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痰瘀的临床表现
(一) 痰的临床表现 1. 有形的痰
(1) 咯吐的痰(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所致)。
(2)可及的痰:视、触可及的皮及皮下肿物,包括瘰疬、瘿瘤、痰核、皮下肿块等肿物,和肿大的肝、脾(特点是触之柔韧、偏软)等。
2. 无形的痰
(1) 疑、怪和少见,且少、甚至无治疗手段的病症。
(2) 难治病,如中医的咳喘、中风、噎膈、痹证、胸痹、癫、狂、痫、癥积等,西医的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肿大、精神分裂症、皮下脂肪瘤等;总之,包括西医的慢性和难治性疾病。
(3) 体内的痰(目视不见,通过器械检查可发现的):①增大、畸形的内脏;②异物如肿瘤、肿块;③病理检查有增生者。
(二) 瘀的临床表现 1. 有形的瘀
(1) 局部表现:肌肤青紫,出血为紫黑、夹血块,肌肤甲错,目、唇黯黑。
(2) 舌: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怒张、青。
(3) 脉:涩、迟、结、代、伏。
2. 无形的瘀
(1) 疑、怪和少见,且少、甚至无治疗手段的病症。
(2) 难治病,如中医的咳喘、中风、噎膈、痹证、胸痹、癫、狂、痫、癥积等,西医的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肿大、精神分裂症等。总之,包括西医的慢性和难治性疾病。
(3) 体内的瘀(目视不见,通过器械检查可发现的):①增大、畸形的内脏;②异物如肿瘤、肿块;③病理检查有增生者。
(三) 痰瘀的临床表现 1. 疼痛
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2. 麻木
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肌表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痰瘀阻滞所致肌肤麻木,日久不愈,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经年累月,无有轻时,或遇寒增剧。朱丹溪认为肢体麻木者,有“湿痰死血”。
3. 肿块
痰与瘀结,层层相因,凝聚成块,日以积大,形成各种肿块。在表可为外伤痈肿疮疡,在内多见癥瘕积聚、瘿瘤瘰疬。
4. 异常分泌物
多为炎性分泌物,如咯吐痰血、带下赤白、白浊尿血、脓肿积液等。按中医传统说法:一般红色或紫黑色分泌物,多为血化,侧重从瘀论治;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多为津液所化,侧重从痰论治。
5. 精神症状
瘀痰上蒙清窍,可见反应迟钝、健忘,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久郁化火,上扰神明则可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甚则发狂等证。《丹溪心法》谓狂病“多因惊扰,痰血塞于心窍所致”。《重订通俗伤寒论》谓:“热陷包络,夹痰瘀互结清窍,症必痉厥并发,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状。”
6. 久病咳喘
“肺为贮痰之器”,痰瘀互结于肺,气机壅滞,宣降失司,可见咳嗽喘促,咯吐痰血,甚则难于平卧。痰瘀伏肺,胶结不解,其所致咳喘必缠绵难愈。《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嗽,碍气而病,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血证论》亦论咳喘为“痰水之壅,瘀血使然”。
7. 妇科病症
痰瘀交阻脉络,气血不得流通,可致月经量少、后期,甚则闭经、不孕;亦可见带下量多或夹脓血。
8. 疑、怪、难治病
宋代史载之言:“世人之疾病,其所以残伤生命之急者,无甚于痰涎。”朱丹溪提出“怪病多属痰”。张介宾提出“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叶天士创“久病入络”学说,指出:“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这些均说明痰瘀的临床表现广泛而复杂多变,且与疑、难、久、痼之病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