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赏3:中国艺术&象征符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清明上河圖》

北宋末期徽宗皇帝的宮廷畫家張擇端留下了一幅罕見的存世作品,絹本設色,長528厘米,寬248厘米,是極珍貴的國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可謂獨一無二,這就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記錄了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以精緻的工筆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

畫卷裏我們看到,疏林薄霧掩映幾家茅舍,草橋流水邊,腳夫趕着馱炭的毛驢走來。一片柳林,枝頭泛出嫩綠。路上一頂轎子,內坐婦人,轎頂裝飾着楊柳雜花。轎後跟隨着騎馬的、挑擔的,似是從京郊掃墓踏青歸來。汴河是漕運樞紐、交通要道,畫面上可以看到兩岸人煙稠密,河中糧船雲集。人們有在河邊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舖進餐的,還有一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裏船只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優美如飛虹,一艘大船正待過橋洞,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鈎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着放下桅桿。鄰船的人指指點點,像在吆喝着甚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這緊張情景捏一把汗。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熱鬧的市區街道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供人臨時歇腳的小客店)、肉舖、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也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理髮正開張。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旗幟招搖;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商賈、士紳、官吏、小販;有乘坐轎子的大戶人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浮浪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畫中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全畫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極見畫家功底,是一幅極珍貴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準。

這件傑作問世後被獻給了徽宗皇帝。但此後它隨着宋、元、明、清皇朝在戰火中的更替,歷盡劫難,五入宮廷,四次被盜,竟至蹤跡杳然。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文物鑒定家楊仁愷在瀋陽一家銀行保險庫裏偶然發現了即將被當作贗品處理的一幅古畫,經仔細辨認和研究,終於斷定,這就是國寶《清明上河圖》。原來,它被清遜帝溥儀從北京帶到了他的偽滿洲國皇宮。在溥儀隨日本主子出逃被蘇軍俘虜時,溥儀隨身攜帶的這幅畫被當作戰利品存放在東北銀行而再無人過問。就這樣,一幅國寶畫作得以奇跡般被發現和搶救,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的版本

第一個版本即張擇端所作本,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本。第二個版本是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根據“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參照宋本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被稱為仇英仿本。第三個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合作畫成。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這個版本現存於台灣,被稱為乾隆年間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