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三吳重鎮——中國文化史上的常州
【關鍵詞】
常州;毗陵;武進;常州文學三派;常州六派;常州學
常州地名的由來和演變
常州之名始於隋代,古稱延陵、毗陵、晉陵,別稱蘭陵,明代曾改為常春、嘗州,在近代以前是州、路、府名,在現代是市名。從春秋時(公元前547年)吳國公子季札(公元前576年至前484年)受封於延陵起,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自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來的一千七百多年間,常州一直為郡、州、路、府治所在地,是江南地區的名城,號稱「三吳重鎮」。北宋稅安禮撰《歷代地理指掌圖》,以蘇、常、湖三州為「三吳」。清代雍正時,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八縣,地界東起蘇州府常熟縣界苑山,西抵鎮江府丹陽縣界呂城。蘇州、常州、丹陽合稱三吳,常州為中吳,向有「江左名區,中吳要輔」之稱,同時又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譽。所謂「要輔」,就是有重要地理位置的意思。(圖1)
隋文帝時置常州,據《元和郡縣志》記載:「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郡,於常熟置常州,因縣為名。」後割常熟縣入蘇州,移治晉陵縣(今常州市);轄境相當於現時江蘇常州、無錫、武進、江陰、宜興等市地,隋煬帝大業初改為毗陵郡。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復為常州;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分晉陵縣西界置武進縣,同為州治;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為晉陵郡。五代南唐分江陰縣置軍,轄境縮小;北宋時又曾擴大,南宋時常州一度屬沿江安撫司鎮江府。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常州路,屬浙江行省。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常州直隸京師(後改為南直隸);萬曆末為避光宗朱常洛諱,改名嘗州府。清初常州屬江南布政司,至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
今日的常州市在江蘇省南部的京滬鐵路線上,京杭運河經此;轄鐘樓、天寧、新北、戚墅堰、武進五區和金壇、溧陽二市。東晉時為晉陵郡治。隋在常熟縣置常州,其後把州移到晉陵縣(今常州市)。元代以後,為常州路、府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析武進縣城區設常州市。(表1)2009年常州市有戶籍人口358.7萬,常住人口440.7萬;2010年底,常住人口為459萬人。工業有紡織、機械、機車製造、化學、電子等,所產燈芯絨、嗶嘰(織物名)聞名於國內外。特產以梳、篦著名。名勝古蹟有天寧寺、紅梅閣、文筆塔、近園及太平天國護王府,革命紀念地有瞿秋白故居和張太雷故居。高等學府有常州大學(原江蘇工業學院)、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等,文物單位則首推常州市博物館。
圖1 清代常州府治位置圖(據《古今圖書集成》繪製)
表1 常州歷代名稱的變更
常州的學術和文化成就
在歷史上,常州是人文薈萃、名家輩出之地。自南朝、梁天監七年(508年)起,至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將近一千四百年間,常州武進地區(不包括金壇、溧陽)總共出了1546名進士,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2名、傳臚8名、會元7名、解元18名;在政壇上,除了齊、梁諸帝外,出任宰相的有15名,尚書有26名,都御史、總督、巡撫共25名。
常州出身的專家學者為數頗多。繆進鴻〈長江三角洲與其他地區人才的比較研究〉(《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把中國歷朝從先秦至近現代的傑出專家學者,按《中國大百科全書》十大科學門類統計,擁有較多馳名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十個城市,依次是:蘇州(102名)、杭州(84名)、北京(58名)、常州(57名)、寧波(54名)、福州(54名)、上海(46名)、紹興(45名)、無錫(38名)和湖州(35名)。即是說,常州傑出人才的數目居全國第四位。
常州人才出眾的現象自古已然,可舉例子甚多,有「詩人皇帝」之稱的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年)、編《文選》的蕭統(昭明太子,501-531年)、撰《南齊書》的蕭子顯(489-537年),都是文史方面最早的名家。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全國一科300名進士之中,常州多達53名,佔六分之一,成為一時佳話。因此,南宋大詩人陸游盛讚「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明代《永樂大典》動員編修二千餘人,任編纂總裁的是常州人陳濟(1363-1424年),他博學強記,六經子史無不精通,編修遇有疑難即請他解答,時稱「兩腳書櫥」。文武全才的唐順之(荊川,1507-1560年),取唐、宋兩代八家之文纂為《文編》,提出以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為法,在常州形成一個新的散文流派,世稱「唐宋派」。
到了清代,常州人文風氣尤盛,出現了以惲壽平為代表的常州畫派,以莊存與、劉逢祿為代表的常州學派(今文經學派),以惲敬、張惠言為代表的陽湖文派(陽湖古文派),以張惠言為代表的常州詞派,以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為代表的孟河醫派,還有較少人注意的毗陵詩派(常州詩派),合起來就是「常州六派」。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區,在多個不同文化領域之中,產生了影響及於全國的學派,是極罕見的現象。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七十壽辰,特加恩科,江蘇陽湖人趙翼殿試第一,本應是狀元。但乾隆帝以清朝立國後江浙多狀元,而陝西尚未有狀元為由,將趙翼與第三名的陝西人王傑對調。雖然如此,趙翼的名聲傳遍了朝廷內外,更為人所稱讚,他的《廿二史劄記》且成為清代考史名著。「江左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在〈仿元遺山論詩〉之中,用「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顧孫楊各擅長」的詩句來歌頌常州的人才。(見《小倉山房詩文集》)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在〈常州高材篇〉中對常州的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見《龔自珍全集》)。句中的「常」字,就是指常州。趙翼詩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二),用於常州,尤有貼切之感。
常州諸派的聯繫和影響
應予特別指出的是,常州諸派並非各自獨立發展,而是互有聯繫,其學術面貌和創新精神又往往有共通之處,陽湖文派與常州詞派領袖人物重疊固然不在話下,今文經學派的影響實亦及於文、詞兩派。孟河醫派與常州籍貫的其他醫學家多有往還,例如編纂《中國醫學大辭典》的謝觀娶孟河丁氏女,與孟河醫派合作培育人才,上海名醫惲鐵樵在中西醫匯通方面卓有成就;香港名醫費子彬為費伯雄的後人,另一名醫陳存仁是丁甘仁的門人等等,從常州至滬港以至海外,可見其傳播之廣。
今文經學派的影響尤為深遠。莊存與、劉逢祿以後,中經龔自珍、魏源等的承傳,至晚清而廖平、康有為加以發揚,不特在政治上的變法思想見其脈絡,即梁啟超的「新史學」亦其端倪,而新史學又是近代中國史學的開山。還可注意者三事:
其一是常州史學實亦自成一體系。犖犖大者,如趙翼撰《廿二史劄記》而廣為人知,洪亮吉以史編志備受重視,李兆洛的輿地學亦甚可觀;至民國初年而有屠寄的蒙古史研究、孟森的明清史研究,發揚光大者則為呂思勉的史學,其影響及於江蘇無錫的錢穆,晚明史專家謝國楨為梁啟超學生,亦原籍江蘇武進。不妨認為,常州史學是清代浙東史學之外的另一史學流派。
其二是常州女學在清代以來的婦女文化史上備受注意。常州畫派中多閨閣畫家,毗陵詩派中多閨閣詩人,惲珠編《國朝閨秀正始集》及《續集》,是清代閨秀作品的彙編。常州不但在傳統社會中才媛輩出,在近代中國亦是新女性誕生的搖籃,女報先驅陳擷芬、女學者陳衡哲、才女陸小曼等,都是女中翹楚。
其三是常州語文學蔚為大觀。前有段玉裁,後有趙元任,近年「常州吟誦」受到重視,周有光、屠岸等是其傳人,如何培養新一代是刻不容緩的急務。
總括來說,常州六派之中,文派、詞派、詩派居其三,並稱「常州文學三派」;畫派、經學派和醫派,分別在不同領域中獨樹一幟。連同常州史學、常州女學和語文學等等,由「常州六派」以至綜合各科的「常州學」,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文化史上的成就,是燦然可觀的。(表2)
表2 常州學術流派和文化群體
人物傳論
張慧誠著《梁武帝蕭衍傳》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274頁)
梁武帝蕭衍是梁朝開國君主,亦是著名的詩人。本書是「毛澤東評點的帝王大傳」的一種,分六章敘述梁武帝的生平事蹟:一、〈縱橫捭闔,初試鋒芒〉;二、〈東昏失德,蕭梁代齊〉;三、〈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四、〈島夷索虜,南北對峙〉;五、〈皇帝菩薩,姑息養奸〉;六、〈血色黃昏,社稷傾覆〉。書末有〈梁武帝蕭衍大事年表〉。
柏俊才著《梁武帝蕭衍考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62頁)
著者首先在〈序言〉中回顧了梁武帝研究的概況,書中收錄了七篇文章,依次為〈梁武帝世系考辨〉、〈梁武帝之父蕭順考〉、〈梁武帝登祚前行蹤考〉、〈梁武帝佞佛事蹟考〉、〈梁武帝交遊考〉和〈梁武帝詩文繫年〉。附錄〈「竟陵八友」詩文輯佚與辨偽〉和〈梁武帝蕭衍評論資料彙編〉。書末有〈參考書目〉和〈後記〉。
錢汝平著《蕭衍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316頁)
蕭衍即梁武帝,南蘭陵中都里(今江蘇武進)人,是中國歷史上以尊佛著稱的帝王,在文化史上亦頗有建樹。〈前言〉強調本書主要探討蕭衍的文學活動和佛學舉措,而不涉及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論述。正文分為七章:一、〈蕭梁皇室的先世及蕭衍的早期經歷〉;二、〈蕭衍文學創作述論〉;三、〈蕭衍的文學活動及其對梁代文壇的影響〉;四、〈蕭衍的文學觀念與梁代派別文學集團的形成〉;五、〈關於「捨道事佛」〉;六、〈「崇佛亡國說」之檢討〉;七、〈蕭衍詩文事蹟繫年考證〉。書末有〈參考書目〉及〈後記〉。
曹道衡、傅剛著《蕭統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42頁)
本書由兩部份組成:上篇「蕭統的家事和生平」共有七章,包括〈蘭陵蕭氏的先世〉、〈齊梁易代與梁武帝〉、〈登上皇位後的梁武帝〉、〈梁武帝諸弟侄及梁武帝對他們的態度〉、〈蕭統的生平〉、〈蕭統諸弟及蕭統與他們的關係〉和〈蕭統的後人〉;下篇「蕭統的文學活動和文學思想」分為三章,依次為〈以蕭統為中心的天監、普通年間文學思想和創作〉、〈蕭統的文學活動〉和〈蕭統與《文選》〉。附錄〈《文選》版本略說〉。書末有重要詞語、人名及文獻索引。總的來說,本書不只詳細描述了蕭統的生平、思想和創作,以及他在組織學士編輯詩文集活動中所作的貢獻,同時探討了蕭衍和蕭氏家族在南朝政治、文化中的作用和影響。
謝康等著《昭明太子和他的文選》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228頁)
本書闡述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生平和他所編的《文選》,內容包括:一、謝康〈昭明太子評傳〉;二、周貞亮〈梁昭明太子年譜〉;三、何融〈《文選》編撰時期及編者考略〉;四、祝文白〈文選六臣注訂譌〉;五、祝文儀〈論文選注及其版本〉;六、劉文興〈北宋本李善注文選校記〉。《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是研究秦漢魏晉六朝文學的重要文獻。
林大志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11頁)
書首有詹福瑞的〈序〉,指出「梁代蕭氏父子在南北朝文學史上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正文共有六章,分為三部份:一、上編「時代˙作家篇」,包括〈緒論〉和〈四蕭生平思想考述及其與文學之關係〉兩章,交代蕭梁文學的社會文化背景,並描述了蕭衍、蕭統、蕭綱、蕭繹的時代;二、中編「創作˙思想篇」,分為〈四蕭文學思想平議〉、〈四蕭詩文創作論〉兩章,析論四蕭文學思想異同,並就各人的詩作分類研究;三、下編「風格˙理論篇」,計有〈四蕭創作風格綜論〉、〈梁代文學的相關理論問題〉兩章,從四蕭創作風格看齊梁文風的特色,〈結語〉強調「求新求變是其思想之共性」。附錄〈四蕭年譜〉。書末有〈參考書目〉和〈後記〉。
詹秀惠著《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263頁)
南朝梁史學家蕭子顯是齊高帝蕭道成之孫,亦以文學名家。本書共有四章:一、〈蕭子顯的時代〉;二、〈蕭子顯的事蹟〉;三、〈蕭子顯的思想〉;四、〈蕭子顯的文學批評〉。前三章記述蕭子顯的生平、著作和文學源流,分析他寄儒、揚佛、抑道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後一章佔全書一半篇幅,探討他的氣韻天成說與神思無象論、文學自然觀與聲律論、文體說與文章四體論、文學傳承觀和文學新變說。作者指出蕭子顯是梁代新變派的文學領袖,又是位宮體詩人,其創作譏刺時弊陋俗,並倡導善良風範的文章;他還致力於史學,所著《南齊書》,史論卓越,高瞻遠矚,洞見弊政淫俗。附錄〈蕭子顯年譜〉。書末有〈參考書目〉。
陳弼、蘇慎主編《蘇東坡與常州》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年。(476頁)
北宋大文豪蘇軾是眉山(今屬四川)人,卻對常州情有獨鍾,曾二度上表皇帝要求准許他定居常州,最後在常州終老。本書是紀念蘇軾在常州逝世九百周年的文集,內容分為六編:一、東坡常州行蹤交遊;二、東坡常州詩文選注;三、東坡常州情緣漫議;四、東坡常州遺蹟後裔;五、東坡常州傳聞掌故;六、巨星殞鄉懷蘇情深。附錄〈蘇軾年譜簡編〉和〈常州簡介〉。〈後記〉指出常州有着東坡的許多遺蹟和相關的文學遺產:「單就以東坡名字命名的東坡公園,就有紀念東坡的艤舟亭、仰蘇閣,東坡洗硯池,清乾隆帝景仰東坡的御碑亭;在紅梅公園則有蘇東坡與太平寺長老參禪論佛的塔影山房,蘇東坡寫下觀常州太平寺牡丹詩篇的遺址——牡丹台等等。在常州城鄉留下的其它遺蹟,如夠爬橋、香泉井亭、東坡書院和手書石刻以及流傳民間的傳聞軼事就更多了。這是蘇東坡留給常州的寶貴財產,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之一,值得發掘,值得研究。」
吳金娥著《唐荊川先生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285頁)
明代著名散文家唐順之,字應德,因曾客居荊溪講學,學者遂稱荊川先生。本書著者在〈序〉中強調:「蓋荊川行義不拘於形式,惟求心安,於授受給予之際謹守分寸,……余景慕其清風亮節、隨緣應接之坦然,爰有志從事整理,是有此書之作。」正文分為五章:一、〈唐荊川的生平〉;二、〈唐荊川的交遊〉;三、〈唐荊川的學術思想〉;四、〈唐荊川的文學理論〉;五、〈唐荊川的作品〉。書末有〈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張華、楊休、季士家著《清代江蘇史概》,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羅我白、史洪等著《常州史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
江蘇省常州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常州掌故》,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
陳肅著《毗陵散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戴伯元著《常州文史雜談》,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8年。
中央常州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常州之最》,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
常州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常州歌謠諺語集》,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常州市博物館編《常州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常州市文化局編著《常州文化志》,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參考論著
周佳榮〈中國文化史上的常州〉,《當代史學》第10卷第3期(2010年9月),頁73-76。
周佳榮〈常州歷史與文化入門書目〉,《當代史學》第10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