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血栓弹力图在肝移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血液大量丢失、大量血制品输入、纤溶亢进、凝血因子缺乏、肝素以及血小板减少等都可加重患者已经存在的凝血功能障碍。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种复杂的凝血障碍可进一步恶化并导致一系列严重的临床后果。TEG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状况简单易行、灵敏可靠,可在较短时间内判断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指导输血和药物治疗,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失血和输血,起到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并评价治疗效果的作用。2010年,台北荣民总医院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28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监测组和TEG监测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监测结果按照预定的治疗方案输注血制品,结果显示:TEG监测组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仅为常规组的60%,并且TEG监测组的失血量也有减少的趋势。
常规凝血指标监测,很难对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纤溶状态作出准确的评估,而在肝移植手术中新肝植入早期,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是血小板功能低下和纤溶亢进,因而常规凝血指标对指导输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价值有限。Roullet等在一个前瞻性研究中,比较了ROTEM和实验室指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APTT、D-二聚体、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活性等),结果发现ROTEM较实验室指标更能预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输注量。在另一项研究中也同样证实了ROTEM较常规凝血指标能更好地指导输血和药物治疗。
肝移植中体内肝素的来源包括内生性肝素和外源性肝素。由于肝病患者肝脏的清除能力下降,体内肝素类物质的水平常升高。外源性肝素来自获取供肝时应用的肝素、术中应用肝素冲洗血管吻合口、缺血的供肝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肝素样物质。新肝再灌注后血浆肝素水平突然增加,称为肝素样作用,TEG监测表现为R和K值延长。为了消除肝素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临床上需要应用一定剂量的鱼精蛋白。鱼精蛋白用量不足时难以完全拮抗肝素的作用,应用过量不仅不能改善凝血功能,同时鱼精蛋白过量本身也会抑制凝血功能,增加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在肝移植的新肝期,应用TEG监测,并与肝素酶修正后的TEG参数对比,可以判断体内肝素残留量,鉴别凝血障碍的原因,从而指导鱼精蛋白的使用。
肝移植术中凝血系统调控的目的是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和抑制纤溶亢进,没有必要片面强调各项凝血指标完全正常。过量输注各种血液制品,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感染率、延长呼吸支持治疗时间,还可能诱发肝动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新肝坏死。采用传统的凝血指标很难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除非纤维蛋白原或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加。但使用TEG或ROTEM监测,可对肝移植患者的高凝状态进行评估。一旦发现R值时间缩短,MA值增加,即可认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时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