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XMind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
2006年,三个没留过学、没出过国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没来得及深思熟虑,就决定把一生投入推广思维导图的事业中去。
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了。
当年也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件事,可当第一代产品XMind 2007破壳而出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得到了来自海外的喝采!
2007年,我们现阶段常用的效率类软件中的大部分都还不存在。2007年,很少人使用待办事项(Todo)或笔记(Notes)类App。2007年,甚至还没有App Store,全年最大的新闻就是Windows Vista发布了……
2007年,国人几乎不知道思维导图,除少数翻译机构发表过少量相关文章之外,一般人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而且那时翻译机构还把“Mind Map”翻译成“脑图”)。另外,在当时,如果说一款软件能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效率的提升,这种说法可谓言之过早,这种观念无法让人心悦诚服。
因此,我们自然地把眼光投向了国外市场(虽然第一代的XMind就有中文版本,但是针对中文版本的网站和营销活动,却是在十年后才开始的)。我们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赞赏信和感谢信如雪片般飞来。不久,XMind就超越所有同类型产品,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思维导图工具。以至于,2018年我们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举办线下粉丝见面会的时候,甚至遇到了已经使用XMind十年以上的老用户。
与此同时发生的是,中国软件市场正在崛起。中国软件行业早已不再以外包和工业管理软件为主,个人软件消费者有消费能力、有消费意愿。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相信“我们创造工具,而工具又塑造了我们”的哲学观,而XMind幸运地赶上了这样的时代洪流。感恩时代,我们几乎没花什么力气,就让XMind成了国内软件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风云变幻的2020年,再提“全球化”似乎不合时宜,但XMind的文化始终遵循“去本地化”这一理念,也就是说,我们不希望用户把我们的产品同任何区域性价值观绑定在一起。
不同于星巴克的“美式咖啡”或Nespresso的“瑞士制造”,成功的软件产品似乎很少显现其东方背景或西方背景。这和早期缔造这个行业的先驱们有关,他们将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注入了软件产品之中。心胸开阔的结果,是换来别人的信任。因此,XMind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为全人类而设计的。
这么说吧,如果你将XMind的全球销量按国家和地区排名,你得到的结果将接近GDP排名。这也很容易理解,发达的经济必然导致智力产业的比重提高。XMind似乎在向中国软件业证明一个奇怪的理论:没有海外团队,清一色的中国人也能攻占欧美市场!
思维导图是一个工具,还是一套方法论?
思维导图是一位英国老爷爷发明的,首先被大规模应用于脑力训练领域。是的,你没有看错,思维导图就是因在“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一类的场合大展身手才家喻户晓的。
思维导图的一大特点,就是位置记忆。当你回忆起你所画的某张思维导图中的某个分支时,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位置,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其次才是它丰富的颜色和井然有序的线条。
思维导图的“导图”其实就是英文里的“map(地图)”。想象一下,从你家出发能走路到达的地方,其中可能会涉及20条路、35个住宅小区(它们的名字还都那么相似)、30幢标志性大楼、10个购物广场,以及至少50家你去过的或想去的餐厅,但记住这些对你来说根本不是难事。这是为什么?有什么诀窍吗?需要用记忆曲线来复习吗?其实根本不需要,唯一的诀窍就是,记住它们的位置!位置!位置!
基于此,学校和培训中心开始应用思维导图。不久,思维导图就被用于上课记笔记,以及整理读书笔记。而当这些在学校和培训中心使用思维导图的孩子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时,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思维导图带到了职场。
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思维导图有两大优势。
一个优势是,极大简化沟通过程,所谓“一图胜千言”,经常听说某人因在自己的工作报告末尾附上一页思维导图而大获嘉奖的故事。
另一个优势是,能激发创造力。关于这一点,我个人有一个小技巧,这就是在思维导图的重要分支上留一个空白行。假如你目前想到了三点,那么留出第四个空白行,不断激励自己联想、创造。假如你很快就填上了第四点,那么再增加第五个空白行。这招很管用。
如果你用横线记事本或线性的笔记App(包括大纲类App),你的思维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为你必须把第一点说清楚才能去解释第二点。而如果你用一张白纸呈现思考过程,你的思维虽完全不受限制,但也无法发挥最大效用,因为你可能只会得到一些毫无关联的想法。思维导图介于二者之间,它看起来是一张白纸,让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输入内容,但它同时又隐含了有力的限制,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就像在陌生的城市中为你指明方向的导航系统一样。
思维导图的功能十分强大,以至于一位知名企业的高管(XMind的深度用户)对我说:“使用XMind获得的成果,并非一个文件,而是我头脑中那些已经被厘清的概念。”
思维导图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每个人都能说出它不同的优点,每个人对它都有个性化的用法。我经常听到具有文科思维的人在介绍XMind时着重强调其艺术性,而与此同时,那些具有理科思维的人会说:“那是因为你使用了树状的数据结构!”
用一句话概括思维导图的强大,那就是:它能放大每个人的思维优势,让强者更强。
那些因XMind改变人生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为XMind的创始人,我常常被人误以为是思维导图在国内普及的幕后推手。其实不然,真正推广思维导图的是那些XMind的深度用户,他们生怕好东西没人知道。
在XMind的深度用户中,有毕业即获得高薪的年轻精英,也有重回工作岗位便驰骋职场的宝妈,有教主妇们“收纳术”的培训讲师,也有在公务会议上强调全员使用思维导图的政界高官。我甚至认识一位从癌症中奇迹康复的女性用户,她说,用XMind整理思绪帮助她度过了那些内心无法平静的日子。
这些故事都是真的,比我讲述的还要真。
XMind可以帮助一个人做决策,梳理海量的信息。XMind可以帮助一个人发声,至少可以让一个人默默诉说他的精彩。XMind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信心,而这种信心不能依靠任何外在的标签表达。
我常常说,XMind几乎是史上最难推广的软件,因为你不能去敲客户的门并告诉他,你要卖给他一个“帮助他思考的软件”,否则对方不是认为你精神不正常,就是误以为你将通过某种人工智能将他引向“机器必将战胜人类”的深渊。
因此,我们写了这本书。
我们不想强行让你爱上思维导图,更不是为了推销XMind软件。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不是软件的使用技巧,而是借由XMind来实现对效率、创造力与信心的整合。
加油吧!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能思如泉涌,成竹在“图”!
孙方,XMind创始人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