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篇】
- ⊙ 飲食要均衡
- ⊙ 過鹹傷腎,少甘健脾
- ⊙ 飲食不宜過冷過熱
- ⊙ 飲食之道在順應四時
- ⊙ 定時適量,吃出健康
- ⊙ 易於消化是正道
《記•內則》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註:酸苦辛鹹,木火金水之所屬。多其時味,所以養氣也。四時皆調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孫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鹹增苦,四季少甘增鹹。」《內則》意在乘旺,孫氏意在扶衰。要之無論四時,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味克五臟,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當時特未遽覺耳。
TIPS 食物有酸苦甘辛鹹五味,傳統中醫認為五味對應著五臟中的肝心脾肺腎,五臟又與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相互對應。按照不同的節氣,通過飲食調理相應的臟器,對健康十分有益。正因為五味對人體內臟器有影響,所以久食偏嗜,都會造成臟腑間的不平衡,從而引起疾病。
凡食物不能廢鹹,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見多食鹹物必發渴,鹹屬水潤下,而反發渴者何?《內經》謂「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血燥」,其義似未顯豁;《泰西水法》曰「有如木燼成灰,漉灰得鹵」,可知鹹由火生也,故鹵水不冰。愚按物極必反,火極反鹹,則鹹極反渴;又玩「坎」卦中畫陽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故腎中亦有真火。
《記•內則》曰:「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悅脾性,滑之以舒脾陽,膏之以益脾陰,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養老調脾之法,服食即當藥餌。
TIPS 食鹽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也是烹飪中最基本的調味品。但古人發現,鹹的食物容易令人口渴。現代研究表明長期進食過鹹食物會增加心血管系統及腎臟的負擔,是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直接原因之一。
中醫認為脾是主水穀運化之臟,為人體「後天之本」。故養生須以調養脾胃為先。
《抱朴子》曰:「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毋灼唇,冷毋冰齒。」又曰:「冷熱並陳,宜先食熱,後食冷。」愚謂食物之冷熱,當須乎時之自然,然過冷寧過熱。如夏日伏陰在內,熱食得有微汗亦妙。《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汗由氣化,乃表裡通塞之驗也。
TIPS 《抱朴子》中記載:過熱的食物易傷骨,過冷的食物易傷肺。而冷熱的標準是,熱不要燙到嘴唇,冷別冰到牙齒。如果冷熱食物都要吃,應該先吃熱食,再吃冷食。不過對老年人而言,食物寧可過熱也不要過冷。
《衛生錄》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當旺之時,不可犯以物之死氣,但凡物總無活食之理。其說太泥。《玉樞微旨》曰:「春不食肺,夏不食腎,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謂不食其所受克,此說理猶可通。
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外則暑陽漸熾,內則微陰初生,最當調停脾胃,勿進肥濃。《內經》曰:「味厚為陰,薄為陽;厚則泄,薄則通。再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稟氣於胃。」
午前為生氣,午後為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內經》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
TIPS 中醫認為一年四季不僅有應時進補的食物,也有與節氣相剋的食物。比如春天不吃動物肺臟、夏天不吃動物腎臟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動物內臟中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適當攝入可補充人體不足。但動物內臟也有較高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過量食用容易引起高血脂、動脈硬化等。
應璩《三叟詩》云:「中叟前致辭,量腹節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須自己審量。節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寧少毋多。又《古詩》云「努力加餐飯」,老年人不減足矣,加則必擾胃氣。況努力定覺勉強,縱使一餐可加,後必不繼,奚益焉?
勿極飢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但使腹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浹肌髓。《抱朴子》曰「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得此意也。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洞微經》曰「太飢傷脾,太飽傷氣」,蓋脾藉於穀,飢則脾無以運而虛脾,氣轉於脾,飽則脾過於實而滯氣。故先飢而食,所以給脾;食不充脾,所以養氣。
TIPS 老年人脾胃消化功能減弱,新陳代謝也漸趨緩慢,應適當減少飯量,寧可少吃也不貪多。「量腹而食」是老年飲食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另外還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日三餐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不要等餓極了才進食,在飢餓的情況下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喝水也一樣;進餐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保健康。
《華陀食論》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藉火化,磨運易即輸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爛,雖同為火化,不宜頻食,恐反削胃氣。
水陸之味,雖珍美畢備,每食忌雜。雜則五味相撓,定為胃患。《道德經》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謂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頓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適於口,亦適於胃。
食後微滓留齒隙,最為齒累。以柳木削籤,剔除務淨,虎鬚尤妙;再煎濃茶,候冷連漱以蕩滌之。韋莊詩「瀉瓶如練色,漱口作泉聲」;東坡云「齒性便苦」。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齒,漸至生蟲作䘌。公孫尼子曰:「食甘者,益於肉而骨不利也」,齒為腎之骨。
TIPS 食物的消化有三個步驟:一是通過烹煮將食物煮爛;二是通過牙齒將食物嚼爛;三是通過胃腸蠕動將食物消化吸收。對老年人來說,最好多食用借助烹煮煮爛的食物,脾胃才易於磨運,把充足的營養向身體輸送。
自古以來人們便習慣飯後剔牙,最常用的是木製牙籤,現代從醫學保健的角度,提倡用牙線。飯後漱口也是不錯的潔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