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普通话教程(高级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編者的話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成立於1979年。教學普通話,以至進行有關普通話的研究、出版、宣傳和推廣,一直是學會的重點工作之一。

學會的普通話課程分(1)基礎課程和(2)深造、專業課程(包括考試課程)兩大類。基礎課程又分初級、中級和高級,每級上課時間約為24小時,整個基礎課程的講授時間約為72小時。沒有學過普通話的學員一般就從初級學起,完成高級班課程,大致可達到香港考試局舉辦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普通程度)”的水平。

多年來,本會陸續以課本和講義的形式編寫和出版了初級、中級和高級普通話教材,用過這些教材的學員數以萬計。1985年開始,我們對這些舊教材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使它們更具系統性、更具針對性,結果就是現在大家見面的這套新教材。

新教材的編制仍舊和以前一樣,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冊;授課時間也相應維持不變。

新教材是在多年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編成的,其中的語音、詞滙、語法知識部分重點突出、簡明易懂,而課文部分則語言材料比較豐富,實用價值較高。三冊教材階段分明,內容聯繫緊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下面就香港地區教學普通話應注意的問題,結合本教材,提一些建議,供教師和學生參考。

1.注重練習 學好普通話的關鍵是多聽、多講、多練。因此,在語音、詞滙、語法知識部分內我們精心設計了大量的練習。這些練習形式多樣,針對了香港人學普通話的難點,相信很有實用意義。

2.提供話題 在課文部分,除了編排了練習之外,我們還提供了一些跟課文有關的話題,方便教師展開學生之間的交談。目前,在香港聽和講普通話的機會不多。因此,課堂上的交談和會話就十分重要。通過會話,可以發現學生的弱點,及時改進。每節課,教師應該安排二十分鐘到半小時的時間讓學生用普通話交談。

3.注重實踐 我們認為:在基礎課程階段,教學普通話主要是技能訓練,不是知識傳授。因此這套教材注重實踐,注重辨音能力和會話能力的提高,把與技能訓練關係不大的理論留給深造專修課程。

4.學生要學好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現在國際上通用的為漢字注音的工具。我們也採用了漢語拼音為漢字注音,希望學員們重視它,學好它。學好漢語拼音,就能從字典查字音。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漢語拼音是永久的、可靠的老師,也不為過。

5.教師可以適當地組織課本以外的活動 語言的學習,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掌握和鞏固。在課堂上也要靠語言實踐活動來推動教學。因此,除了上述的“練習”、“話題”外,從語言交際的實際出發,設計一些課本以外的活動進行教學,有時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朗誦、歌唱、遊戲、短劇等等,就有助於活躍課堂的氣氛。但是這些活動應該針對學員的特點去組織,而且應該適可而止,絕對不宜過度。

6.學生要好好利用電子資源和字典 三冊教材都配有標準普通話讀音的電子聲檔。如果學生能每天抽三五分鐘聽一聽,練一練,收效一定很大。標準字典對掌握普通話的字音非常重要,我們建議教師抽一定時間向學生講解字典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學生最好人手一本。

7.關於高級教材 語音、詞滙,語法部分着重指出廣東人學習普通話時在語音方面的一些難點,比較了普通話和廣州話在詞滙、語法方面的某些不同,加強了口語表達方面的訓練。課文部分和初級、中級相比,體裁較多樣化,題材更廣泛,表達的內容也更豐富。每課後面,還附有有關的常用詞語以及詞語運用練習和辨音練習。學生學完後應該能夠在一般場合與人溝通,普通話水平也可符合考試局舉辦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普通程度)”的要求。

本教材由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教材編寫組編寫,具體分工為:統籌:姚德懷;主編:繆錦安;語音、詞滙、語法部份和課文後的練習,主要由肖正芳和張勵妍編寫,而課文則主要由楊長進編寫和改編。曾經協助課文編寫的還有姜玉星、謝明華。選文原作者包括老舍、江秋嫻、馬三立等。

本教材既適用於普通話班,也適用於小組學習及自修,歡迎學校、公司、政府及民間推普機構採用。

敬請批評、指正!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教材編寫組

1988年3月

1988年第一次印刷所印的“編者的話”,至今對教程使用者仍有指導意義,所以修訂版照錄沿用(第一次印後略有修改)。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