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杂记(外一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開港來歷

計香港於道光之二十有一年辛丑歲,即西曆一千八百四十一年,始送與英人。其地原屬新安縣九龍司[69]。欲窮香港之事跡,本寥寥無幾,不足當大雅之一粲[70],則追尋原委,乃得其詳。此埠至今六十年間,成一富庶之區,其始由英人至省[71]貿易。中朝舊例,惟省城始准通商,是以輪船之由地球東南往省城者,必道經於此。遠望港泉,因而取水,其水甚佳,因是不能忘情於港。昔有二船,名亞嘑士地及孻也[72],載譚夏士公爵[73]欽差人員;及東印度公司[74]緝私船二艘,名地士加佛里及硯威士地機度[75],載頭等寶星士丹頓[76]及書寫、通事等,共船四隻,欲進北河[77]。適於嘉慶二十一年,即西曆一千八百一十六年七月十號至十三號,偶爾灣泊香江。中有亞卑路[78]同欽差人員等,周遊香港,統覽情形。後亞卑路曾述於人云:港地荒涼,直如古木無人徑,只見雨笠煙蓑數漁翁撒網於此,得魚則曬於石上,以此度活。而睹其形容,則受盡風霜不少矣,所見止此云。

計西曆一千八百一十六年至一千八百四十年,香港仍未有開埠之舉。所有東印度公司洋藥[79]快船,悉寄碇[80]於此,然後漸入黃埔[81]。後效尤者眾,各船俱援以為例,香港之地勢,遂為停船之港。英人以為爰得我所,航海者亦群羨為樂土云。

考香港之故典,其始英國與中國貿易,致有戰爭;因戰爭,致有割據。緣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英皇家立有合同,往中國貿易之權,以二百年為期,迄西曆一千八百三十三年止。期滿後,英廷弛禁,任各商往中國貿易,止受駐省之商務大臣管束。因此,英廷於九月十號,命公爵納鼻夏名威利林尊[82]者為英國全權大臣。十月,偕葡魯頓、爹鼻士[83]二人至省。此二人者,在昔曾為東印度公司之驗貨官,今則為左、右副商務大臣。三人遂駕戰船顏頓麥[84],越年七月十五號始到澳門[85]。到澳後,葡魯頓因事回國,遂以爹鼻士為左副商務大臣。廿三號,正、副商務大臣暨參贊、通事等即駕戰船顏頓麥,駛往虎門[86]下之全璧[87]寄碇。納鼻夏向在英京時,已領有理藩院[88]彭夏士頓[89]密意,凡英國戰船,戒入虎門內,止寄碇於虎門外。二十五號,納鼻夏開三板[90]到省,面稟督憲[91],自述英國使臣,呈上理藩院文憑,現充駐省商務大臣之職。督憲拒而不納,並詰責各洋商行[92]長伍子垣、葉摭田、盧文錦等,何以洋人未有護照,任令擅自入城,飭各行商着納鼻夏往澳門,倘稍遲延,刻即停止貿易。九月二號,督憲旋發兵一旗,駐紮十三行,遍示行商,不准互易。復撥水師練兵數艇,不准供給洋人伙食。納鼻夏即求救於嚴毛賤、顏頓麥二戰船。此二戰船向寄碇於全璧,全璧距虎門才咫尺,二戰船直入省城,停泊黃埔。納鼻夏意唐之官軍大為震動,而安堵如故,殊無張惶氣象,逼令納鼻夏往澳,二戰船駛回全璧,始行互市。蓋納鼻夏意忖必須身離省城,市始方開也,而往澳之意遂決。是時唐官亦准其由內地往澳,納鼻夏於九月廿六號往澳。因意外延阻,廿九號十三行一帶始市復如常。納鼻夏因有寒疾,於十月十一號去世。爹鼻士承乏其缺,仍駐劄澳門。時中朝未知爹鼻士之補是職也,而理藩院亦未准爹鼻士之補是職也,所有中英交涉事務不敢作主,各事殊形棘手,遂於西曆一千八百三十五年正月自行辭職。所遺正商務大臣之缺,以頭等寶星羅便臣[93]補之,亞士他路[94]為左副之,參贊二律[95]為右副之。

正月二十二號,英國帆船亞機利[96]船主馬當路由檳哥路往澳門,道經善尊海島[97],寄碇於此島之東。船主欲過澳之沙坦,尋一先導之人,令火長[98]一、舵工二、水手九溯洄上下。不料島中有強徒,奪獲三板,監留火長、舵工、水手等眾,致函勒贖銀五百。維時船主措資未便,逼不得已迂道往澳。二十九號始至,面陳此事,商務大臣會議簽稟給印,二律即偕船主馬當路、通事郭士拉[99]晉省入城,面呈督憲。半途而遇巡兵,突被毆擊,後走至武營,將稟呈上。以武員不納為辭,擯之門外。越半點鐘之久,洋商行長盧文錦至,引見督憲委員,復將稟呈上。委員答以此是書信體裁,非稟詞款式,亦擯之門外。通事駁以事關人命,中國宜設法保護洋商,而委員已褎如充耳[100]矣。二律等抱慚而退。後唐官聞是事也,亦立即嚴辦,於二月二十六號,經將所擄之人一概在澳門交回。羅便臣於十一月由澳而遷於伶仃島。蓋商船之到黃埔,必須往商務大臣處先領牌照,方能晉省,伶仃島為必經之路,較澳而更為利便,英商亦咸以此舉為善。此伶仃島在虎門外,為唐官管涉所不到,亦與澳門之受制西洋者有殊,因此英商自行保護,可無掣肘之虞。自後凡洋船往來,俱寄碇於伶仃,或靈濤,或香港。惟伶仃島當夏令風狂時,船多不便。越年春令,西商會議,凡商船之來此貿易者,擬寄碇於香江,商務大臣亦聽其便。

十二月十四號,理藩院彭夏士頓公爵發有文書:自後商務大臣之缺擬裁撤去,所有商務交二律辦理。二律即於是日呈上鄧撫憲[101]公文,上用唐文寫一“稟”字,交省洋商行長代為轉致,內云:現蒙英廷批准,充為英國駐省欽差,求准在省駐劄,得以襄辦公務。撫憲特飭行商轉諭二律,令其暫寓澳門,俟入奏後,上達天聽[102],始准在省駐劄。西曆一千八百三十七年三月十八號,奉上諭准二律駐劄省城,辦理商務。此上諭由海關轉達二律,並諭二律仍遵守駐澳時之舊矩,無事時不得徑入城裡,肆行遊玩。其時,海賊蠭起,不獨省城為然,即澳門鄰近亦道途頓塞,是以欽差求英廷多撥一二戰船,保護洋商,俾欽差得以照應。是時,中朝皇帝命省督撫陳奏洋藥利弊,後奉上諭嚴辦洋藥,所有西商之貿易洋藥者,概離中朝地界。九月廿九號,省憲督撫申飭二律:凡洋船之載洋藥者,嚴禁入口。二律答以此事非欽差所能妥辦,蓋洋商之貿易洋藥也,在昔西曆一千八百二十一年時,已領有撫憲文憑,准其在伶仃[103]、黃埔、省城寄碇。十一月,二律復接理藩院彭夏士頓文書,命自後致書督撫,無庸上寫“稟”字。二律即通知撫憲,撫憲大為不悅,不准所請,是以二律不能駐省,退回澳埠。

西曆一千八百三十八年七月十三號,水師提督蔑連[104]乘第七十四號坐駕船和立士利[105],偕戰船亞利稼連[106]至澳。二律即往坐駕船拜謁蔑連,偕蔑連往銅鑼環[107],距虎門之南約二十一英里,命洋船之貿易洋藥者暫停於此。二律邀撫憲偕往周覽戰船,撫憲斥責謂:自後文書永絕往來,必寫“稟”字,始准收納。適帆船科路近之船主差度蔑士轉搭別船名逢卑[108],由港至省,路經虎門。虎門炮台以炮擊之,後着弁兵到船查問,盤詰此船有載蔑連暨戰船之英兵否,答以未有,始准放行。蔑連時紮銅鑼環,聞之即揚帆抵虎門龍吉[109]。是處有中國水師提督關天培[110]者,有謀有勇之員也,遣人傳說,謂二律不恭,文書不寫“稟”字,但寫“書件”二字,且無故督率戰船,灣泊龍吉,有違和約之條。蔑連答以船之灣泊龍吉者,乃詰問何以藐我英廷、查我船隻、辱我本帥之故。至戰船之督率,緣東印度公司合同已滿,今之貿易者俱歸英國皇家保護,戰船往來,本為保護洋商之計。

是年,督、撫二憲時有奏章陳奏,詳論洋藥之弊。洋商亦每有條陳,論洋藥消流已久,求懇照前貿易,惟唐官堅拒之。

越年正月,鄧撫憲遍張告示,傳諭洋商:所有貿易洋藥,一概驅逐;自示之後,如查有賣洋藥者,立行正法。日發數委員,奉大皇帝示諭,時刻搜查,叫囂驚突,雞犬不寧,其意蓋欲務絕根株云。二月廿六號,時有一唐人因販洋藥而被獲者,訊供後,一群兵役牽犯至十三行洋商處正法,所有洋商俱下旗致弔。三月,中國欽差林則徐[111]者復出告示二,一與行商,一與洋商,檄令將洋藥全數繳出,如違令以洋藥進口者處死。三月廿一號,所有在省洋人不准往澳,又不准書信來往黃埔,又發兵丁屯紮十三行。二律時在澳門,方恐中國戰船捕截虎門,不能來往,即奔往省城,欲救英商之被困者。洋商之蓄洋藥,以未士甸[112]為最,林欽差命拿此人到見。二律謂林欽差曰:我能致此人來見,但須訂立文憑,不准逗留此人。時唐人之僱洋工者,一概不准服役,又不准供給伙食,所有洋行盡行停閉,無異監禁云。三月廿五號,二律親囑在省各英商預領船票,以便啟行。越日,接林欽差行文:所有英商之洋藥,概行繳出。又越日六點鐘,二律諭令各英商將洋藥繳出,由英欽差轉繳與中朝欽差。緣二律領英國意旨,將此重任肩擔一身也。各英商之船灣泊伶仃、黃埔者,計有洋藥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四月二號,林欽差再行文與二律,擬所交洋藥四之一者,准其用唐人服役;四之二者,准其用船隻往來;四之三者,准其在省垣貿易;全交,則規矩如常。倘有違命,則三日後食水不供,再三日後則伙食不供,再三日後則重懲二律。四月五號,林欽差集各西商訂立合同,自今以後不准載洋藥入中朝內地,違例者一經查出,先將船隻、洋藥一概充公,復正本人以大辟[113]之刑。

十號,林欽差偕鄧撫憲親至虎門,驗收洋藥。奈煙數太多,移運稍遲,至五月四號始畢乃事。越日,洋務復開,所繳之洋藥計值銀六百萬有餘。燒去洋藥由五月三號起,至廿三號止[114],每日燒洋藥約千箱。林欽差親督差役,在清溝[115]辦理此事,其地去全璧有五英里之遙。林欽差之意,復慮及洋藥一棄海中,群魚受害,乃掘坑之陷者三,長一百尺,闊七十五尺,深七尺。先打木樁,次填白灰,雜以碎石,三面環繞,止留一門,日夜着人看守。每坑先入清水二尺,將煙搗碎後,投入坑中。役等二隊,有由坑口用叉將煙翻轉者,有由上面撒灰及鹽者。煙經化後,色如糖膠,始開柵,流入小涌。

英商終日困在行中。廿三號,二律偕各英商由省往澳,如此驚險之事,至燒煙為止。二律暗中細忖:自後或英商、或英船在省界內斷不能安寧,除非英國皇家及中朝大皇帝理論,必須畛域不分,始得平安。林欽差久欲奏聞皇上,洋藥已禁絕,洋務復開,而仍未敢離一步省者,蓋恐去後煙禁復馳也。

斯時,各商船之聚集香港不下百艘,時有水手上岸遊行者。七月七號,果有因毆致命之案,蓋卡拿敵及孟稼羅[116]之水手在港內小村殺斃一土人。是時,英船之泊此港者咸議此事,林欽差決意檄二律交兇。二律即來港查辦,於八月十二三號在科威利林[117]之船拘集細訊,審出二人果有縱橫[118]之事,定拘回英入獄,當苦工三月,另每人罰銀十五鎊;又審出三人果有縱橫及誤斃土民之罪,每人定回英國入獄,當苦工六個月,另罰銀二十五鎊。英國之刑法在中國界內定者,自此始也。此次定案,林欽差大為生氣,在香山[119]之地距澳門四十英里者,統有軍士二千,嚴示各處,不准人供給伙食與英人;如供伙食與英人,則澳門之伙食亦不准供。澳門之撫憲出有告示,言本撫憲無權,不能保護英人,並不能供給伙食與英人。二十六號下午,英人自攜軍裝,揚帆而去,遂無異於逐客云。

適有英國兵船名和利智[120]者,船主名士蔑[121],九月到省,與省督商議,凡英商之入中國者,欲在全璧起落貨物。十一月三號,二律適在全璧,同議此事,久而不決。時英船共二十九艘,俱受英提督節制,泊在全璧下之炮台間,二敵相視如仇。惟英提督遇事謹慎,晚後唐人渡船隻俱不准往來於此。迨後果有意外事,不出英提督所料,和利智及夏仙父[122]二炮船竭力維持,得以平安無事。唐人即議截斷往來之路,且以船載火具,直逼英船,如周瑜之破曹軍也。事為二律所知,即令各船揚帆,駛往銅鑼環,距澳門二十英里,而商船則欲灣香港。

至西曆一千八百四十年,英人貿易於省者大為不便。二律領英廷意旨,改求澳門之撫憲准,欲在澳上落貨物,並租貨棧,納回稅餉與葡萄牙,而未蒙批准。緣西洋素畏唐官之威,且被唐人恐嚇,不准供給伙食、幫助英人等項。正月十四號,中國皇帝諭旨行文各國洋商:不准保護英人,如有保護英人及轉護英商貨物,一經查出,其罰非輕。

後英國皇家與東印度公司會議,令其進攻省城,軍餉由皇家支給。英軍六月到省,兵船十五艘、輪船四艘、渡河小船二十五艘,另有步兵四千,俱歸頭等寶星庇林麥[123]節制。二律欽差行文中國,說英國皇后着欽差查中國事情。庇林麥亦出有告示,傳諭英商,其意謂:省城河口已封,不能來往,此次出師,皆因英國乃是教化之邦,權由自主,不受別人約束,何以虐待我英人如此,並索補停止貿易之費,且自此之後,不得如前之虐待英商云云。中國皇家未有妥議,不得已而交戰。河口既封後,庇林麥駛往廈門。是處兵弁先欲環而攻之,庇林麥即下令進攻炮台,相持約兩點鐘之久,英軍大捷。庇林麥乘有座駕船,名和拉士利,駛往焦山、汀海[124],限以六點鐘之久,刻即投降。七月五號禮拜早,唐人始修炮台。元帥行文撫憲,訂下午兩點鐘時開炮對壘,如回炮,則開戰;如不回炮,則作投降。後兩點鐘開炮,岸上之炮台與水上之戰船俱回炮,一時戰船火炮聲震連天。後英兵上岸,直登城基,插英國之旗,架炮四尊,攻入城內,唐人仍時有回炮者。直戰至十點鐘之久,知縣[125]中炮而亡,撫憲[126]亦投海自盡,繼三閭大夫[127]之後之二子者,洵不愧殺身成仁歟!

是時,水師提督二律[128]於七月五號抵焦山,封禁寧波之海口。寧波與焦山相對峙,由寧波揚子江一帶,盡為英船所盤據,是以英國理藩院之戰書,唐官無由傳遞到京。至七月下旬,事仍未妥。二律發大隊戰船駛上北省[129],八月五號抵北河口[130],距帝都不過一百英里。是處之撫憲乃祈善[131]者,宗室之帝冑也,接到彭夏士頓之戰書,即着人送伙食往戰船,求限十日人情,以便相議和好事。二律允肯。八月廿八號,祈善與二律會議,仍然不妥,再求人情,二律准暫緩兵。祈善度此事由粵省構釁,不如仍回該處理論,始能息事,二律首肯。中朝皇帝責成林則徐,謂此事由該督起釁,至今禍延別省,不可救藥,即着拿京問話。命祈善為兩廣總督,如此設法,寬之以時日,為祈善者可以措置裕如矣。

西曆一千八百四十一年,中朝皇帝頒有諭旨,命各省督撫:所有洋入稟詞概不收納,凡洋船之入口者,發炮勇戰,不得畏縮。正月九號,英國戰船定計攻虎門。所灣之處,距虎門約三英里。明車輪船[132]若南馬士、若顏打扒士、若馬打加士架[133],載運英兵。中有一隊水兵、一隊炮兵、一隊步兵、一隊二十六號[134]之營兵、一隊四十九號之營兵、一隊三十七號之炮兵,另有一隊團勇,共兵一千四百名,悉歸副將扒拉[135]統管。大炮四面環繞,向軍之眾處遠攻。南馬士及皇后輪船[136]供給炮藥及彈子,是以炮聲不絕。有戰船高利合[137]及夏仙父及郎利[138],歸頭等寶星哥拔[139]所管。哥拔受水師提督之命,以開花炮直攻蓮花山[140],用戰船和拉士利,及戰船四隻:三罵冷、務爹士地、兌劣、高林邊[141]守禁河口。唐人見步兵進岸,即揮旗發炮,步兵每以炮相迎。皇后戰船用六十八磅之炮,南馬士用卅二磅之炮,遠攻炮台,與步兵相輔而行。不逾時而炮台之力不支,為英兵所奪,豎英旗於炮台之頂。餘各處之炮台被三英船斷截,俱不聞有消息。唐之官軍退入木林,炮台為英兵所據,旋又奪回,血戰一場,勇氣百倍,而仍然力不能支。大虎炮台[142]亦為所奪。水兵及水手爭先進岸,如風之掃落葉。英船直駛往顏順灣[143],官軍戰船聚屯於此,擊沉其十一艘。南馬士用火箭遠射,焚及官軍之座駕船,官兵、水手俱被焚傷。此次死傷,不計其數,傳說有五百之多。步兵進岸直逼炮台,提督關天培揮旗,請暫緩兵三日,待與祈善商議,二律許之。遂立和約於全璧,其時西曆一千八百四十一年正月十九號事也。和約有四款:其一、香港之地,盡讓與英;其二、軍餉六百萬,補回與英;其三、文書來往,俱作平等論;其四、省城貿易,在唐正月上旬內開復如常[144]。

正月廿五號,頭等寶星畢拉[145]同英國官員乘英國兵船修路化[146]抵港,旋即望闕[147]賀英皇后,復豎英旗於摩星[148]嶺,以畢拉為陸路提督,以卑林馬[149]為水師提督,以商務大臣二律為總督並全權欽差,海上燃炮致賀。正月三十號,示諭居民:自今以往,港屬於英,即歸英國保護;所有子民,不易其俗,規矩則恪守英國,自有之利,自主其權,不受挾掣;其爭鬥細故,則歸巡理府審辦;商船之貿遷者,廛而不徵[150]。其取香港也,原為船隻停泊之所,至於開埠通商,數月尚未有意。不數年而商賈雲集,日上蒸蒸,則出意計之外矣。

祈善既割港與英,中朝皇帝仍未以為定議。西曆正月廿七號,復降諭旨云:覽悉祈善之奏,中云英人已佔奪數埠,遐邇皆知,然仍逗留省城者,蓋欲設法驅逐,以為贖罪之計。覽奏之下,姑如所請,是以調集各諸軍協濟。今悉其奸,所言實屬大謬,即令拿京問話。獄成,幽諸禁室,藉逮其家。關提督革職留任,責以無才,仍留報效。後關提督在船戰沒,以身殉死,咸謂其忠於王事云。

祈善所立之約,中朝不以為然,英廷已深悉其謀,蓄意先攻虎門,載大炮三尊,進攻廣東之南。二月廿六號,發炮攻城,輪船皇后、鼻冷謙[151]、麻利路[152]自十一點鐘開戰,官軍在新築之炮台回攻。英船發開花大炮,官軍之力不支。頭等寶星善後士[153]帶三百英兵進岸,至一點鐘時,英國之旗插在炮台矣。戰船高里合守其西路,三孖冷、荷李露、阿里基道[154]截其北路,和立士利、地律、巫地士利[155]進攻西路一帶防兵。官軍之炮自十二點鐘起,已絕無迴響。英兵列隊進岸,第二十六號及四十九號陸軍歸伊利士[156]督帶,三十七號水軍歸總兵打虎及阿美[157]督帶。翌日,英之巡船督帶哥拔[158]敗唐兵一隊,約二千餘人。官軍紮在河邊,大炮林立,約百餘尊,相持甚久。英兵此次之死者不少,官軍之氣復為之一振。惜兵力尚屬少短,率不能支,英兵承機撲岸進攻,炮台適為所奪。

中朝皇帝聞其數埠失也,天威震怒,頒下諭旨,將祈善即行正法,命楊欽差[159]到省督師拒敵,惟開仗數次,亦多失利。英兵屯紮十三行,楊欽差議和,准各西人在省貿易,並戰船屯紮海珠[160]。和議後,中西頗見洽睦,而唐人之心憾仍未息,招募營勇,修築炮台。二律乍聞消息,吩咐各洋商速離省地,各洋商不敢違命,速即離省。五月二十二號,唐人用大杉排儲滿火藥,直逼戰船。四戰船以大炮轟之,沉其杉排三十九、戰艇三十九。有二千軍士乃督標營兵,屬奕山[161]所統,死者不少。廿五號,省憲着一官員到船議和,二律索補銀五十萬,以為贖省城之費,令滿洲旗兵離城六十英里。但滿洲旗兵乍為退步,而潛伏山頂,為英帥哥虎[162]所窺。廿九號,潛以重兵擊之,唐兵死者千五,傷者五千;英兵死者十四,傷者一百二十名。卅一號,唐人以銀五十萬,贖回省城。至香港之讓與英人,仍未有實意。迨後因立南京之和約[163],中朝皇帝着耆英[164]、伊乍浦[165]為欽差全權大臣,與英欽差璞世爵[166]會議,始訂和約:一、將香港全讓英人;二、准英商在省城、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埠貿易;三、補回銀六百萬,以為洋藥被繳焚燒之費;四、補回銀三百萬,以為英商被累倒盤之費;五、補回銀一千二百萬,以為英兵軍火之費。其時道光廿二年九月廿四日,即西曆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十月廿七號事也。

於是,英欽差頭等寶星璞世爵為港督並北京全權大臣,駐劄北京。二律副之,在港代攝其篆[167],履任視事,未幾,解組歸田。尊士頓[168]承其主,旋將港地分為五十一段,招人投夜冷[169],每段之價低不過六百元,高不過千四百元。後理藩院寄有文書,謂全璧之和約未實,着停止喊冷[170],欲再着二律回省。既而和約已妥,璞世爵由京回港,遍張告示云: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各商貿易,而港埠始開洋行,約有數間,漸至數月,日增式廓矣[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