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联网工程规划概述
1.1 物联网简介
1.1.1 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无线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对现有物体的信息进行感知、采集,通过网络支撑下的可靠传输技术,将各种物体的信息汇入互联网,并基于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决策、安全保障、管理与服务的全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物联网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物联网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可以在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是指运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智能嵌入式等技术,使信息传感设备能够感知任何需要的信息,并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各种网络接入方式,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通信,在进行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的基础上,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管理。物联网应用架构如图1.2所示。
图1.2 物联网的应用架构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物联网具有互联网的特征,接入物联网的物体要由能够实现互连互通的网络来支撑;第二,物联网具有识别与通信的特征,接入物联网的物体要具备自动识别和物物通信(M2M)的功能;第三,物联网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基于物联网构造的网络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和智能控制的功能。
1.1.2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10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而主要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是未来扶持的重点。《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物联网重点发展的9个领域,如图1.3所示。
图1.3 物联网重点发展的9个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部分内容如下:
(1)大力发展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围绕重点行业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感知、动态监控、数据汇聚和智能决策。通过对现场级工业数据的实时感知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完善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工业体系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在离散与流程制造行业的广泛部署应用,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
(2)加快物联网与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面向农业、物流、能源、环保、医疗等重要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支持物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深化物联网在仓储、运输、配送、港口等物流领域的规模应用,支撑多式联运,构建智能高效的物流体系。加大物联网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深化物联网在电力、油气、公共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应用,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护、电子病历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动远程医疗、临床数据应用示范等医疗应用。
(3)推进物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鼓励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车联网、智慧家居、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应用快速增长。加强车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安全节能、地理位置服务等应用。推动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家居环境管理等智慧家居应用的规模化发展,打造繁荣的智慧家居生态系统。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服务发展。
(4)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结合市政设施、通信网络设施以及行业设施建设,同步部署视频采集终端、RFID标签、多类条码、复合传感器节点等多种物联网感知设施,深化物联网在地下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城市用电平衡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危化品管理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制订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开放和交易数据资源,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利用。支持建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公众、行业和城市管理的智能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