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研究
影戏影卷俗讹字考释五例(1)
李伟大
(中山大学中文系)
提要:清代皮影戏影卷中俗字、讹字夥多,本文考释了“”“/”“愵//”“”“会”等五例俗讹字,并对相关整理本的失误进行了补正。
关键词:影卷;俗字;讹字;考释
随着《俗文学丛刊》(2)《皮影戏影卷选刊》(3)和《未刊清车王府藏曲本》(4)等相继影印出版,皮影戏影卷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也已陆续展开。影卷中有大量俗讹字,运用汉字俗写规律探寻俗讹原因,可还文献本来面貌,为通俗文学作品的点校整理提供借鉴。本文略举五例,以就正于方家。
1.
(1)《大团山·秋部》:“越闹越有气力,比先更有威风,事事不在人以下,漏着抓尖占上风。」持刀砍,拳头,手忙脚乱,有些后松。”(未刊57—190)(5)
按:“”即“楞”字俗写。“楞”有“打”义,(6)车王府曲本中习见,如《清车王府藏曲本》第二一册《于公案·战窑》:“我也知道你豪横,素向颇皮会挨楞。”(205页)(7)《曲本》第四三册《刘公案·督察院》:“分付伙计休怠慢,拿住这小子把嘴楞。”(435页)《曲本》第四四册《寿荣华》第二部:“皆因你,到我家中我不幸,新年头上拐棍楞。”(17页)方言中“r”或读如“l”,故字或作“扔(仍)”,《牛马灯》第三部:“叫声众小子,快巴拳头扔。打死只个奴才,小姐抢到家中。”(未刊59—365)《对菱花·平部》:“把门的一定要拿大杠子扔。”(未刊72—234)《西游》第三部:“国师差派众道友,和尚懒惰用棍仍。”(未刊61—249)俗书“木”“扌”不分,“打”又与动作相关,故“楞”或从手作“”,《曲本》第二一册《于公案·察院》:“板夹棍小玩意,三太爷,只当开斋吃小葱。”(48页)《曲本》第三一册《施公案·黄兴庄》:“拿着咱们要出气,难免一顿马鞭子。”(376页)《施公案·桃源县》二本:“膝盖垫住皂吏脸,巴掌抡圆往下。”(未刊93—301)清代抄本曲艺文献中“扌”常作“忄”,(8)《曲本》第四三册《刘公案·莲花庵》:“小尼不知吃在腹中,登时醉倒难怍怔。”(294页)“怍怔”即“拃挣”,子弟书《周西坡》头回:“白龙驹一步一滑拃挣着走,素缨枪比冰块还凉压着手沉。”(俗386—330)“拃挣”即“扎挣”。《三元传》卷三:“多蒙相公怡爱我,三月怀胎在腹中。”(未刊98—384)“怡”即“抬”之俗。《于公案·布店》:“恶妇说着身一探,拿了块手巾悟着唇。”(380页)又下文:“杀人恶妇用袖子捂着嘴长嚎短嚎。”(380页)“悟”即“捂”。《对陵金·为部》:“可恼卜贼刀把吾杀死。”(未刊73—131)“”即“持”。“忄”旁亦或作“扌”,清同治五年新刻本《阴阳斗异说传奇》第十回:“蒋媒连扯答应,同着许成与太公一齐进到大堂坐下。”(95页)(9)俗书亡、止二旁不分,如“匄”或作“歎”,(10)再如《龙凤配》全串贯:“(普白)全应了,就叫他们俩拜天地。(鲍白)你全是歄吗?也得请个人来瞧个好日子。”(未刊10—120)“歄”即“忙”,上例中“连扯”即“连忙”之讹。故“楞()”又作“愣”。(11)“罡”成字且较常见,“”较生僻,“俗书每有改生僻的或不成字的偏旁为常见的或成字的偏旁的倾向,”(12)故“愣”俗又作“”。“愣”作“”应该还受到了“怔”的类化影响,通俗文献中“楞怔”一词常见,《镇宫图》第十一部:“一阵喧嚷,我且问明。看见龙玉凤,一阵发楞怔。”(俗176—355)或作“怔”,《薄命图·居部》:“急的燥汗湿衣袍,怔一会才张口。”(未刊73—394)可参证的是,又有“立楞”一词,清尹耕云等《豫军纪略》多次出现匪首名“苏立楞眼”,如卷四:“皖捻雷彦、苏立楞眼等股围攻鹿邑。”(13)又作“立”,《集成》清抄本《忠烈侠义传》第六十一回:“他却一溜歪斜,那边桌上脚蹬着板橙,立着眼矁着这边。”(1930页)(14)又作“立”,《薄命图·安部》:“妹妹你听,外面吵吵什么‘面生之人立着眼要进中庭’,」只怕是这人一伙的。”(未刊74—123)《锁阳关》首部:“叫声负义的薛总戎,见面不问情与礼,望着奴家立眼睛。”(未刊77—253)“立”即“立楞”,《汉语方言大词典》“立楞”条:“圆睁;瞪大。东北官话。中原官话。”(15)
“”“愣”“”皆“楞”之俗字,由“楞”到“”的过程为:楞——愣—。
2./
(2)道光抄本《镇冤塔》首部:“一齐下马路站,秃四挑担走的毛。”(16)
(3)道光抄本《镇冤塔》第四部:“爹爹在上,女儿万福。」不消,边坐了,为父有话告诉于你。”(17)
按:“”为“俩”的俗字,然释“俩”与例(2)不合,该字车王府曲本《镇冤塔》作“”(未刊75—235),俗书“冖”“歏”不分,“”为“傍”之俗字,(18)则“仭”当即“傍”字。作部件时“刀”“力”“方”俗写相混,(19)如“劳”又写作“”,《施公案·藏风岛》第二本:“你等若要劫法场,而无功白费工。”(未刊94—227)又:“凑巧给大人来送功。”(未刊94—229)《西川图》全串贯:“(外丑同白)丞相兵败马超方回,将士顿,候过几天自然克复。……西川入贡使臣,烦通禀。”(未刊4—125)清抄本《忠烈侠义传》第五十五回:“小人不冷,不展老爷的疼爱。”(1790页)《集成》清浦琳《清风闸》第八回:“我家有一位老爹,号叫大理,于六月初三日陡然疯了,跳在河内死了,各处打,尸首无存。”(105页)“打”即“打捞”。又“拐”或作“”,《蜜蜂记》鼓词第十五回:“今日听说状元夫妻作弊,又听说良才杀死小玉,刁他女,一霎时虎眉倒竖,暴躁如雷。”(未刊95—240)《松棚会》第六本:“祸福凭天由造化,只好自去任苍。”(俗177—569)部件“方”或作“力”,《可洪音义》“边”有作“”“”者,(20)“方”正作“力”。又《寿荣华》第五部:“兰不住来往探,先锋当先把穴通。”(63页)“兰”即“蓝旗”。“迈”亦或作“辺”,《劈山救母》卷七:“辺步连忙往外走。”(未刊98—176)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藏《唱本一百九十册》宝文堂板《二郎爷劈山救母》:“二郎步往前走,前行来在南天门上。”《百寿图》全串贯:“哭啼啼上前来哀告仙长,我家中哭坏了年爹娘。……听这小儿之言,家中还有年边父母,必须与他救解才是。”(未刊4—218)“旁”或作“”,《寿荣华》第七部:“和尚本是蟹精。”(88页)《紫金镯》卷七:“一边,慌坏佳人吴玉英。”(未刊97—179)清浦琳《清风闸》第四回:“此刻二姑娘在小继边帮小继。”(48页)“谤”或作“”,《红梅阁》第四部:“你为何急言语冲撞老夫?老夫恼怒,将你一剑杀死了。”(未刊67—279)“语”即“谤语”,《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校为“谛”,(21)未确。“傍”或作“”,《红梅阁》第四部:“告诉人有谁信?”(未刊67—248)《对金铃·官部》:“果然是,把我姐姐一扔。”(未刊71—274)《曲本》第四三册《刘公案·莲花庵》:“书办和英在一数数儿。”(294页)(22)“”又省作“仂”,《大金牌》首部:“劝你快放那女子,省的仂人笑谈言。”(俗171—14)又第二部:“纵然就去的,岂不怕仂人笑话?”(俗171—102)《双祠堂》卷八:“素娥发迷乂声音,清明一仂忙劝解。”(俗173—276)《泥马渡江》第三部:“一个小伙仂边坐,面如锅底似烟熏。”(俗233—216)《小英杰》四本:“奴若把他杀了,未免仂人谈论。”(23)《集韵·庚韵》“搒”或省作“腄”,《集韵·唐韵》“歐”又作“歑”,《集韵·宕韵》“艕”又作“舫”,再如“寡”又省作“”,《薄命图·居部》:“婆婆在世曾说过,李氏守胡里胡涂。”(未刊73—347)又:“可爱情娘小妇。”(未刊73—348)皆其类。“仂”又赘点讹作“”,俗书“刀”“刃(刄)”相混,可资比勘。例(3)中“”亦当为“仂”之赘讹。“傍”讹作“()”的过程为:傍——仂—()。
3.愵//
(4)石派书《包公案铁莲花》卷一:“看将来,只恐目下要败家。好端端的海灯从空坠下,那铜锁练,如何会擎不住他?自从那日归来以后,我的身子露着狠愵。”(俗402—15)又:“倘若是,被他把行踪看破,留神把你我细察,亏空银两诸般事,大事全从此处里愵。”(俗402—63)
(5)《镇冤塔》第六部:“不如早早寻自尽,强如那被绑遭擒把名。”(未刊76—456)
(6)《泥马渡江·儿部》:“我料姐姐明大义,断不能玷祖把宗。”(未刊65—245)
按:“愵”“”“”影卷中多写作“”。“”字从欠从弱,弱亦声。“”有“弱”义,《九里山》五部:“还巧辩,混磨牙。殷王虽破,兵势不,就该屯兵去,即把饿夫拿。”(俗174—258)《曲本》第三十册《神州会代赞》:“倘然要,交手有失了锐气,我任袁,走不得神州的这条大街。”(359页)子弟书《俏东风》第三回:“头不梳来脸不洗,心都愁碎气都。”(俗396—423)俗书“欠”“大”相混,字或作“”,子弟书《露泪缘》第七回:“病势儿过了一日深一日,弱体儿哭了一回一回。”(俗396—295)例(4)中“愵”即“弱;减损”义。“”又有“败坏;侮辱”义。壬申年敬修堂抄影戏《东汉》卷之一:“窑黑子,怒气发;叫妹子,坏了瓜;偷养汉,把祖。”(俗178—40)又:“奴家本是有夫妇,不比路柳与墙花。岂肯失节从贼子,不把祖宗英名。”(俗178—76)《曲本》第四三册《刘公案·大名府》:“若要是,走脱杀官人一个,了从前以往名。”(500页)《卧龙岗》第二部:“逆贼今日来哄我,叫我被擒把体统。”(俗170—124)或作“”,《曲本》第二一册《于公案·察院》:“于某若是审不断,到只怕,辱了为官受禄名。”(66页)字或作“”,清石玉昆《忠烈侠义传》第六十七回:“俺花冲被你拿住,也不辱于我。”(2114页)例(5)(6)中的“”“”即“败坏;侮辱”义。
曾良先生指出:“‘’字是侮辱义,当是方俗词语音读似‘弱’,故造俗写‘’字。”(24)弥松颐先生细致讨论了“”的意义,并指出:“此字为‘欠弱’二字的合体,全能概括以上诸义,且又与‘弱’字为同声之转,极为洽切。”(25)声转之说略模糊,今更申述之:“”实即为“弱”的俗音ruá所造之新字,“侮辱”义是“弱”义之引申。“弱”近代有读如平声家麻韵者,《六十种曲·春芜记》第十八出:“[前腔]堪夸似锦上更添花,咳!宋玉!宋玉!须知彩凤怎肯随鸦笑,狂生低下也空劳,受尽波查!(净)王四兄,月色渐渐下去了,怎么还不见来?(丑)闲庭月斜,想金莲款款凌波弱。(净)有理。那三寸三分的小脚儿怎么走得快?听高楼玉漏沉沉,启重门望眼巴巴。”“弱”与“巴”“查”“花”等押韵,当读rua平声。《牛马灯》第三部:“牛晳只厮,猪狗不同,可惜举人作,叫你弱尽名。”(未刊59—368)又第四部:“找不着人也罢了,拿着话儿当头押,宗宗件件是你作,闺中体面被你弱。”(未刊60—41)《对金铃·福部》:“有心使出定身法,必说我邪术胜人不算佳,到不如与他实杀与实砍,不把闺中志气弱。”(未刊71—422)从押韵来看,“弱”皆读如rua平声。《薄命图·居部》:“恨只恨不得清白名节弱。”(未刊73—387)此道光抄本《薄命图》正作“”。(26)“名节弱”中“弱”是“削弱;减损”义,进一步引申有“败坏;侮辱”义。据《北京方言词典》,北京话有“歒”一词,音ruá,有“杀(威风),使弱”等义,字又作“柧、挼、弱、搦、”等。(27)白宛如以《集韵·麻韵》“捼”字为其本字,(28)未确。另,刊本嘣嘣戏《马寡妇开店》:“今夜晚一时糊突作此事,岂不是挖坏了两家祖名无?”(俗124—61)又:“玉语金言劝醒了奴,若不然挖去马门德行无。”(俗124—62)此“挖”难解,亦当是“弱()”之记音。《六士三义》第二本:“你是田禄,他的掌家,来与他挡横,敢把那个拿?某家不怕势力,势力比你不凹。”(俗187—115)此“凹”字《三贤传》卷三有异文正作“璃”(俗185—296),可证“挖”确为“璃”之记音。
综上,盖“弱”俗音“ruá”,时人为此俗音造字,或从弱从欠作“”,或从弱从心作“愵”,“”又讹作“”“”,“愵”又讹作“”“”“搦”。
4.
(7)《红梅阁》第二部:“奴家刘二姐,在本城麝香胡同居住,我们当家的姓刘名松,上上当差。”(未刊67—9)又:“我们当家的在上当差,这两天正该上班。”(未刊67—18)
按:“”字难解,《全编》皆录作“府”,(29)未确。今谓“”为“迅”之俗字。“迅”俗书或作“噥”,(30)清石玉昆《忠烈侠义传》第二回:“且说由春而夏,由夏而冬,光阴速,转瞬间过了六个年头。”(68页)又第五二回:“宁妈妈见公子写书不加思索,速之极,满心欢喜。”(1669页)《群羊梦》卷三:“雷不及把耳塞。”(未刊70—241)抄手遇“噥”字,未知记录何词,因“凡”俗书或作“凢”,故又径书作“”,致使今人不识。例(7)中“迅”又记“汛”音,“汛”即汛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汛,假借为讯。按,今所用汛地字,盖讥诘往来行人处也。”(31)本是军队驻防、巡逻的地方。《群羊梦》卷二:“他自离地,便是欺朕躬。”(未刊70—122)《五虎平西》卷五:“呀,史都督离了地,必有紧急之事。”(32)字或作“”,《锁阳关》第三部:“迎面又听神鬼语,犯我地丧残生。”(俗201—231)此字可与例(7)比勘。又有“塘汛”一词,《近代汉语词典》“塘汛”条:“负责地方治安、稽查及传递军事文书的两级基层驻兵单位。汛比塘大。泛指驿站、关卡。”(33)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八《三李明》:“老人询其所适,教之曰:‘胡不诣夫塘汎?’秀以为然,即诣汎告之。汎兵闻为总戎幕友,奔告所司。”(34)《集成》清李雨堂《万花楼演义》第三十六回:“又有沈达上帐缴令:‘启禀元帅,昨天领令往五云汎细细查确,据众军民多言,夜深人静,并不知其情有无。’……李成曰:‘元帅,其时只为更夜已深,汎上军民多已睡熟,是至无人得知。’”(486页)清小和山樵《红楼复梦》第七十一回:“本村乡保、总甲并汎上的老将,知道桂太太在此,汎官派了几名汎兵前来伺候,弹压闲人。”(2525页)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例中“汛”皆刻作“汎”。例(7)中,刘二姐的丈夫刘松应该是在汛上做汛兵。
5.会
(8)《牛马灯》第三部:“咳,我的媳妇白白跟了人家去了,我看着宰不眼热?斗是只梁尚王八羔子哄了我了。煞说儿的,当了空王八了。”(未刊59—383)
按:例中“会煞说儿的”不通。今谓“会”乃“无”之讹抄,“无”俗书或作“”,《牛马灯》第三部:“前村来后店。”(未刊59—386)又:“眼下亲人无一个,主丫头谁见疼?”(未刊59—414)又第七部:“遂心如意变化穷。”(未刊60—393)又:“能大能小妙穷。”(未刊60—394)又第八部:“奈定牢笼,指槐去说柳。”(未刊60—430)《金蝴蝶》第四部:“不知此时候他可来了有?”(未刊62—59)“无”字这种写法上部一般作“歓”,(35)与“会”字草写极近,《对金铃·赐部》:“且莫悲啼听奴讲,偺相公特请妹妹到山林。」(玉)我去咱着他呢?」他说是若得玉林见一面,病儿自能退几分。”(未刊71—369)“”即“会”字。“会”有“能”义,为影卷中习见,如《定唐·绵部》:“有谁与孤将仇报?只有国师会怎么?正然着急心忙乱,番卒起奏祸把天塌。”(未刊64—308)“会怎么”义即“能怎么”,“会咱着他”即“能怎么着他”。“无”的俗写与“会”形近,例(8)抄者见“”字,仓促间以为“会”字,乃误抄为“”,《全编》还原作“會”,(36)误。又《黄金台》全串贯:“脉线走动有病,命我号脉为何情?”(未刊2—252)“有病”即“无有病”。《曲本》第二册《黄金台》(176页)、《全编》皆还原为“會”,(37)并误。清石玉昆《忠烈侠义传》第三十四回:“柳洪听了吃这一惊不小,登时就没了主意。”(1149页)“就会没了主意”不辞,疑此“会”亦“无”之讹,《忠烈侠义传》所据原文当是“登时就了主意”,抄者不识“”乃“无”之俗写,读作“会”又于文意不通,故又臆补一“没”字。
An Interpretation of Five Knotty Chinese Characters in Scripts of Shadow Plays
Li Weida
(Department of Chinese, Sun Yat-se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knotty Chinese characters in scripts of shadow plays, this paper interprets five knotty characters such as“”“/”“愵//”“” and“会”,it also emends some errors in punctuated texts.
Keywords: scripts of shadow plays; folk characters; wrong characters; interpretation
(1)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明清文献字用研究”(19ZDA315)的资助。
(2)《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俗文学丛刊》(一至六辑),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2016年。《俗文学丛刊》目前出版六辑共620册,其中影戏收入第166—273册。“俗386—330”指《俗文学丛刊》第386册第330页。
(3)天津图书馆编:《皮影戏影卷选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4)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未刊清车王府藏曲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该书第57—78册为“某种戏词”,实即影卷。
(5)“未刊57—190”指《未刊清车王府藏曲本》第57册第190页。“」”为影卷中表示话轮转换的符号。
(6)“楞”是“棱”的俗字,“棱”有“打”义,唐李浩弼《从幸蜀州赋鸷兽》:“长途莫怪无人迹,尽被山王棱杀他。”参看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62页。
(7)首都图书馆编:《清车王府藏曲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以下简称《曲本》。
(8)“扌”作“忄”古已有之,参看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12年,第221页。
(9)本文所引小说语料皆出自《古本小说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引文随文标明页码。
(10)参看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23页。
(11)“愣”是“楞”的俗字,今用作表“鲁莽”“失神”二义之专字。此二义明代已经出现,皆记作“楞”,参看白维国主编《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楞登子”“楞楞睁睁”“楞头”诸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03页。“愣”字晚清出现,据《汉语大字典》(2版),较早用例取自《忠烈侠义传》及《儿女英雄传》中,与抄本戏曲所见“愣”字时代大致相当。“愣”是“楞”的俗字,不宜看成为“鲁莽”“失神”二义所造专字,因为“愣”还有“打”义、“凸起”义。值得注意的是,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仍将“愣”列为异体字,“或许由于‘失神、发呆’‘鲁莽、冒失’这类状态和行为跟人的心理相关,”才作为分化字沿用下来,参看厉兵:《“愣”“楞”二字辨》,《语文建设》,1996年第10期。
(12)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56页。
(13)清尹耕云等:《豫军纪略》,载《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六辑第七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14)此例光绪五年刻本《忠烈侠义传》作“立楞”。
(15)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41页。“楞”有“暴起;凸起”义,参看《汉语大词典》“楞”条。
(16)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37),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17)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38),第79页。
(18)“氒”或增繁作“氓”,《对陵金·忍部》:“氓边现有尖刀子。”(未刊73—16)可资比勘。
(19)“力”“万”“方”相乱古已有之,参看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256页。
(20)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60页。
(21)黄仕忠主编:《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第20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4页。以下简称《全编》。
(22)“氒”“仂”二字亦可参看温振兴《影戏俗字研究》所举语例,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年,第214页。
(23)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42),第292页。
(24)曾良:《明清通俗小说语汇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25)弥松颐:《京味儿夜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26)天津图书馆编:《皮影戏影卷选刊》(3),第229页。
(27)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37页。
(28)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方言》,1979年第3期。
(29)黄仕忠主编:《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第20册),第46页,第49页。
(30)参看曾良、陈敏《明清小说俗字典》,扬州:广陵书社,2018年,第705页。
(31)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37页。
(32)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40),第114页。
(33)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第2089页。
(34)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35)关于“无”字俗写的更多语例,可参看温振兴:《影戏俗字研究》,第296页;曾良、陈敏:《明清小说俗字典》,第648页。
(36)黄仕忠主编:《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第16册),第611页。
(37)黄仕忠主编:《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第2册),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