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原发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一、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及青年,发病高峰年龄为7~30岁,不同性别之间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以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为常见表现,也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非肾病综合征范畴蛋白尿伴缓慢进展的肾功能不全、复发性肉眼血尿或无症状性血尿等。部分病人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类似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表现,但病程6~8周后,血尿、蛋白尿和低补体血症仍持续存在,可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鉴别。约1/3病例发病时伴轻度高血压,部分病例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高血压,成人较儿童常见。50%~80%的病人表现低补体血症,以补体C3下降较显著,也可出现C4,C1q和B因子、备解素的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步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并进展至终末肾脏病(ESRD)。
二、病理特征
根据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不同,将原发性MPGN又分为Ⅰ型和Ⅲ型。两种类型的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基本相似。
光镜:可见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重度增生时毛细血管襻呈分叶状;同时,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基质沿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间隙插入,在内皮侧形成新的基底膜样结构,导致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新形成的基底膜与原有的基底膜并行形成“双轨征”(double contour)或“车轨征”(tram-track),严重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多层状改变,即形成“多轨征”。Masson三色染色显示肾小球内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由于系膜增生和插入,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急性期尚可见肾小球内中性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病变后期,渗出性炎症细胞消失,系膜区增生的细胞逐渐被系膜基质取代,呈系膜结节状硬化。Ⅲ型MPGN病例还可见增厚的毛细血管壁上皮侧形成类似膜性肾病的钉突样增生,或链环状改变。约10%病例可见新月体形成,可以为局灶的小新月体,也可出现累及50%以上肾小球的大新月体,是MPGN预后不良的病理指标。
肾小管间质病变随着肾小球病变的轻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大量蛋白尿时可见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质吸收滴,肾间质泡沫细胞浸润。病变后期可见小动脉壁增厚,内膜纤维化。
免疫荧光:以IgG、IgM和C3沿毛细血管壁颗粒样、花瓣样沉积为主,伴系膜区沉积,可有少量IgA、C4和C1q的沉积。
电镜:根据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的部位不同,分为Ⅰ型和Ⅲ型。Ⅰ型MPGN可见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区也可见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沿毛细血管壁内皮下插入形成新生的基底膜结构,与原有的基底膜之间以沉积的电子致密物相隔,毛细血管壁基底膜呈复层化,上皮足突大部分融合。Ⅲ型MPGN又分为Burkholder型和Strife及Anders型两个亚型。Burkholder亚型兼具I型MPGN和膜性肾病的病变特点,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双轨征和钉突形成,电镜下除可见内皮下和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外,还可见上皮下电子致密物。Strife及Anders亚型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伴链环状改变,电镜下可见内皮下、系膜区和肾小球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沉积,基底膜呈分层状和虫蚀样改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MPGN的诊断依赖于肾活检病理检查。临床表现有一些提示作用,如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肾病综合征合并肾炎综合征,血补体C3下降;或初期表现类似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但迁延不愈。最终确诊仍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光镜表现为MPGN的病理特点,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沿毛细血管壁伴系膜区沉积,再结合电镜超微结构特点,区分为Ⅰ型和Ⅲ型MPGN。
鉴别诊断:①继发性MPGN:多种病因或系统性疾病可导致继发性MPGN。病理上诊断MPGN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积极寻找有无导致继发性MPGN的各种可能病因(详见第三节)。②MPGN型C3肾小球病:光镜具有MPGN的特点,但免疫荧光仅有C3沉积,无免疫球蛋白和C1q沉积,即提示为C3肾小球病,包括C3肾小球肾炎和DDD(详见第四、五节)。③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可有补体C3一过性降低(在发病后8周内恢复正常),肾活检病理显示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可见上皮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MPGN急性期有时易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混淆,电镜检查有助于鉴别,MPGN是以内皮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伴系膜增生及插入为特征,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表现不同。④系膜结节状硬化性肾小球病:MPGN病变后期,细胞增生消退,代之以系膜基质增生,形成结节状硬化病变。此时需要与病理形态上以系膜结节状硬化病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相鉴别,包括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轻链沉积病、纤连蛋白肾小球病等,结合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和免疫病理检查可以与之鉴别。
四、发病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经典途径持续活化,是导致MPGN的主要发病机制。MPGN患者血清可检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肾组织有多种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成分(C3,C4,C1q)沉积。CICs沉积于肾脏局部,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C4b2b),裂解C3为C3a和C3b,进一步形成C5转化酶(C4b2b3b),依次激活下游的补体成分C5至C9,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9(MAC)。补体成分的消耗,导致血C3和C4水平降低,形成低补体血症。补体的各种代谢成分具有炎症介质作用,如C3a和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并能趋化中性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促进炎症反应。MAC在细胞膜上可导致细胞溶解性破坏,并可活化局部细胞变为炎症效应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包括黏附分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E-选择素(E-selectin),趋化因子如白介素-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以及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疾病早期为损伤期,可见肾小球内皮下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成分沉积导致的组织损伤;随后为增生期,可见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并向内皮下插入,且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中性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壁破坏;后期为修复期,可见系膜病变进一步加重,以基质增多为著,新生的基底膜样结构包绕内皮下的免疫复合物、补体成分及细胞碎片等,形成双轨征。若抗原血症持续存在,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并不断加重,免疫复合物继续沉积,将导致损伤期-增生期-修复期的病生理过程循环发生,最终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进一步增厚,形成多轨征。
此外,部分MPGN患者的血清能检测到C3肾炎因子(C3Nef),它是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C3转化酶——C3bBb的自身抗体,能导致补体异常活化。另外,补体系统调节因子(H因子、I因子等)的先天性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导致的补体先天性缺陷,也可能参与MPGN发病,它们能使机体对各种病原菌感染易感性增加,及对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降低。
五、治疗及预后
成人原发性MPGN的治疗,尚无有效疗法,也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一些临床的治疗观察也多来自儿科,而且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所以,目前并无建立在强证据基础上的有效治疗方案可被推荐。
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制定的肾小球肾炎治疗指南建议,对于出现肾病综合征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的成人或儿童原发性MPGN患者,可给予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总疗程不超过6个月。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病例应及时减停药,以免严重药物副作用发生。此时只能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AT1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来减轻患者症状、减少尿蛋白排泄及延缓肾损害进展。由于ACEI或ARB能通过血压依赖性及非血压依赖性作用机制来发挥上述作用,所以FSGS患者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可接受它们的治疗。
MPGN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进展快速的病理类型之一,总体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临床表现:出现肾功能减退、高血压或肾病综合征持续不缓解;②病理方面:出现一定比例的新月体(>20%)、重度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病变重;③年龄因素:成人较儿童的治疗效果差,进展快,年龄>50岁者,预后差。西方国家报道,成人MPGN的10年肾脏存活率为50%,而儿童可达到83%。国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报道,成人原发性MPGN的5年和10年的肾脏存活率分别为80%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