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成果汇编(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上海美丽乡村——奉贤区乡村基层党建引领生态环境治理实证考察

何卫东、王勇、姚娟娟、张端枫

上篇 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党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13.3亿人中有9.3亿人分布在村镇。城市中心主义①造成环境问题的“二元化”趋势,虽然每年的1号文件是农业方面的,但国家实际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解决城市问题上,使得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中国工业化最先发端并壮大于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所以环境污染首先出现并恶化于这些区域,西部地区和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较轻。但由于经济实力、环境保护能力、污染产业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等因素的作用,目前许多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环境污染加剧,形成新的环境二元化现象。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类型多样、来源广泛,表现出日趋严重的复合型污染特征,在治理上存在很大的难题。根据主要污染的来源情况,农村环境污染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农村生产性污染、农村生活性污染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退化。农业生产性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规模化畜禽养殖等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农村生活性污染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厨余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因处理不当而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孳生蚊蝇。农村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化肥农药大量施用、树木滥砍滥伐等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耕地土壤、水体和林木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造成难以逆转的下降。以下对农村生活性污染中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带来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就足以说明问题。

1.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现状不容乐观

近10多年来,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快速增加,由于缺乏专门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运行管理机制,农户的生活垃圾多被随意堆放、就地焚烧,多数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仍未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组成为厨余垃圾,其余为废弃塑料、废纸等可回收垃圾以及灰渣。由于食品类消费的季节性变动和村民返乡人口数量的变化,农村生活垃圾的人均产生量和日产生量各月份也会有一定的波动。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侵占大量土地,散落村头屋旁,造成村庄环境面貌较差;生活垃圾乱抛乱撒,大多散落在农村河沟边,而且相当部分浸泡在水体中,甚至部分地区将收集好的垃圾运送到附近的河道违法倾倒,造成地表水体污染;垃圾渗出液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进入水体和农田后,还会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此外,垃圾堆放村头,蚊蝇鼠害滋孽,部分垃圾本身就含有病原体,也成为疾病的孳生地和传播源。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在一些试点地区取得了一些成效。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情况较好,农户的生活区附近已经大多装有垃圾桶,并能够进行定期处理,但是我国农村多数地区生活垃圾仍然呈现乱堆乱倒状态。

土壤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所需的支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都至关重要。除了工业生产中大规模矿物原料开采和排放工业三废、农业生产中广泛施用化肥农药和大棚农膜残留等造成的土壤污染以外,农村生活垃圾也对土壤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潜伏性,而且土壤的吸附功能是很强的。因此,土壤一旦遭到污染,后果十分严重,治理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例如,土壤污染使农作物生长发育会减退甚至枯死,农作物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残留会增加,严重危及人体健康。有些土壤经过污染之后,由于污染的严重和持续时间之久,很多年之内都不能进行耕种,甚至无法建造房屋进行居住。

2.我国农村水环境问题因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北方农村水环境问题多在于绝对可用水量严重不足的水量短缺问题,南方水系丰富、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多在于地表水、地下水人为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短缺问题。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农村水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体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农田施用的化肥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农村饮用水水源,水体的有害物质不断增多。使水体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药在喷淋过程中,只有少量被充分利用,其他的药物会随降雨或灌溉进入江河,造成水域污染,另外,农药废水、洗涤药具、倾倒剩余农药等,亦加重水域的污染。同时残留农药由降水渗入或从水田通过土壤进入地下含水层中,还有部分农药直接通过水井和补给地下水层的河水一起渗入地下含水层中。据统计,我国有大半以上的集约化养殖场没有足够数量的配套田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尿,①不少养殖场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畜禽粪便中细菌、病原微生物数量丰富,对农村饮用水水质带来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多无力建设生活污水排水管网系统和集中处理设施,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户居住比较分散,所需铺设生活污水纳管的距离长。许多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① 集镇、村庄等人口集中的河段,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影响更加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乡镇小工业企业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乡镇企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

(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振兴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目前全国还有近1/4的村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②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的细胞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2017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明确要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目标。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乡村工作主要内容。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原则,要求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例如,浙江结合其乡村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的特点,主要走的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保护型”与“休闲旅游型”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江苏省苏南地区主要走的是“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创建模式,苏北地区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弱,乡镇工业企业环境问题负担较重等原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远不如苏南地区乡镇,农村生态环保发展步伐与苏南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上海美丽乡村建设将生态、产业、文化协同发展作为重要方向,走的是大都市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融合”之路,即“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浙江、上海和苏南地区乡村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村民也逐步具有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已经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乡村,其垃圾处理的过程基本上都是“户集—村收—乡(镇)运—(区)县处理”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垃圾逐步整合、细化、分流,从而达到减量与再利用的预期效果。总体上看,农村村民邻里彼此间都比较熟悉,村委自治管理比较容易开展,而且农户居住环境空间等条件也便于垃圾分类收集,因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常常比在城市更容易开展。

(三)加强党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①

从我国农村工作的实践看,乡村治理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农村环境管理也同样如此。时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展开工作。各地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环保工作中,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动乡镇党员力量,发挥共产党员在环保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各地也会根据本地区特点积极引导其他群众组织参与乡村生态环保活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培育生态环保素质,从而使得村民环保意识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可有了比较快速提高,这一点在乡村生态旅游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中共中央印发、并于2019年8月19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们党关于农村工作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的最新成果,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基本遵循。《条例》中专门就加强党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条例》对于党如何领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进行了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例如,考虑到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以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重要性,《条例》明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条例》强调,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乡村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导向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发展。党在领导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融合,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持续发展。

二、上海远郊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位处长三角的上海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领袖城市。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上海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一)上海郊区农村空心化趋势形成,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包含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已相当突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产生较大的困难。

上海郊区乡村,不论穷村富村,有条件的村民为了子女上班、孙子孙女就近上幼儿园和读书便利,多在附近镇上购房居住,村内居住并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民越来越少,而且主要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特别是区政府所在地的乡镇,由于生活便利、就业机会多,往往人口急剧增加,这与周边村庄的空心化形成了鲜明对照。另外,近期我们在奉贤区乡村调研发现,农村宅基地政策也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现象。对于不在村内定居的人们而言,留在村里的财产就是老宅基和承包地,承包地可以流转获得一些收益,而老宅基受到近几年限制翻建政策的影响,难以修建新房。长此以往,乡村将越来越不宜人居。过去在房地产、制造业大发展的阶段,通过政府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程序调整农村的土地、产业、居住布局。但随着征地数量的明显减少,以及土地、环保等监管的加强,难以继续通过大拆大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面貌,不少人担心未来村庄的发展陷入停顿和被动等待。

目前上海区镇村各级干部基本形成一种共识,以往单纯的以农养农模式难以为继,传统的农业为城市提供粮食供应的单一功能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目标,也不可能扭转农村空心化现象。建设美丽乡村,在通过环境整治恢复“天蓝、地绿、水净”后,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业等新型产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增收的愿望,农村才能真正留得住人,才能真正成为美丽宜居村庄。

(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上海美丽乡村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大范围推进村庄改造工程,抓紧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并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些乡镇村庄依托本地自然条件和历史底蕴,挖掘传统文化特色,在传统农业、设施农业基础上,又开拓推出了多种符合绿色发展方向的乡村经济产业形式,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越来越注重加强农村生态环保管理,如开展“五违四必”整治、水环境综合治理、化肥和农药减量化行动,实行农田休耕养地,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逐步走上农村绿色发展的道路。

2017年5月以来,上海将“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郊区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促进乡村绿色发展。例如,奉贤区2017年5月提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工作,力图通过‘生态村组·和美宅基’三年创建,打造共创、共建、共享、共融的环境治理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处于逐步从生态保育修复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过渡的崇明区,坚持生态立岛的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一张蓝图干到底”,专心投入生态建设,治水植绿、治污治乱,优化环境,走上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道路;闵行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针对各村实际情况采取“一村一实施方案”,分别打造“生态型、宜居型、整洁型”等3个版本的“美丽乡村”,到2018年实现“路要平、房要洁、水要清、树要盛、垃圾要分类、宅前屋后要干净、村民自治要管用”;青浦区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以环境整治打基础、以项目聚焦强筋骨、以产业文化促提升,坚持整治、建设、管理三管齐下,因地制宜,先行先试;金山区将“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建设作为推进特大型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遵循,作为促进上海城乡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不断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随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等工程项目的建设,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告别了曾经的“脏乱黑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上海出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案例。例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形成了寻梦园、蓝莓园、农情园、生态园和太阳岛国际度假村。“四园一岛”的新兴产业格局,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还形成了以太阳岛为依托、沈太路为轴线的观光、旅游新型农业产业链,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崇明区瀛东村把生态建设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村级产业结构从“养殖业为主、种植业、旅游业”三业并举逐步向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种、养业联动发展的结构转型,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金山区廊下镇勇敢村,在美丽乡村的深化推进工作中,坚持“村景结合、宜家宜居”,在自然村庄改造过程中,为每家门前设置了“小三园”,安装了木质篱笆架,并在村落前的15亩土地上种植了各式花卉,形成了百日花花圃,与周边粉墙黛瓦的农村建筑一起融入特色景致之中,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上海远郊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

1.地方政府引导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

乡村地区发展经济,重中之重是让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使美好生态环境转化为可观经济效益和民生成果,让村民尝到甜头,思想上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开展农村生态环保工作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与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冲突的地方,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与保障作用,同时乡村自治组织作为着手实施的积极力量,透过各种具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2.村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共产党员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共产党员必须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员标杆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乡村环保工作离不开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离不开带头模范的引领作用。在农村环保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和村镇干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榜样作用,几乎成为一种共通的经验。每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正面引导周围群众。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工作较为突出的村镇,乡村基层党组织一般都特别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共产党员大都能在农村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中以身作则,树立起威信。村两委干部和基层党员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

3.开展生态文明宣教培训,提高村民环境意识,使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共识的良好氛围极大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是各村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普遍做法。只有公众(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才能使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中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才能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义务。实践中,有的村召集各家各户的妇女代表,学习分类的知识和方法;有的村采用“小手牵大手”的方法,先从儿童和少年的教育入手,再由少儿教育家长,提高家长环保意识。利用村规民约也是增强村民环境保护自觉性的好经验。通过在村规民约中加入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内容,可在村民自治中提升环境治理的水平。乡村环境治理有效推进也是与国家和地方的整体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近几年来,全国上下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显著提高,力度明显加大,一些村庄乘此东风,环境治理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4.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方法,治理乡村环境

因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能一刀切,而应当结合各自特点,尝试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环境治理方法和措施。比如在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方面,各地采取了不少办法积极推动。有的乡村采用“党员+环保”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实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全村划分为若干网格,由党员干部担任各层网格长,在生态方面分别负责本网格内环境卫生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或具体工作,逐步形成镇、村、网格三级联动体系,发挥其在加强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以及落实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地方比较注重监督检查,垃圾分类各固定投放点有专门垃圾保洁员负责,另设有垃圾分类检查人员,其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发现村民倾倒在固定投放点的垃圾是否分类处置;有的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评比公示活动,把表扬和批评相结合,鼓励村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下篇 上海市奉贤区农村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实证考察

为了解特大城市郊区乡村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情况,特别是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我们以上海市奉贤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关水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经验作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考察,重点对奉贤区奉城镇、柘林镇、青村镇等乡镇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奉贤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虽然上海以拥有长久先进工业传统的特大城市而著称,但实际上在上海郊区也有一些以农业为产业代表的涉农区。作为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奉贤区农村,其生态环境从总体上看好于上海城区。开阔的空间及有限发展的工业使奉贤空气质量一直优于市区,再加上产业调整、绿色农业、“五违四必”村庄整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开展以后,乡村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2019年上海全市强制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规定,使奉贤区乡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有了明显好转。在农村生活性污染治理方面,奉贤各村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正在稳步推行之中。

(一)“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启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2007年起至2015年,奉贤区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开展村庄改造工作;2015年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后,美丽村庄建设主要也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村庄改造的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资金投入较少,改造标准较低,主要成果表现为“道路硬化、墙面白化、河道净化”。由于改造做不到深层次,几年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在美化村庄环境时,大多采取粉刷村主干道两侧农宅的墙体,表面上看起来美观了,但实际上掩盖了问题,墙面耐不住风吹日晒,已起皮脱落。又如,各村道路整修时,因经费不足,碰到自然河道时不架设桥梁,埋设简易管道、直接填堵河道铺路,造成河水黑臭。还有不少村在安装路灯时,为节约成本和后续电费支出,选择了太阳能路灯,初装费用低,但使用两年后故障率高,维修、更换成本大。2016年下半年起,奉贤区区委区政府调整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并于2017年5月正式部署“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活动,拉开了为期三年的新一轮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序幕。

与以往的环境改良活动相比,“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活动在拆除违法建筑、治理河道、驱逐环保违法企业方面雷厉风行,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将每个整治单元的范围由村缩小到村民小组,村民小组边界范围内的河道、道路、宅基、企业都纳入整治范围,通过验收后,村民小组即可享受奖励政策,以此调动村民积极性。

二是提高工作标准,将全市推行“五违四必”工作,转化为适应农村地区的“三清”(清五违、清群租、清垃圾)、“三美”(河道美、绿化美、民风美)标准,并通过编制宣传手册,对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搭建、出租违法建筑、破坏河道、规模化养殖、河坡种菜等不予验收情形都作了说明。

三是实行村民自治、以奖(励)代补(贴)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且政策试行3年,具有持续性。创建达标后,村民小组对奖励资金分配方案达成一致(允许留取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效管理及公共部位管理支出)、每户签字确认,上报街镇领取奖励资金。区镇两级政府按一定标准拨付奖励资金,一个村所有村民小组全部完成创建,增拨奖励资金。创建达标后每年发奖金,但每年都需要申报确认达标,才能领奖金。

四是镇政府和区政府层面,均强调各部门协同配合,有关工作纳入街镇考核和督办范围。

(二)奉贤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

2017年奉贤区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全国100个区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试点之一。同年,奉贤区通过了《奉贤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意见》,围绕“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就地循环资源化利用”的总体目标,以“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为衡量标准,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做到落实三个“统一”,即“统一的分类模式、统一分类配置、统一考评验收标准”。

二是建立完善领导划片包干、点评例会、联络员督导、第三方考评公示、以奖代补和排行评比公示等多项制度。

三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先试先行。在25个试点村每户村民配置干(不可腐烂)、湿(可腐烂)两分类垃圾桶,村配置4只分类桶、2辆分类收集车、农业垃圾处理站、垃圾分拣点,镇配置分类转运车、设置垃圾小压站、湿垃圾处理站,基本形成了户分类投放、村分类收集、集中分拣、镇分类转运、区集中处理模式。

四是通过多形式、多层次、流动与固定相结合的宣传方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实地调研中,我们目睹了各村拆除违法建筑、种植绿化、清理河道河坡、开展生活垃圾“二次四分”等生态环境整治活动给乡村环境带来的惊人变化。

奉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自2009年启动,2009—2016年的8年间,共完成26751户村民的污水处理,其中12162户采取纳管处理(主要适用于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的村庄,接入市政排水管道,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15039户采取就地处理,具体分为集中就地处理(适用于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居住较集聚、河网水系欠发达的区域,敷设管道收集污水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后就地排放)和分散就地处理(适用于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分散、地形地貌复杂、河网水系发达的区域,采用分散收集处理后就地排放)两种情况。2019年内,奉贤区计划新建、续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6617户。①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工程费用由市、区、镇按7∶2∶1的比例共同承担,竣工验收后的设施养护管理由各街镇负责,区财政补贴各街镇100元/户/年。

二、抓农村阵地党建,引领奉贤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主要涉农区,奉贤区农村党组织体量较大。奉贤全区现有171个建制村设立了党组织,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83个,党支部87个,共有党员1.75万人。近几年来,奉贤区在加强农村党建特别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奉贤区以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

针对奉贤区农村党组织体量大、老年或高龄党员占比高,单纯依靠既有组织架构和党员结构,难以有效推动农村组织振兴的实际情况,奉贤区委以及各街镇(社区、开发区)党(工)委一方面高度重视,关注切实履行抓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积极承担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注重持续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理念机制、载体、方法创新探索,力争使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抓实、抓稳、抓好。在抓党建推进美丽乡村,促乡村振兴中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

1.探索“党建+美丽约定”工作,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村规民约是村民群众在村民自治的起始阶段,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是农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不接地气,学术味道浓、条目太多、村民参与度不高,在实际推行过程发挥作用有限。为了破解以往村规民约的弊端,奉贤区推出了以“村民的话”解决“村民的事”的升级版美丽乡村——村规民约,即“美丽乡村·美丽约定”。要求美丽约定体现差异性和个性化,尊重不同地区特色,使约定内容更加易懂易行。

2018年9月,奉贤区以村(居)换届为契机,引导全区村民围绕宅基地审批和控制、宅基地租赁和管理、集体建设资金分配、党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修订、完善现有村规民约,并升级为“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全区各乡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组长会议、党员会议,一致通过了符合各村实际的约定,形成了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良好格局。为了形成长效机制,奉贤各村在实践中通过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村委干部联合组成的监督、巡查小组,定期对村民的约定进行指导,对约定的结果进行评议、公示,确保约定公平、公正、公开,并逐渐形成以“美丽乡村——美丽约定”为抓手,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真正将“家长里短的老约定”,转变为“促进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促进分配公平的新约定”,打造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命共同体的良好局面。同时,区委组织部深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倡导思想先行、亮诺先行、执约先行、带动先行、考评先行等“五个先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村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以及广大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先行先导作用,形成了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良好格局,构建“四治协同”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2.探索“三个一百”机制,挖掘乡村振兴的外在潜力

奉贤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牢固树立“党建工作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出凝聚力”的理念,用新的思路、举措、办法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聚焦发挥党组织整体功能,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立足奉贤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区级机关党组织、百强企业、乡贤助力村级组织建设,广泛调动党政部门、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将先进理念、先进思想、先进做法引入农村,为农村发展注入思路,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活力,实现全区171个村结对全覆盖。同时,依托区域化党建“贤城先锋联盟”平台,推动实现区域生活“无盲区”、资源整合“无壁垒”、沟通协调“无障碍”、协同联动“无缝隙”,年均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300余个,有效推进涉农区域单位更好地实现党建联建、合作共赢。在“三个一百”机制引领下,奉贤区积极探索借力国资运营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的吴房村模式,也大力探索谋划盘活乡村集体资产的百村创业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3.探索“三大工程”建设,增强乡村振兴的领导能力

这些年来,奉贤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堡垒工程”“班长工程”“细胞工程”建设,持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

(1)建好建强战斗堡垒

奉贤区起草制定了《奉贤区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以组织设置规范、组织生活规范、工作制度规范、队伍建设规范、阵地保障规范为目标,分层分类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全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一套“规定动作”清单。2017年以来,全区共选命名32家“党支部建设示范点”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基层党建调研检查,对党员发展、失联党员处置、违法违纪党员处理等7项重点工作进行逐一对照检查,2018年共检查2430名2015年以来新发展党员档案和2628个党组织党费使用情况,2019年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排查整顿工作,切实规范党支部基础工作。

(2)选优配强“领头雁”

2017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班长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对全区“十佳优秀村书记”进行了集中表彰。2018年,圆满完成282个应到期换届村(居)党组织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工作换届成功率100%, “公推直选”率99.6%,比上一届提高3.3个百分点。换届后,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3.6岁,比上一届下降了3.3岁;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2岁,比上一届下降了0.3岁。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占86.3%,比上一届提高了16.7个百分点。居民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占94.1%,比上一届提高了10.3个百分点。2019年,命名表彰了30名奉贤区2019年度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优秀村居带头人。同时,全面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怀,联合区农委、财政局等4家部门制定出台《关于规范奉贤区村干部薪酬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规范和保障村干部薪酬,持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力度,让村干部工作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昐头。

(3)激发激活“红色细胞”

紧紧围绕“两个和美”创建、水环境治理、“五违四必”整治等工作,探索党员队伍分类管理体系,在“先锋”“先导”“先行”上下功夫,组织开展奉贤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主题月”活动,重点抓好“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大力推广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每月选取一个主题作为月度工作重点,包括党组织设置、党支部按期换届、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15个主题,组织党员经常参加、长期坚持,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增强党员先锋意识。

(4)探索“四级体系”保障,提升乡村振兴的服务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6”和区委“1+8”文件精神,持续提升村居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和为民办事的能力,使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成效更加显著。一方面,深入开展“红色村居和美家园”主题创建活动。出台《关于开展“红色村居和美家园”主题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红色引领”“红色头雁”“红色阵地”等十大行动22项具体任务,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打造“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的村居党组织。去年,奉贤区共对36个首批先进村居进行了集中表彰。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村居党建服务站点建设出台《奉贤区关于加强村居党建服务站建设的指导意见》,把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有形阵地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宅基、居民楼道等延伸,在全市首创建立“党建微家”,构建起“区党建服务中心—街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村居党建服务站—党建微家”为主体的四级党建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村居党建服务站280个;因地制宜建立宅基、楼道、街面等区域“党建微家”1390余家,打造了15分钟党建服务圈。

目前,奉贤农村地区体量较大,发展的强度和速度尚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纳入自贸区新片区后,对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奉贤区一些乡镇通过推行“党建+”理念,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农村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谋篇布局。

1.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

(1)强化组织建设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严格要求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章党规要求规范组织生活,开展“建规范支部、展基层风采”活动,通过微信展示各支部特色活动。

(2)打造过硬的“领头雁”队伍

对照村书记“一低于两高于”(平均年龄低于45周岁,35周岁左右的书记人数高于总数的1/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书记人数高于总数的3/4)目标,通过选派挂职、一线提拔等措施,把一批立场坚定、信念顽强、能打敢拼的年轻干部推上前台,促进农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年轻化,为农村长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深化年轻干部“学研行”工程

通过健全人才发现机制、建立实践锻炼基地、实施岗位见习制度、组织双向交流任职、打造交流互学平台等,为乡镇今后5~10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队伍。

2.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有力推动各项基层工作的发动机。奉贤区在强化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要把好了两个关口:

(1)把好党员入口关,让每一个党员都能经得起检验,严格组织发展程序,不搞形式主义,对发展对象试行入党答辩制,真正将先进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切实打造一支振兴农村的生力军。

(2)把好党员自我身份意识关口。奉贤区在乡镇中开展了“岗位建新功、党员见行动”活动。通过设立“两岗一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开展“三亮三争”(亮身份争服务先锋、亮承诺争服务专家、亮业绩争服务能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提升基层党员的素质;结合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和党员“四季公益行”志愿活动,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

3.发挥党员干部帮带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奉贤区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帮带作用。

(1)每位处级领导联系1~2个基层党组织,全面指导联系点的各项工作,同时结对3~4位党员群众,定期走访联系,听取意见建议。

(2)开展“领航齐行”书记工作室沙龙,每次设定主题开展座谈交流,如邀请第一批成功创建“和美宅基”的村书记讲授创建经过和经验。开展“书记面对面谈党建”,乡镇领导分别与居、村党组织书记共商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人才培养等重点难点问题。

三、村镇党建引领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一)坚持党建引领,共创美好生态家园

奉贤区将“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工作与“五违”整治、水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融为一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试点先行,整体推进。创建村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良好生态。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创建基础

(1)明确创建理念

以村民自治为主,多方联动推动创建,绝不包办、代办。坚持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不以大量资金投入为代价。严格按照“三清三美”的创建标准执行,不折不扣,又注意不简单机械。

(2)强化托底保障

例如,奉城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指挥部,组建九大专业创建小组,主动下沉,实地指导,对照标准,严格审查。确保了第一批申报村组以百分百的成功率通过验收。

(3)加强宣传发动

分层次召开乡镇群众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组会议,利用各类宣传资料、标语开展宣传活动;依托宅基微家阵地,详细解读“三清三美”创建指标,群众文艺骨干自编自导快板、小品等,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2.注重村民参与,深化网格自治

(1)坚持党建引领

奉贤区在乡镇创建中党员干部积极带头首先对自家“五违”“开刀”,对群众触动效应大。奉城镇陆家桥村干部率先自拆自有厂房,由此顺利带动群众跟拆。另有一位党员,其90岁老母亲房子外的围墙也属违章,老人怕拆了不安全,该党员就动员老人搬家与自己一起住,自觉把违章的围墙拆除了。村干部、党员的实际行动,为“五违”整治起好了头,也为“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创建中,各村组违章建筑都做到按时全部拆除,而且利用建筑垃圾废物铺设路基,防止对乡村环境造成破坏。

(2)推进村组自治

群众工作做在前,对河道“美容”,破解河道整治难题。农村的老百姓普遍喜欢在河岸坡上养鸭堆物、圈地种菜,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总是矛盾重重。例如,奉城镇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由“四网合一”网格格长和网格党建指导员、群众工作员出马,挨家挨户做好群众的宣传和思想工作,以群众的理解换河道整治的顺利推进。创建工作依托集体讨论、村组决策,“五违”问题依托网格排摸、村民监督,宅基环境依托村民承包认领,自我维护,以群众的理解、支持换取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创建前,通过召开小组会议,征求全体宅基村民的广泛认可。大家积极响应,自行清理宅前屋后的乱堆物、乱搭建等。

(3)落实长效固守

为了让整治过后的生态面貌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午,奉贤区乡镇依托“四网合一”,建立网格自治小组,讨论形成宅基公约,网格长、网格员、村民骨干设岗定责,对村民长期养成的乱堆物、河坡种菜等行为习惯进行监管。有的村镇与村民签订“六包”承诺书,用积分制方式,引导村民维护宅前屋后环境。

3.聚焦顽症治理,提升创建成果

“五违”、河道治理都是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硬骨头”。在这方面,奉城镇通过实践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收效明显。该镇各职能部门全力支持,将资源、政策、力量向试点村组下沉,使试点村组尽量少花精力、少投入。水务部门出台执行河道治理补贴政策,绿化中心优先配送分类垃圾桶,城管部门将精干的拆违队伍优先调派到拆迁试点村组,团委、妇联在宅基上组织村民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凝聚村民意识。“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实践表明,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以村组为基本单位,以群众参与为根本,高度注重自下而上推动工作,当然区委、区政府富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也极大激发了老百姓的创建热情。不少村民说,创建后环境变好了,田间的蛙鸣、竹林里的鸟叫又多了起来,今后儿孙们更愿意回来了。一些村组老百姓在实地参观了第一批创建样板后,纷纷表达了期待参加第二批创建的愿望。可以说,“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助推了奉贤区“五违四必”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党建+”垃圾分类

“党建+”是奉贤区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主要举措。奉贤区在落实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用宣传推动,从制度着手,引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党员主动参与、亲身感受,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发挥了榜样力量,提高了学习教育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1.先学先思,垃圾分类入民心

奉贤区各乡镇在宣传农村生活垃圾“二分法”过程中注重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村民代表会议、入户走访、印制宣传资料、设置宣传展板、发放《规范处置单位各类垃圾的告知书》等形式,大力普及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在深入听取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培养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意识。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参观先进村组,学习“和美宅基”建设先进经验,强化分类减量理念。

2.健全机制,党员群众齐参与

为深化“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机制,奉贤区将所有党员、骨干、网格员、妇女代表,按照就近、方便、区域化管理的原则,纳入各个网格,每名网格员联系5~10户,负责垃圾分类处理的政策宣传、工作指导、巡查监督和考核评比工作。一些乡镇还设置党员红黑榜,把五违整治、垃圾分类、家庭文明、参加公益等都列入党员评议内容,每月公布,以红色与黑色进行区分,倒逼党员做表率。群众门前实行“四包”,包卫生、包绿化、包水岸、包秩序,通过村规民约确定,张贴责任制标牌,达标不达标,每个村组一起评比,一月一公示,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3.主题党日,党员责任亮出来

一些村镇将主题党日活动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定期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垃圾分类我先行”等生态环保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志愿活动等形式,引导党员主动承担起垃圾分类“宣传员、监督员、协调员”的责任,并自觉清理家门口周边堆放物,加强对亲属、朋友的教育和约束,及时劝阻垃圾“混装”等不良行为。依托“党建微家”阵地,以微党课、互动游戏等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党员传达垃圾分类知识。村党支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将党员参与垃圾分类情况,列为党员民主评议内容。通过“党员带家庭、家庭带村组、村组带全村”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三)“支部建在岸上”,党群同心共治水

奉贤区乡村水域资源丰富,区内河网密布。农村水环境治理是奉贤区生态环保面临的一大任务。这些年来,奉贤区各乡镇积极创新党建工作,努力探索以党建促生态环保建设新路子。以柘林镇为例,该镇通过创设“一线党建”工作法,推行“支部建在岸上”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水环境治理作用。岸上党支部组成人员多以涉及河道治理相关部门的党员骨干组成,支部经常深入到治理河段的岸边开展现场办公。在“总河长”镇党委领导带领下,160名“河长”、253名“副河长”认领了全镇509条河道;组建38个岸边“临时党支部”,32个临时党小组,共300名党员监督员积极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治理工作的创造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一线党建,把支部建到岸边上

推进“支部建在岸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水环境治理作用。柘林镇在34条重点河道成立临时党支部,由“河长”任党支部书记;一般河道成立临时党小组或设立党员监督员,发挥党员干部攻坚作用。全镇160名党政班子成员、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村居党支部书记“河长”定期指导和督促相应河道临时党支部开展活动,研究理顺河道治理思路举措,并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党员示范表率作用,实现工作重心移向一线、队伍力量用在一线、实事好事办到一线、工作成效惠及一线。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积极行动,主动认领三项工作:

(1)当好宣传员

积极向周边群众宣传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帮助身边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如临海村党员监督员沿河岸两侧挨家挨户发放河道治理告知书,并带头签订水环境整治承诺书。

(2)当好巡查员

定期巡查属地河道,发现“五违”等问题及时向村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汇报,由后者联系专业部门及时处置。王家圩村一名老党员虽已年过七旬,当得知要推动实施乡村水环境整治,便立即号召周边党员行动起来,坚持每周去河道周边巡查水环境近况、监督工程进度,及时向村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反馈,元旦期间也不忘巡查水域。

(3)当好示范员

身体力行带头遵守规范要求,带动村居民积极参与河道整治。

另外,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联动治水,镇级建立了“区镇河道河长群”“村居书记主任联络群”等工作微信群,村党支部和各重点河道临时党支部各自建有工作微信群,确保上级传达的任务能够第一时间传递部署到村、部署到每条河道,各村和重点河道的整治动态也能立即反馈给群内所有人,便于上下沟通、左右联通。阶段工作也同步通过各村镇公众微信号推送给全体居民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以党组织为治水核心力量,多方借力有效治水

在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奉贤区各乡镇注重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及时将河道治理专业人才与村居党组织班子成员联合组成临时党支部,既能指导治理工作,又能协调干群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将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岸边”。同时积极利用“党建服务站”“党建微家”等一线阵地,将声音传播到农村党员群众中去,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提高工作效率。

为促进多元共治局面,奉贤区柘林镇创设“民间河长制”,形成了河道整治的群众自治模式。这一方面反映乡镇水环境治理的客观需求,也是村居民自治、参与社会治理精神的集中体现,既确保了河道整治的全覆盖,解决了河道整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极大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其中,成为一支新生力量,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奉贤区有关乡镇在推广“民间河长制”“企业河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创造力,广泛动员民间力量、社会力量,使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成为中小河道专项治理和长效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四、结语:当前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乡村振兴的思考

奉贤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表明,有效开展农村党的工作,离不开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这三个重要方面。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①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理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矛盾、产业发展的矛盾、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以及关于乡村治理的关键性问题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少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1.加大组织覆盖力

提升组织力,建立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前提。只有在组织覆盖的基础上强化工作覆盖,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强化有效覆盖,方能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在当前乡村建设中,将党组织有效的嵌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各类组织活动之中,推进党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和党员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第一线的领导示范作用,才能正确地体会与理解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带头实践好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

2.党组织在乡村有效开展活动

党管农村工作这一基层原则必须得到坚持。必须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这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具备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有效对社会进行渗透、引导、整合和动员的良好能力。

3.党组织带领监督村民自治委员会开展工作

基层党组织带领乡村群众建设新农村,除了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培养外,还要有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协调和监督,整合理顺政策,增加基层实施的可操作性。

4.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公开、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开展工作

坚持“以党务公开推进村务公开、以村务公开促进公正廉洁”,深入推进党内民主、规范权力运行、促进公正廉洁,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对党务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党务工作三公原则使农村村民能够了解党的任务、理解党的工作、支持党的部署。

(二)村两委干部的选任、培养和关怀

村两委干部不仅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组织行为学有关群体理论及心理学观点,领导者是群体的核心,领导班子自身是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是否坚强有力,会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① 党组织群众凝聚力的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的情感支持,来自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具有切实的获得感,这其中村两委干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村两委干部对党组织社会号召力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促使党组织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关键点之一。增强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也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通过领导带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领导抓好各项工作,并融入群众之中,取得群众的认可,从而赢得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在农村基层,如果村两委干部能够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那么党的农村工作任务将一定会顺利有效地推进。这是奉贤区乡村建设先进典型的一条重要经验。

为此,选好村两委干部是农村党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乡村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建设,做好培养工作。新时代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建立健全乡村党员领导干部选派工作,并重点抓好乡村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并积极培养新生力量,争取实现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年轻化目标。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爱护好村两委干部。村两委干部工作压力大,个人付出多,而目前来自组织的回报仍然相当有限。因此,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破解党内帮扶依然停留在短期物质补偿机制的局面,早日形成完整长效的制度,消除村两委干部的后顾之忧,以利于更好地激励他们积极履行义务。

(三)党员队伍建设

农村党组织工作的基础在于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工作能力和成效必须做好对农村广大党员的宣教,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除了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外,基础工作还是要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培育农村基层党员骨干,提高农村党员个体的素质,发挥党员个体的影响力。当然也要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可以结合当地乡村实际情况开展组织活动和创新宣教机制。针对乡村党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农村党的理论宣扬教育不应该囿于固有的模式。在宣传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增强党性,激起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应把精神鼓励与正当的物质激励措施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内外两方面来激发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

另外,注意发挥好乡贤等传统乡村骨干力量的作用,使之与党建工作同步,可以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就是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明确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实施路径,那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当然也适用于乡村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注重引导发挥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①并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可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奉贤区情况看,大部分乡贤骨干来自村(居)委党小组成员。在发挥乡贤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奉贤区结合双报道、双报告制度,将学习乡贤人物贯穿党员干部的相关主题活动中,形成“团队+支部”的枢纽型党建模式,有利于乡贤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再借助宅基课堂、睦邻四堂间等协助村两委宣传党的政策和民生政策,可以有效引导群众支持村(居)委工作,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的同时,也充实了民间力量。

总之,新时期乡村基层党建是实施乡村振兴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全过程的思考和设计,充分调动党组织、领导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力量,各方齐心协力,解决好农村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 所谓城市中心主义是指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被赋予优先考虑的地位,国家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城市,以城市为中心。即在政策的制定取向与实施目标上,城市比农村处于更加显著的位置。

① 苏杨:《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张增胜:《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12月。

②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9日。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2018年1月2日)。

①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201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进展情况的通报》, http://wap.sh.gov.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62838.html(2019年11月23日访问)。

① 丁俊萍、邓旭峰:《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探析》,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 “群体影响力”,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7%BE%A4%E4%BD%93% E5%87%9D%E8%81%9A%E5%8A%9B,2019年8月10日访问。

① 2015年,上海市奉贤区出台的《关于推动乡贤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方案》将社区骨干定义为“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