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的影响
现有的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由于对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造成压迫、牵拉或者撕裂而引起盆底损伤。
肛提肌是盆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耻尾肌、耻骨直肠肌和髂尾肌组成,封闭骨盆出口。肌肉从一侧盆壁出发,向后围绕肛门直肠连接部位,再返回对侧盆壁,形成了“u”字形吊带,为盆腔器官提供了“棚架”样支持。肛提肌裂孔内前方有尿道、中部有阴道、后部有直肠穿过。肌肉由两种肌纤维组成:Ⅰ型纤维(又称慢纤维),进行有氧代谢;Ⅱ型纤维(又称快纤维),进行无氧代谢。尿道和肛门括约肌也是盆底的组成部分。
妊娠期随着胎儿的长大和羊水量的增多,子宫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大,到妊娠足月时子宫内容物比非妊娠期增加约数百倍,子宫重量增加近20倍。胎头会直接压迫和牵拉盆底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部分。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肉和神经被极度牵拉,特别是耻骨尾骨肌的中间部分,在分娩过程中,其伸展率(牵拉后组织长度/组织初长度)可以达到3.26,这是非妊娠期妇女骨骼肌最大伸展率(1.5)的217%。肌肉组织极度伸展,甚至发生断裂,造成损伤。在第二产程中,耻骨尾骨肌的中部是肛提肌最容易损伤的部分。
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的组织学研究发现,阴道分娩后产妇的肛提肌既有肌源性改变又有神经源性改变,既有急性期改变又有慢性期改变,提示妊娠和分娩时胎头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压迫和牵拉会对肛提肌造成损伤。急性期的改变可能发生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而慢性期变化可能是妊娠期神经和盆底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和压迫造成的。
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平均盆底肌肉力量或阴道内压力测定,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即阴道分娩后盆底肌肉力量减弱。第二产程延长可能是肌肉收缩力下降的危险因素。另外,尸体组织学研究证实,阴道分娩次数与盆底肌肉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有关。
会阴中侧切开显然会对盆底肌肉造成医源性损伤。一项对519名初产妇产后3个月进行的研究表明,与会阴完整或会阴Ⅰ度或Ⅱ度撕裂的产妇相比,会阴切开的产妇UI、FI和PFD的发生率没有差别。提示:无指征的会阴中侧切开会显著增加产妇阴道损伤和缝合的机会。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会阴中侧切开增加PFD的发生率。
产钳助产、第二产程延长、肛门括约肌撕裂、产妇年龄增大都是造成肛提肌隐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而吸引器助产、硬膜外镇痛和催产素的使用并不是产后肛提肌肉损伤的危险因素。有PFD临床表现并且需要治疗的经阴道分娩的经产妇中,肛提肌隐性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4%。这些女性盆底肌肉力量较弱,发生PFD的可能性更大。这些研究提示,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形成的肛提肌隐性损伤可能是导致某些女性发生产后PFD的原因。
有研究者使用有限结构模型建立了阴道分娩时盆底形态变化模型。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发现由于胎头对盆底的拉伸作用,肛提肌和骨骼连接处张力最大。盆底形态变化的程度超过引起肌肉损伤的阈值,特别是在肛提肌复合体的中间部分。妊娠本身似乎对肛门括约肌的形态和功能没有显著影响。所有括约肌功能的改变似乎是由于临产和或阴道分娩的机械损伤造成的,而与妊娠期激素变化无关。研究证实,35%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在产后6周肛门内超声检查时被发现有新的括约肌缺陷,并且这种缺陷持续到产后6个月。经产妇中,40%产前有括约肌缺陷,44%产后有括约肌缺陷。剖宫产的妇女中没有人在产后发生新的括约肌缺陷。肛门内超声测到的外括约肌缺陷与肛门收缩压显著降低有关。括约肌缺陷还与大便症状强烈相关( P<0.001)。因此分娩或阴道分娩会引起肛门括约肌损伤,并且这种损伤会持续到产后6个月。引起显性和隐性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产钳助产、第二产程长、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会阴正中切开和枕后位。
分娩时肛门括约肌损伤可能是肌肉直接分离的结果,也可能是盆底神经受损的结果。阴道分娩时肛门括约肌撕裂的发生率从1%到24%不等。会阴正中切开的产妇肛门括约肌撕裂的平均发生率为6.5%,会阴中侧切开的产妇肛门括约肌撕裂的平均发生率为1.3%,未做会阴切开的产妇肛门括约肌撕裂的平均发生率为1.4%。
另外,某些妇女在急诊剖宫产后会发生便失禁,但是选择性剖宫产后没有人发生便失禁。这意味着盆底损伤可能在产程中而不只是在阴道分娩时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