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譯本序
“在所有我寫的這些書之中,我最愛的是這一部。……我對於從我的想象中出生的子女,無一不愛……不過,像許多偏愛的父母一樣,在我內心的最深處,我有一個最寵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衛·考坡菲’。”
這是狄更斯自己給《大衛·考坡菲》作的序言裡對這部小說所作的評判。
《大衛·考坡菲》確實是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佔有極為重要地位的一部小說,它也是長期以來就受到世界文學界和廣大讀者重視的一部作品。俄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托爾斯泰把它列為“深刻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我國早在清末,著名的古文家和翻譯家林琴南就曾以《塊肉餘生述》為題把它介紹給讀者,這部作品遂成為最早傳入我國的西歐古典名著之一。後來,這部小說又相繼出版過幾種不同的中文譯本,在我國廣為流傳。
正像作為父母,總是最偏愛自己最稱心的子女,因為他們最能體現父母自己的思想、意志和理想。《大衛·考坡菲》也正是從多方面體現了狄更斯思想和政治主張的傑作。這是一部八十余萬言的長篇巨著,人物紛紜,情節錯綜,內容豐富,其中首要的是通過主人公大衛·考坡菲,塑造了一個具有人道主義、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正面典型。大衛出身自中產階級,少孤,早慧,勤奮好學,敏於觀察,對朋友誠懇,友愛,對社會底層的人們富於同情。他早歲飽嘗艱辛,備受坎坷,但是他披荊斬棘,頑強奮鬥,終於功成名就,在事業上和家庭生活上都得到美滿的結局。大衛這個人物,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心目中的仁愛、正直、勤奮、進取、務實的精神。作為主角大衛這一形象的襯托和補充,狄更斯還塑造了另一個理想化了的女性人物愛格妮。儘管讀者和批評家一般都感到這個人物過於空靈,有失現實之感,但在她身上,還是體現了溫柔、聰慧、克己、獨立、堅強等許多的優美品質。這兩個人物都是狄更斯理想的正面形象。在這兩個人物身上,狄更斯寄托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道德觀點。
緊緊環繞大衛這一中心人物,狄更斯還刻畫了形形色色令人喜愛的正面人物。在狄更斯那支帶有漫畫式誇張性的筆下,這些人物大都有奇特的個性或可笑的習慣,如貝萃·特洛烏小姐的乖張怪僻,狄克先生的瘋瘋癲癲,米考伯先生和米考伯太太的不擅家計,特萊得的舉止失措,格米治太太的怨天尤人,巴奇斯先生的愛財如命等等,但是他們在品格上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些與主人公大衛一脈相通的優良素質,這就是心地善良、正直、嫉惡如仇、見義勇為。即使大衛母親懦弱無能,姑息養奸,維克菲先生借酒澆愁,累及親友,小愛彌麗圖慕虛榮,以至失足,但他們的性格中也都有令人同情和愛憐的一面。《大衛·考坡菲》這部作品之所以至今仍對我們發生巨大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它給讀者提供了很多栩栩如生的正面人物。
這部小說中的人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如坡勾提兄妹、漢等)純樸感人。狄更斯在刻畫特洛烏小姐、米考伯夫婦、特萊得等人的時候,往往帶有英國式的幽默筆法。狄更斯疼愛他們,同情他們,但也譏諷和嘲笑他們的缺點,仿佛是在向這些親密的好友進行善意但又尖銳的告誡和規勸。而狄更斯在提到坡勾提先生的時候,則是斂容正色,滿懷尊敬。狄更斯更突出地賦予這一人物舍己為人的品質。在小說接近尾聲的部分,作家通過大衛之口這樣說:“如果說,我平生愛慕過、敬重過任何人,那我從心眼兒裡愛慕、敬重的就是那個人。”狄更斯是最早開始使社會底層人民作為主要人物和正面人物跨入小說領域的古典作家之一,恩格斯因此而早就將他譽之為“時代的旗幟”。狄更斯是一個社會改良主義者,不主張積極的階級鬥爭,因此,他在小說中,主要表現底層人民純樸、誠懇、善良、正直的品質,但在惡勢力面前,他們卻只有容忍,退讓,毫無反抗。因此,愛彌麗隨史朵夫私奔之後,狄更斯才會讓坡勾提先生親至史朵夫府上為愛彌麗乞求史朵夫老太太的正式承認。在疾風暴雨的海上,漢和史朵夫雙雙殞命的一景,則更加耐人尋味。照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照漢幾次向海上張望的神色推測,他在失掉心愛的愛彌麗之後如果再與史朵夫狹路相逢,很可能要以你死我活的搏鬥進行復仇。但這又與狄更斯向來所提倡的以德報怨式的博愛主義大相徑庭。這一結局究竟應該如何處理?狄更斯的安排確乎出人意料:他們同時被狂濤巨浪吞沒,他們的冤仇也就這樣以不了而了之。單純從藝術效果上來看,這一幕可謂韻味無窮,富有悲壯之美;但從其思想內容方面觀察,我們雖不便貿然斷定狄更斯曾有意識地寓以多麼深刻的意義,但它至少也有意無意地反映了作家的世界觀。他曾大聲疾呼:“人們應該作為良好的公民而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既然主張“融洽地生活在一起”,那麼,在必死的時候,讓漢和史朵夫不知不覺、心無懷恨地死在一起,也就絲毫不足為怪了。
這部小說反面人物的數量不多,但從其思想上以至藝術上所達到的深度來看,與前述正面人物相比卻毫無遜色。貪婪陰冷的枚得孫姐弟,卑鄙狡詐的希坡母子,殘忍自私的史朵夫一家,在外形和心理上都各具特點,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切齒,令人作嘔,令人憤慨,狄更斯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描寫刻畫,暴露和鞭撻了社會的醜惡現象。
史朵夫這個有錢有勢的資產者固然資質聰慧、風流俊雅,但在其美麗的外表之下所掩蓋的,卻是一個自私、虛偽、傲慢、任性的醜惡靈魂。與大衛相比,他同樣具有才華,受過更完好的學校教育,但他習慣於在社會上享樂、寄生,從未考慮到為社會盡職,因此他憑借家勢、財產,終日悠遊嬉戲,濫用精力,結果既害了別人,又害了自己。主人公大衛出於友情至上,眷念他這個總角之交,這個他“從童年時代起就信任和崇拜”的人物,對他的毀滅深切哀痛和惋惜,把他作惡的根源單純歸咎於自幼缺乏嚴父的訓飭,耽於母親的溺愛,這反映了作家本人世界觀的弱點和階級的局限。但狄更斯畢竟是一個忠實而又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塑造這一人物時,通過字裡行間的細致描寫,在客觀上仍然對這個人物作了相當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我們今天在研究作家本人對這一人物的態度時,不應與研究書中大衛對這一人物的態度全然混為一談。
《大衛·考坡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主人公大衛在內,除在個別情節和場景之外,大多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開展活動的,也就是說,作家筆觸所及,大體無非是他們的日常起居、求學謀生、交友戀愛、遊歷著述,這些都是人物個人命運上的興衰否泰、悲歡離合。這部小說沒有安排更多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轟轟烈烈的英雄業績。開卷讀來,令人仿佛是在欣賞一幅清新恬淡的風俗畫卷——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生活的巨幅風俗畫卷。但狄更斯所述,並非一部分資產階級批評家和欣賞家所謂供人消愁解悶的材料。狄更斯是一個思想傾向很強的作家,他所敘述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有所為而述。狄更斯通過這些故事,觸及了當時存在的很多重大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諸如腐朽落後的教育制度和司法制度,貧富之間的尖銳矛盾和不平等,勞苦人民(包括童工)的悲慘處境、財產所引起的婚姻問題,婦女問題,失業問題等等。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提出了上述一系列問題,而且就某些問題明確表達了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
大衛兩度離家求學,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狀況和教育制度。大衛第一次求學所在的撒倫學舍,是當時英國學校教育之一斑。在這裡,投機商人以盈利為目的而緊操培育人才之大權,摧殘青少年的身心是他們最大的快事。這裡貧富之間等級森嚴,管理手段殘酷野蠻,簡直是社會的縮影。天才的作家給校長配上一副沙啞的嗓子,給他的助手安上一隻木制的假腿,繪聲繪色地傳達了他們的劣跡惡行。從而暴露和鞭撻了當時英國腐朽落後的教育制度。與撒倫學舍的環境氣氛恰成對照的是斯特朗博士的學校。這裡的辦校人斯特朗博士,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天性溫文寬厚,治學孜孜不倦,教學循循善誘,在各方面都無愧為人師表。狄更斯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狄更斯一貫積極主張改革教育,提倡通過普及教育改造社會。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教育問題。在本書,有關教育問題,也不僅限於對這兩種學校的描寫。大衛在成年自立之後,幾度回顧撒倫學舍,每次都是對以其為代表的腐朽教育制度的再次鞭撻;枚得孫姐弟對童年大衛的虐待,主旨固然在於財產的糾葛,但同時這一對姐弟,也與撒倫學舍的克裡克、屯蓋一樣,都是當時那種野蠻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忠實執行者。
小說中關於博士公堂和眾議院的章節,雖然在這樣一部長篇巨著中筆墨甚微,但也約略觸及當時英國司法和政治制度的一些症結。這些都是較為重大的社會題材。關於這兩方面,狄更斯在《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荒涼山莊》等其他作品中,都有更加集中和深刻的反映。
狄更斯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出身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輕重不同地渲染了作家本階級的色彩。小說中童年大衛那種田園風味的家庭生活,如醉如癡的戀愛與婚姻故事,充滿了脈脈溫情與纖纖感傷。如果從其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的角度衡量,這些描寫未免有拖沓繁冗之嫌,但狄更斯是一個關心社會生活和人類命運的作家,他的筆觸所及,均關涉到一定的哲理和主張,並不一定都是為了單純描寫人情或追求藝術效果。
大衛童年與母親和坡勾提朝夕共處的日子,彌漫著多麼安謐、和諧的氣氛,喚起人們對於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對於人與人之間誠摯無私的情愛的憧憬。這樣一些令人珍惜的場景,又與枚得孫姐弟所帶來的陰冷和騷亂形成了多麼強烈的對比!
大衛和朵蘿的悲歡離合,也不僅僅是一曲細膩哀艷的悼亡悲歌。大衛與朵蘿一見鐘情,兩相愛悅,私訂終身,經歷曲折,終成眷屬,最後朵蘿因病亡而與大衛永訣,筆觸委婉動人,固然表達了真誠相愛,不為金錢、地位所左右的感情之可貴,但他們那迤邐曲折的戀愛過程,也反映了一切都以金錢、財產為基礎的社會中男女青年的不幸;而大衛與朵蘿婚後的生活,實際上是一出青年男女由於單純感官上的愛悅而結合、彼此缺乏更深刻的理解所造成的家庭悲劇。大衛與朵蘿曾幾經齟齬,令人不禁設想:如果朵蘿未在如花似玉的年華早凋,他們的家務和夫妻關係會出現何等結局?作家以大衛最終與愛格妮幸福結合的故事,否定了以盲目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在小說中狄更斯一再重復的一句愛情和婚姻的箴言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懸殊,莫過於性情不合,目的不同。”
在這部作品裡,狄更斯寫了很多組愛情和婚姻的故事,與大衛和愛格妮的故事同屬一類而又起呼應作用的,還有特萊得與蘇菲的故事、斯特朗博士與安妮的故事,而與這類故事對照的,則有貝萃·特洛烏小姐、大衛母親、愛彌麗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而引起這些悲劇的根本之源,都在於金錢、財產以及階級的差異。
如前所述,在《大衛·考坡菲》這部長篇巨著中,包羅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當時多方面的社會生活。但狄更斯所選擇的題材,除少數例外者,又都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的個人際遇。這與狄更斯其他一些重要作品(如《艱難時世》、《荒涼山莊》、《馬丁·瞿述偉》、《雙城記》等)有所不同。他在小說中提出的很多社會問題,最後都以大團圓的方式一一得到解決,即使在英國本土無法解決,他也想方設法把它們移植到海外去解決。因此窮困潦倒半世的米考伯先生終於得以施展雄才,受到沉重打擊的坡勾提先生一家到底旗鼓重整。就連卑微寒磣的麥爾先生、不可接觸的瑪莎,也都找到了令人寬慰的歸宿。狄更斯之所以把很多問題移到海外去解決,也恰恰從另一角度證明,這些問題在當時英國社會制度下根本無法解決。
一個家庭中最受偏愛的孩子,往往又是在外貌和性格上最像父母的孩子。《大衛·考坡菲》之所以最受狄更斯的喜愛,也是由於這部作品中的許多人物和故事,最接近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這部小說最初是在狄更斯的好友,著名的狄更斯傳記作者福斯特(J.Foster)倡議下,採用第一人稱寫作的。有人說,這是一部大部分寫狄更斯自己經歷的書,是一部以他自己的心血寫成的書。因此,一般公認這是一部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帶有作家自傳性質的小說。
小說主人公大衛的性格特徵及生活經歷,大都是狄更斯本人的性格特徵和生活經歷。甚至大衛那清俊秀麗的外貌,也都脫胎於狄更斯本人。狄更斯出身於海軍軍餉局一個小職員的家庭,雖然父母健在,但由於家計窘迫,雙親對他的教育和前途極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況,實在並不亞於孤兒大衛。於是狄更斯自然而然把自己活動的天地轉向家中久被遺忘的貯藏室裡的書堆中——就像童年大衛一樣。狄更斯的父親由於負債入獄,狄更斯不得不在十二歲就獨立謀生,像大衛在枚·格貨棧那樣去當童工。隨後也像大衛一樣,在律師事務所做學徒,學習速記;當記者,採訪議會辯論……小說中有的段落,幾乎是作家全部從自傳中移植而來。但是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並不等於就是自傳。這正如《紅樓夢》不就是曹雪芹的家史,保爾·柯察金也不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本人一樣。小說中的大衛,雖有很多方面酷似狄更斯,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大衛是個遺腹子,母親隨後又去世,而狄更斯的父母,則在狄更斯成年,以至成名之後,尚雙雙健在。而狄更斯的父親,倒是在出生的當年就失去自己的父親,後來由母親一手撫養成人。
大衛那位與之伴隨始終的老看媽坡勾提,仁慈、勤勞、篤實,是一個十分動人的形象。狄更斯恰有一位像坡勾提一樣仁慈、勤勞、篤實的祖母,她是女傭出身,曾做過三十多年管家。這位老婦人還十分善於講故事。由此我們也許更易理解,狄更斯為什麼能將大衛那親愛的老坡勾提描寫得如此動人。
米考伯夫婦也是一對成功的典型。他們在貧窮和債務的苦海中載浮載沉,幾經沒頂,身世悲慘而又滑稽。狄更斯塑造這一對人物的時候,充分發揮了他的幽默天才。但他的幽默,並不含有嘲弄。他同情他們的遭遇,但又對他們的弱點加以溫厚的諷刺。狄更斯正像大衛一樣,對他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事實上,這一對患難夫婦的背景和身世,恰恰脫胎於狄更斯的雙親。狄更斯的父親約翰·狄更斯是個受過完好教育的貧苦小職員,狄更斯的母親伊麗莎白·巴羅則出身自較高的門第。他們的婚姻,並未得到女方家長認可。因此,狄更斯的家庭與狄更斯外祖父的家庭之間,長期存有芥蒂,這正如米考伯夫婦出國遠走時都未得到米考伯太太娘家的諒解是一樣的情形。
書中還有一些重要人物,如朵蘿,在外形與性格上,都頗類狄更斯初戀的對象;而甜美、賢慧的愛格妮,則正像狄更斯的兩個妻妹瑪麗(Mary)和昭之娜·霍格思(Georgina Hogarth)。她們曾先後住在狄更斯夫婦家裡,幫助他們理家育子。瑪麗還是十七歲的妙齡少女時,就因病夭折,狄更斯為此深為悲痛,並終生悼念她。狄更斯正是由此體驗到親人亡故的悲哀,並寫出朵蘿病逝時大衛的心情。
我們在這裡將書中人物與狄更斯生平交遊逐一對比,是試圖說明《大衛·考坡菲》一書的人物,雖如作家所說,都是“從我的想象中出生的子女”,但皆非出於作家的憑空臆造,而是多有所本。當然,我們也並非在這裡提倡作家塑造形象時,只能寫自己本人或自己的親故至交。狄更斯創作《大衛·考坡菲》一書中的許多人物的成功經驗只不過向我們證明,作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應該寫他最熟悉的東西,寫他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東西。也只有這樣寫出的東西,才能真切、自然、打動讀者,而不流於呆板、牽強。當然,作家在進行創作中,又要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體驗最深的材料加以加工、組合,而不能原樣照搬。這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道理。正是基於這一道理,《大衛·考坡菲》一書中的許多成功的人物才使我們感到,“雖然他們未必都是真的,但卻都是活靈活現的。”狄更斯在給他這一作品寫的序言裡還說,“決沒有人讀這部記敘的時候,能比我寫它的時候,更相信其中都是真情實況。”這裡所說的真情實況,就是藝術的真實、由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體現出來的真實。努力把握這種意義上的真實,這是一切偉大現實主義作家成功的秘訣。
《大衛·考坡菲》既是一部反映社會生活廣闊圖景的巨著,為這一內容所需,狄更斯為小說的構思,也頗費了一番匠心。
從結構看,大衛的故事,無疑是全書的主幹。但據粗略的統計,小說中直寫這一故事的篇章,不過僅占全部篇幅的不到二分之一。隨著主幹故事的開展,陸續出現了以其他人物為中心而開展的故事。它們都是由主幹故事繁衍敷陳而來的旁枝側枒,其中粗細不等,長短各異。它們都與主幹故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但又都各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有其各自的社會內容。這些故事雖都隨主幹故事的開展而逐一出現並逐漸開展,但它們並非一些機械地首尾相接的故事“串聯”,而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相互勾聯,構成一部結構相當嚴密的作品。這正像一棵大樹上相互交接的枝枝葉葉,形成一頂渾然完好的蔥鬱樹冠。
如果以對近代長篇小說的一般概念去衡量,我們或許會感到這部小說結構尚欠緊湊,也難得從其首尾覓得最主要的高潮和低潮。但是我們從逐一分析各個故事入手,也就不難發現,這部小說也並非平靜無浪的一池春水。主人公大衛一生否泰交替,悲喜互依,構成結構上的起伏多變。圍繞主要故事開展的其他故事,也都疏密相間,各具張弛。這些由主要和次要故事組成的高潮和低潮,回旋跌宕,互相推動,讀之令人時悲時喜,時驚時嘆,啼笑不能自已。因此,這部小說雖然看來不如單純以圍繞主要人物開展單一情節的小說那樣緊湊,但卻同樣引人入勝,給讀者以高度的藝術享受。
長篇小說,自來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刻畫人物為主,一類以構思情節見長。一般認為以前者為特點的小說,更富有文學性,因而也更富有生命力。實際上,藝術效果最好的作品,則往往為人物塑造及情節構思俱佳者,即人物性格能隨情節發展而發展和深化,故事情節能緊緊圍繞人物性格發展而開展者。狄更斯的作品,如早期的《匹克威克外傳》,就著重在刻畫人物而情節比較散漫。以後隨著作家在藝術上逐漸成熟,其作品則在性格刻畫和結構安排上日臻完善。特別是其後期的作品如《雙城記》,可謂人物性格和結構安排上都達到了比較完美的境地。《大衛·考坡菲》則是狄更斯創作中期的作品,這部小說,恰恰反映了狄更斯小說創作由早期逐漸走上成熟時期這個過渡階段的特點。
這部小說之所以如此結構,固然與狄更斯創作經驗的積累和現實主義深化有關,但同時也應看到,這也是狄更斯創作時的具體環境所決定的。狄更斯是一個靠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的職業作家,即便在成名之後,他仍然需要以緊張的創作和工作來維持其個人和家庭的大量開支。他從開始創作起,常常是兩部小說同時進行,按時定期分章分節在不同的雜誌上陸續發表。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更需要精心設計和安排情節,以便保證全部作品順利發表。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狄更斯從一八三五年開始創作到一八七〇年逝世,在這三十五年創作活動中,曾經付出多麼緊張而又艱苦的勞動。實際生活中的作家狄更斯與小說中的作家大衛相比,真不知前者要比後者勤奮多少倍!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善於塑造人物和構思情節的大家,而且也是一位善於駕馭語言的大家。這部小說的語言,明快流暢,這正是狄更斯語言的總特點;但與此同時,它又兼有多種語言風格:細膩的敘述,娓娓動人,回旋不絕;不同人物的對話,真切自然,恰合各個人物的身份、教養和性格,抒情遣懷、旖旎哀婉;運用方言土語更增添了作品的質樸親切之感;描寫自然景物豐富多變,有時是那樣恬靜平和,有時又是那樣磅礴雄偉……
狄更斯駕馭語言的能力,一方面要歸功於他的天賦,另一方面也要歸功於他深入實際生活和從事緊張採訪寫作工作所得到的鍛煉。他在回憶採訪議會辯論的情景時曾提到,因為坐著記錄那些冗長的發言,他磨破了雙膝蓋;因為站著記錄那些發言,站木了兩腿。
如果說勤奮、進取、務實是大衛·考坡菲的一些主要性格特徵,那麼勤奮、進取、務實也是狄更斯這位偉大小說家的一些主要特徵。他就是靠孜孜不倦而得以發揮其天賦的藝術才能;他就是靠艱苦奮鬥和不斷深入生活而取得藝術上的傑出成就。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