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实验室血液标本分析前标准共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影响检验结果的患者因素及其控制

开具检验申请后,医生或者护士应该根据检验项目的具体要求,嘱咐患者做必要的准备。患者的饮食、运动、情绪、生理节律变化、采血体位等均可影响标本采集,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一、影响检验结果的患者因素

1.饮食
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食物本身对特定检测结果有影响,表现为升高或降低,如餐后血中甘油三酯( TG)、葡萄糖( GLU)增高;高蛋白饮食患者餐后血中尿素氮( BUN)、尿酸( UA)增高;咖啡可使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淀粉酶( Amy)、促甲状腺激素( TSH)、GLU等不同程度的升高;酒精可使血GLU降低,使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γ-谷氨酰基转肽酶( GGT)升高。另一方面,餐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其血清常呈乳糜状,可影响测定结果。
由于饮食的多元化及消化、吸收及代谢等生理功能的个体差异,消除饮食干扰、确保检验结果可靠的唯一办法就是空腹采集血液标本。通常选择清晨空腹采血,空腹一般是指进食后8~12小时。空腹时间过久,患者处于饥饿时间过长,可使血液中葡萄糖、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升高。但急诊检验及受饮食影响较少的检验项目如某些抗原、抗体的测定,某些酶类、尿素氮、肌酐测定等,则不受其限制。
特殊情况下,如婴幼儿( 3岁以下)和新生儿的标本采集,空腹时间通常以下次进食前为空腹采血时间。
2.运动
运动可引起水分和其他物质在不同体腔之间的移动,采样前应避免剧烈的运动;运动可使细胞释放酶类增多,如肌酸激酶( CK)等升高,这种影响持续到运动后12~24小时,对于这些检验项目,采样前应更长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清晨空腹采血,不仅因为此时身体机能平稳,情绪稳定,更重要的是这种基础状态更容易复制和标准化。
3.精神状态
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体内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采样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保证患者的精神和情绪处于平稳状态。患者在采集标本时的不安、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可造成标本采集的不顺利或失败,尤其在骨髓、脑脊液、胸腹水穿刺时。儿科患者在采集标本时更容易害怕、激动和哭闹不安。
4.生物周期变异
某些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或发生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每天、每月和季节等,变化程度不一。血清铁和皮质激素,下午比早晨低;下午白细胞比早晨高。夏天由于血液浓缩,下午采集的标本血清蛋白质浓度高于早晨采集的标本。为减少由于采样时间不同引起的结果误差,每次采样最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一些项目的昼夜生理变化见表2-1。
表2-1 部分血液成分昼夜生理变化
本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5.体位
体位迅速改变可影响血液循环,引起特定血清成分的浓度变化。如卧位变站位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浓度增高5%~15%。
6.采血部位
不同部位的标本的检验结果可能不同,如血常规检验,静脉血与末梢血有一定的差别;血糖检测,采集静脉血、动脉血、末梢血,其血糖浓度都有一定的差别。
7.药物
无论是治疗药物还是保健药物,都会对某些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常用药物有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镇痛剂、降压药、抗生素及某些中药等。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1)药理作用:
诱发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如服用阿司匹林可通过影响血糖的代谢,使血糖升高。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不可忽视,有些药物对肝肾功能、造血功能造成损害,引起有关指标发生变化。
( 2)对检测方法的干扰:
①物理性干扰:如有颜色的药物影响血清外观,影响比色;②化学性干扰: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对氧化还原法测定血糖有一定影响;③激活或抑制体内酶的活性(表2-2)。
表2-2 常用抗生素及镇静药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注:↑:增高;↓:降低; #:不确定;—:无影响; ?:未见报道
本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二、患者准备控制要点

1.做好宣教和解释工作
医生或者护士应该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检验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采取适当措施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和紧张情绪,使之能较好地配合。
2.避免饮食、药物、生物周期、情绪等的影响
医生或者护士必须向患者讲明饮食、运动、药物和情绪等的影响,寻求患者的配合,这一点十分重要。一些必须停用的药物应该暂时停用。对于受生物周期影响的检验项目,医生应嘱其在合适的生物周期内采血检验。
3.加强软硬件建设辅助控制分析前变量
医疗单位应该加强硬件和环境的建设以辅助控制分析前变量,如建设较为温馨舒适的抽血室,为等候抽血的患者提供较为清洁的候诊区和较为舒适的候诊椅,尽可能减少患者抽血的排队等候时间;医护人员应加强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训练,注意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关爱和安慰患者。

三、标本分析前的关键时间节点及控制

标本在检测前经过医生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和接收等多个环节,涉及医生、护士、患者、送检工人和检验人员多个角色,每个环节交接的纰漏均会导致整个检验过程的失败。离体血受外界环境影响,许多检测指标随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离体时间越长检测结果可靠性越差。
整个标本检验流程中影响检验进程的关键时间点,称为时间节点。标本分析前的关键节点包括:开具医嘱时间、执行医嘱时间、标本采集时间、运送交接时间、标本接收时间、检测时间。对时间节点的监控,不仅可以实现对标本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还是保证检验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要求。
实验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确保检验结果可靠为原则,做好标本分析前的关键时间点的控制。
1.实验室应根据检验指标在常温和冷藏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制定本单位关键时间点控制的具体细则,至少应包括所有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到运送标本之间的时间间隔、采集标本到检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明确责任,确保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验受到严格的控制。
2.实验室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措施控制关键时间节点。有条件的单位应该使用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作为最先进的自动识别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标本而言,它可以记录包括患者信息、标本信息、医生信息等多方面,并保证其负载标本的唯一性。条形码和实验室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上述各时间节点的管理,省时省力,效果良好。用户只要链接院内网的任何一个终端,就可以通过软件查询该标本的流转信息、执行状态,极大限度地方便相关信息的查询。例如,某医院通过医生或护士工作站即可查询该病区患者标本信息,醒目的颜色进程条和百分比显示标本的完成度: 10%表示“已申请”(临床医生已申请检验项目) ; 20%表示“已执行”(护士已执行医嘱并打印条码) ; 30%表示“已采集”(护士已完成标本采集并确认) ; 40%表示“已转运”(标本已由转运工人运送) ; 50%表示“已接收”(检验科已接收该标本) ; 90%表示“已报告”(检验科已报告该标本结果) ; 100%表示“已打印”(已打印该标本报告)。
无法通过信息系统采用条形码控制的单位应该建立严格的制度,采用书面交接等形式进行关键时间点控制。
3.实验室应该经常以各种形式宣传关键时间点控制的重要意义,定期向管理部门反馈关键时间点控制情况,管理部门应该协同实验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由于关键时间点失控所致检验结果误差。

(欧启水)

图2-1 一次性多管采集双向针及蝶翼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