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旅行本在遊山玩水,尋幽探勝,採風問俗,增廣見聞。筆者經多年體會,尋找到當中樂趣,大自然帶給我們無限歡悅,不但能強健身體,培養愉快身心,陶冶情操,達至理想的人生,並能提升個人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增強處事的信心及堅毅的耐力,且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信任和互助,來建立良好的友誼。旅行最大的得着就是「行」,在「行」這一連串過程中,可包含攝影、游泳、釣魚、寫生等活動。
筆者幼年常聽師輩講述有關中國古人喜雲遊名山大川,如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柳宗元等,常以雄奇奔放的筆調,描寫登山的難和險,這證明唐代已盛行登山活動。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更是表表者。他從20歲起就開展了長達30多年的旅行考察生涯,遊歷我國名山大川,觀察溶岩地貌、山川源流、火山溫泉及野生動植物等自然生態。其《徐霞客遊記》,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登山活動和考察大自然的資料。
在耳濡目染下,筆者深受影響,小小年紀已嚮往旅行之樂。抱着想認識多些有關香港地方的心態,筆者踏入社會工作後積極參與行山、攀澗、綑邊、遊船河等活動。日積月累下,筆者體驗到旅行不只是局限於消閒娛樂,內裡更蘊含着多種學問,如歷史、掌故、民俗、民情等;還有對生態知識的追求,如觀賞鳥類、昆蟲、植物、岩石和星宿等等。
這幾十年來,足底下經歷過不少新舊事物的交替,如調景嶺、坑口、田下灣等已發展為新市鎮;新界西湧浪灣、稔灣,新界北黃茅坑山,新界東清水灣大小赤沙被開闢為垃圾堆填區;赤鱲角開發為國際新機場,令大小磨刀被削平;大嶼山昂坪添上天壇大佛及360登山纜車,竹篙灣建成和路迪士尼公園、迪欣湖等;連接青衣至馬灣的青馬大橋、馬灣至大嶼山的汲水門橋更成為新的觀景點。
時至今天,行山風氣盛行,但筆者眼見領隊大都是義務性質,當中的辛酸鮮為人知,但他們仍無怨無悔,默默地為大眾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雖有個別隊伍因事此消彼長,但創辦人大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那份堅毅不屈的精神和對推廣旅行的執着。
在眾多旅行界前輩中,筆者尤其欽佩已故的黃佩佳、吳灞陵、李君毅、陳迹及梁煦華等。在他們的感染下,除讓我們認識到香港的本土文化和歷史外,更讓我們關注到香港每一角落的變遷。
有關本港旅行歷史,以有文字記載為準,應從1932年算起,至今已跨逾80個年頭了。筆者盼望它的成熟、魅力和發展,能努力向前邁進,繼續發出燦爛的光芒。最近游子安博士有意出版「細味香江系列」叢書,誠蒙邀約,筆者嘗試以圖文記述,將數十載旅行中見聞軼事,寫成本書,以有限資料,盡己所能,冀與大家分享一些本土旅行活動的演變,共同尋找生活回憶。
郭志標
2012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