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学讲义录(总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講 說明篇第三

第六十八節 習慣論第一

余先分說明篇為正式的心理學與變式的心理之二段。其正式的心理學之講義,亦分總論、各論之二段,即第七講之說明篇第一,可稱正式的心理學之總論。由身心之關係,講述心理之種類作用。次由說明篇第二,移於正式的心理學各論,揭心性中特殊之作用,專有關係於妖怪學。今已講述意識注意之二論,此二論者,可云各論中之總論部分,論述妖怪所關諸作用之根基者也。其與妖怪學有如何關係耶?當於變式的心理中講之,姑不著於此。而由此所開陳者,為各論中之各論,直關係於妖怪之心理作用,不惟解說其性質,且論其緣此而生妖怪之所以然。

伴於意識注意而不可不先說明者,為習慣性。習慣性者,物理上、心理上雖皆說之,今所述為心理的習慣性,單名之習性。習性者,由反覆經驗,而生於身心上之一種性力也。其種類有二,一、身體上,即動物的習性,一、心性上,即精神的習性。此精神的習性,又有道德及智力之二種:如避惡就善,克己復禮諸習慣之力,謂之道德之習性。若夫習慣上識別思量之力之發達者,謂之智力之習性。夫習性與本能,其起原雖異,其性質則同。本能者,人生而已有之能力;習性者,生後所得之能力。二者皆不用意志思想,而自然得示其作用。換言,則習慣者,第二之天性(本能),本能者,不外於遺傳之習慣也。謂之精神中之物理的能力,或器械的能力。又有分習性為能作用,所作用之二種者,所作用者,關於智覺理解之習性,如聞言語而自然了解其意味,是也。能作用者,關於意志行為之習性,如自然以其心所思,發於語言,示於舉動,是也。而習性之影響於身心上者,第一,於感情上有關係,例如美食,習慣之則減其味;惡食,習慣之則不覺其苦。又溪流之喧耳,激浪之驚夢,勞役之艱難,病室之幽鬱,皆由習慣而減其感覺之苦痛,皆人之所經驗也。第二,於智力上有關係,如讀書解字,由習慣之力得進步,是亦人之所知也。第三,於意志有關係,觀言語、動作、道德、品行之發達,由習慣可知。今更考習慣之所由起,由求心性神經所傳之感覺,非必直傳於遠心性神經而示運動。其波動之入腦髓也,或散失於其中,而不知所往。然一由腦髓中經遠心性神經而示運動於外界,反覆之再三,則終由習慣而見一種聯合於感覺與運動之間。又在腦髓中,一觀念與他觀念間所生聯合強弱,由習慣之事情如何。而習慣愈達完全,則有意作用變為無意作用,意識變為無意識(即反射),故注意與習慣自然為反比例。習慣強者,所需之注意少,須注意多者,習慣未完也。要之,習慣者,第二之天性,使人為智者,為德者,無不被其影響,實於教育上有重大之關係,可知也。習慣於吾人有重大之影響,今更詳述之:第一,人之學問、職業、技藝之發達,皆由習慣。近世經驗學派之泰斗羅克修吾諸氏,以智識思想之發達,全歸於經驗習慣之力。又中國學派之荀子,即習慣論者,其言有曰:「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又曰:「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今且措先輩之說,而於實際上考之。兒童在家,受父母之教育,進而入學校,或讀書,或解文,或受講義,以進其智力,高其思想,無非反覆數回積習之功。例如讀一卷之書,反覆熟習之,自然得暗誦,從而用意力,即全卷亦易讀下,即習慣之力也。既如前述,依習慣而意識變為無意識,有意作用變為無意作用,事初難而後易,此學業之所以進步也。職業技藝,其理同一,或學音樂,或習書畫,皆依反覆積習而進步。至於習慣之外,又依天稟之有無而異,則亦不容疑之事實。殊至技藝,其差最甚。如古來有名之樂人畫工,亦由天才,不獨依勉強反覆之功。雖然,其才能非習慣勉強則不發育,大得習慣之力,亦明也。凡事業,以其種類有難易之別,有專依習慣而得致者;有習慣之外,又要天稟者。又世間尋常一科專門之學者、技士,雖專依習慣勉強而得達,至其得拔群絕倫之名,則必要天稟加之。余嘗聞之棋客,無論誰人,由幼時勉強積習於圍棋,得使進初段。雖然,至初段以上,非有天稟之奇才不能。其他學業技藝,皆同此理。習慣有功於學業進步,既如斯矣。第二,當述習慣與幸福之關係。如前所言,雖如何之苦痛與不快,得依習慣而減之,而人之幸福,多依習慣而得者也。例如,人皆愛其鄉里,又皆慕之。諺稱住者為都,雖如何僻壤偏境,住久則生愛慕其地之情,不喜去而之他。又或出遊他鄉,亦輒有每夜夢見鄉里之事。又雨晨風夕,際不幸災難,或及老衰病弱時,思鄉之念更甚。去羽州酒田港海上數十里之處有孤島,名曰飛島,其周圍不出數里,而住於兹者,以其地為都,若人生快樂,離其地即不可得者。故在其島者,小兒泣時,叱之以當遣逐酒田,使小兒恐之而止其泣。又距伊豆之熱海,海上三里有小島,名曰葉島,其周圍僅一里,戶數僅四十二三戶,雖有由其地出遊於他鄉者,數年後皆歸其村。如此以小島為極樂,是皆住者為都之諺之理,無非習慣之力。然則謂習慣增進人之幸福,可也。既知愛鄉里之情之依習慣而生,則世間所謂愛國心,亦由習慣,不待論。小之為愛鄉心,大之為愛國心,皆由所住土地之習慣,而生一種之愛情。又在一家之中,親子夫婦相集而互感快樂者,亦無非習慣之影響,每日慣見慣聞間,自起和親之情,而於其間感幸福者也。日本國之女,嫁於他家,有與其家父母同居之風,雖往往家庭之間,致起不和,然同居數年之久,則自然依習慣而減其不和。其初不愉快之家,至後而感其愉快。然則一家之和合快樂,亦依習慣而生,可知也。次就習慣與道德之關係,是亦大有影響者。凡道德之發達,良心之形成,不外於使人養成良習慣。人在一家,由幼時得於父母之良習慣,即形成良心。及長,至雖欲為惡而不能生其動機。語云,近朱者赤,不外此理。長成於風習嚴正之家者,自嚴正其品行;生長於風俗善良之鄉者,自善良其心質。是亦習慣之力,不待論。故在教育上,不可不注意於付與兒童以良習慣也。次述宗教與習慣之關係。人之信仰心,雖生而有,其發育之,則全由習慣之力。幼時養於熱心宗教之父母,而入宗教學校以受教育,自然為宗教之信徒。又一村一鄉之人,盡宗教信徒,則自然化其風而為宗教信徒矣。是非謂之習慣之力而何耶。日本本願寺勢力之所以大,要不外於習慣。其在信者竟以本願寺法主為活佛,由其幼時受如斯之教育。故耶穌教家,專由學校教育,宏佈其教於他邦。依是觀之,教育上最有重大之影響者,習慣也。人幼少時所得之習慣,其力最強,故教育上不可不以家庭教育為最要。今更舉近例示習慣之力。如吾人一二週間,每朝養早起之習慣,則後每朝至時而自覺;反之,而二三日不起,忽為習慣,至每朝不能早起。惡習慣易得,良習慣難得,大抵如此,是亦人之不可不注意者也。他其如嗜酒、耽色、遊惰、放蕩,皆積習慣而至是者;反之,如堪忍勉強,能卒其業,成其事,亦無非積習慣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