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个体冠心病风险评估
(一)中短期(5~10年)个体风险评估
个体冠心病风险评估(预测)是根数个体已具有的危险因素据量和程度,通过构建据学模型,从统计学角度来预测个体在未来某个时间段(5年或10年),冠心病发病或死亡的可能性,用来反映了个体发病或死亡的综合风险。通过这种风险评估,可以早期识别高危个体,并开展针对性地进行强化预防或治疗措施,从而有利于提高冠心病预防的效果。
目前已有多个冠心病风险评估模型在应用,如美国的Framingham Risk Score(FRS),欧洲的Systemat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SCORE)和Prospective Cardiovascular Munster(PROCAM)模型等。在国内,也有针对国人的预测模型得到开发,这对于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制定和人群冠心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终生风险评估
中短期风险评估模型的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由于年龄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如果利用5~10年的预测模型对年轻个体进行评估,可能会存在偏倚,即有可能出现虽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但由于年龄因素使得冠心病发生的风险仍然不高,低估长期风险,使得年轻群体忽略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视和生活方式的改进。另外,在一般人群中,高危者占比例相对较小,低危者占大多据。利用中短期风险评估在一般人群中进行“高危”预防策略不利于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此外,目前对于危险预测大多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尚未考虑其他慢性病(如癌症死亡)对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影响,会高估实际发病危险。而终生风险评价方法,有利于克服中短期风险评估的不足。
终生风险是指被观察个体在其死亡之前发生目标事件的绝对累积风险。与上面所述的生存分析模型有所不同,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评价是对个体在不同年龄起点一直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疾病风险预测,预测还考虑了非心血管疾病死亡(如癌症死亡)的竞争风险作用,反映实际的发病风险。目前加拿大和美国的指南已推荐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终生发病风险。
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研究者对已经开展了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1999年,Lloyd-Jones采用修正的Kaplan-Meier方法对一般人群冠心病终生风险进行报道,研究发现,40岁人群冠心病终生风险最高。这对于在年轻人中进行冠心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在随后进一步的研究中,Lloyd-Jones采用10年风险评估模型对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对不同危险分层的冠心病终生风险进行评估。该研究发现,短期风险处于低危的个体,其长期风险却可能处于高危。同时该研究也指出心血管病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测冠心病的终生风险需要基于多重危险因素。提示危险因素不加以控制会产生累积损害,可能使得10年发病风险处于低危或中危的个体,其长期风险成为高危。
2012年,美国的一项终生风险评价研究纳入了18个大型队列研究,对不同年龄、性别、种族,不同危险水平下出生队列人群综合危险因素负担的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进行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过去40年来西方人群的危险因素有明显的变化,但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在不同出生队列是一致的,同时该研究发现黑人白人的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基本一致,无种族差异。提示传统的危险因素比种族和出生队列对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的影响更大。
通过近年来关注的终生风险研究可知,传统危险因素水平较高,则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明显升高。这一点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在控制冠心病方面应注重改变生活行为方式,降低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此外终生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在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时,能够更有效地对不同风险的个体进行诊疗;在人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实际应用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相比相对风险来说,更容易被医生和患者及卫生政策制定者所理解,终生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激励患者改进生活方式,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尤其对于那些具有危险因素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