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莱芜:家世与童年(1906—1918)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1岁(1)
3月13日(农历二月十九日),先生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县城东关吴家花园村(今济南市莱芜区吴花园村)。
《莱芜市志》记载莱芜名称由来,有三说,其一:“县名来自谷名说。莱芜县为汉代首设,故城在今淄川区淄河镇城子庄村。《水经注》引《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该谷位于今莱城区苗山镇东部至淄川区淄河镇城子庄一带,子张按),当路阻绝,两山间道,有南北门。’又曰:‘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因汉代在淄川莱芜谷设立县城,故名莱芜县,县名由谷名而来,先有莱芜谷,后有莱芜县。莱芜谷则因发明并选育大麦的莱族与发明并选育小麦的牟族居此有关。王献堂在《炎黄氏族文化考》和《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久而久之,将‘牟’转呼为‘芜’,因而莱牟谷就演变成了莱芜谷。此说最为可信。”其二:“莱民播流此谷说。郦道元《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管子·轻重戊篇》曰:‘齐,莱夷之国也’,莱芜谷本来就位于齐国境内,莱族长期在此居住,不存在播流问题,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说:‘此地本有莱民,非有流播。’汉末莱芜县令范史云明确指出‘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其三:“山名取目说。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条认为:‘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2)
先生故乡旧居(1990年代初,子张摄影)
先生出自莱芜吴氏。吴磊记述:“河北枣强吴氏系渤海吴氏的一支,自明洪武年间部分河北枣强吴氏祖先迁至山东莱芜。由于吴氏支派繁多,从迁至莱芜起,祖先在莱芜自成一体,开创新系。作为吴氏子孙一脉,莱芜吴氏已有二十四辈,史上曾经出过三位进士,五位清官,人盛族望。当代著名作家吴伯箫也是出自莱芜吴氏,故居为吴家花园。”“红崖村如今还保存着完整的第五版家谱,家谱共七卷,第一卷为序言,第二至六卷为人名。整套书为古籍版本,民国二十二年修订,敦本堂刻印,由线绳装订,封面标有‘古嬴吴氏族谱’六个蓝色大字。纸张为黄色旧纸,竖排版,字体皆为繁体字,先是手工书写,然后再刻印,字迹清晰有力,工整有序,书法美观,有很强的艺术性。”(3)
《吴氏族谱》记载,吴伯箫的家世如下:
曾祖:吴嘉苞,“字韶九,公赋性严厉,畏〔威〕振家声,利不苟取,有管宁之风,寿六十有九,配李氏。”生有二子,长子伯祖吴翰翱,次子祖父吴翰翔。
伯祖:吴翰翱,字腾云,配陈氏。据吴熙振老年口述,翰翱十七岁新婚时失礼,遭严父训斥,自尽身亡。
祖父:吴翰翔,字健翮,清太学生。“公生平俭约,刚毅自持,身务农商而最喜读书者。寝食不忘教子一经之语,子若孙率多某学毕业,皆公喜尚读书之所致也。寿七十一岁,配段氏。”(4)
以上资料,均采自敦本堂刻本《吴氏族谱》,该谱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夏五修。笔者20世纪80年代数次到吴家花园吴伯箫旧宅调研,一般都由先生三弟吴熙振接待。有一次去,吴熙振亲自到本村同族人家里借来该谱,以白色包袱皮包裹,大约有十几册,等我作了摘录后,他再还回去。
关于祖父,先生散文中有一些简略的回忆,如早期散文《马》中写道:
记得,那时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常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事情,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5)
先生祖父也育有二子。长子吴式圣(1883—1942)为先生父亲,次子吴式贤(1898—1986)为先生叔父。
父亲:吴式圣,字化之,配亓氏。据云,吴式圣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其后于高等小学、师范讲习所毕业,任县教育委员。先后从事初小和高小教学,一年四次在各校督察,以清廉著称。
母亲:亓氏(约1880—1935),莱芜孙家封丘村人。亓氏去世时吴伯箫任职于济南乡村师范。据吴伯箫三弟吴熙振老年回忆,当时大哥吴伯箫返乡奔丧月余,其在孔府教家馆时的学生、第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送“福寿同归”挽幛表示悼念。
关于先生的家世,主要采自《吴氏族谱》,其次是先生本人的《自传》(特别是从未公开发表的1965年5月档案稿),再其次来自笔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吴熙振的访谈。吴熙振有一定文化基础,参与社会事务,对其家事以及大哥的介绍有一定权威性,后来其外甥亓举安的某些记述也多来自其三舅吴熙振的口述。
叔父:吴式贤,生于1898年农历六月廿四日(6),“国立山西大学毕业,任陇海铁路督工员,配侯氏。”育有二子。据《续修莱芜县志》卷十九“大学毕业”条记载:“吴式贤,山西国立大学毕业,充陇海铁路督工员。”(7)而先生1965年《自传》云,叔父为陇海路工务段段长,铁路第四工程局工程师。(8)
吴家世代务农,间有经商。先生出生时家里有土地二十余亩,长工两名,农忙时或雇短工,有牛两头,养有马一匹。及先生叔父、先生本人读大学,开始卖地卖粮食筹措学费。
先生《自传》有关记述是:“1936年家里有地25—30亩,住室2处,20间,城东关街宅1处7间。雇长工2人,养马1匹,牛2头。”(9)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字箫亭,后自己改字为伯箫。
先生原字“箫亭”,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到莱芜市档案馆查阅《莱芜县立高小同学齿录附本校大事记》,其中“第八级”名单有“吴熙成,箫亭”的记载(10)。
《吴氏族谱》对先生的记载是:“二十世,吴熙成,字伯箫,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任衍圣公教授,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配刘氏。”(11)
《续修莱芜县志》卷十九“大学毕业”条记载:“吴熙成,师范大学充衍圣公府教员,山东大学教授。”(12)
先生本堂有一姊二弟。姊嫁与汶河南岸南梨沟村亓盛恒。二弟吴熙功,读过小学六年,后居家务农。三弟吴熙振,职业学校毕业,务农。
吴熙振老人曾向笔者自述,他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某部总务处长,遭缉捕,流亡关东,战后回家务农。而吴伯箫1965年《自传》中却有另一种说法,即:“三弟曾任国民党<村>自卫队长,1952年<管>制劳改。”(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