不存在漢語中這種可以和其他語素自由組合成詞的語素,所以不存在半自由語素這一類型。
2.詞與短語
詞(word)是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所謂可以獨立運用,指可以單獨使用或包含獨立的語用或語義功能。它大於語素但小於短語,可能由單個(如英語的rock、blue、slow、like、say等,漢語的「吃、來、雪、徘徊、布拉格」等)或多個語素(如英語的slowly、eating、likehood、opened等,漢語的「投降、崩潰、白菜、絕望、可能」等)構成。由單個語素構成的為單純詞,由兩個或多個語素構成的為合成詞。
短語則是由兩個或多個詞構成但沒有完整的句調的語言單位,如英語中的go to park,漢語中的「吃飽」。
在英語等語言中,詞可以通過書寫上的分隔來判斷:詞與詞之間存在分隔符號(最常見的是空格)。但在漢語中,詞的判斷比較困難,特別是合成詞與短語之間的界限不易明確:漢字與詞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合成詞與短語的區別通常要藉助「是否可以擴展」這一標準:合成詞的構成語素之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不可擴展,而短語的構成成分之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實現擴展。例如,「長大、變小、吃飽、學會」是詞組,因為成分之間可以插入「得」或「不」構成「長得/不大、變得/不小、吃得/不飽、學得/不會」;而「革新、改良、證明」是詞,因為「得」與「不」不能插入到前後兩個成分之間。此外,短語的構成類似積木,如「金色陽光」即等於「金色」加上「陽光」,而詞的意義不能由語素簡單相加得到,如「白菜」並不是「白的菜」。
3.句子
句子或稱語句,是由詞或短語構成的最大的語法單位。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組合、聚合關係屬於語用分析的範疇。一個句子須表達相對獨立完整的意義,具有一定的語氣語調,通常用句號、問號、感歎號標記一個句子的終結,例如:
It is so terrible!
I want to send him an email to explain my decision.
Will you go to Shanghai tomorrow?
這太可怕了!
我決定明天不去吃飯。
小張會去上海嗎?
絕大多數句子會包括主語(subject)、謂語(predicate)等不同句子成分。但詞或短語被賦予一定的句調、語氣之後,也可以獨立成句,如:
蛇!
Oh!
Get out.
詞與短語組合成句子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採用一定的語法手段(如語序、詞綴、屈折變化等)。不同語言使用的規則和語法手段具有明顯區別。屈折語如英語注重屈折變化、詞綴等,而漢語這樣典型的孤立語則較少使用詞綴、屈折變化等手段,主要依賴虛詞、語序等手段控制句子的構成。
(1)本章節的主要內容節選或改編自王紅旗《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內文不再一一標示,但所有錯漏之處均由本章節作者負責。
(2)王紅旗:《語言學概論》,頁16。
(3)王紅旗《語言學概論》,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