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自定义控件高级进阶与精彩实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Matrix类中函数用法详解(一)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讲解位置矩阵Matrix类具有的各个函数及其用法。

注意:如果在使用Matrix类的函数时,发现效果与预期不同,请关闭硬件加速后重试。

2.2.1 基本函数

2.2.1.1 构造函数

Matrix类的构造函数有如下两个:

img

第一个构造函数经常使用,用于直接创建一个单位矩阵:

img

第二个构造函数则会利用一个已有的Matrix对象,复制出一个新的Matrix对象,其内部数据内容与已有的Matrix对象完全相同。

2.2.1.2 reset

reset函数的声明如下:

img

该函数用于重置矩阵,重置的矩阵为单位矩阵。

2.2.1.3 setTranslate

setTranslate函数的声明如下:

img

该函数用于设置X轴和Y轴的移动距离。很明显,在Matrix中没有三维空间的概念,只有针对X轴和Y轴的操作方法,没有针对Z轴的操作方法。所以,Matrix对应的是2D坐标系。

●dx:X轴上的平移量。

●dy:Y轴上的平移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Matrix使用的是2D坐标系,在第1章中,我们讲解2D坐标系和3D坐标系时就提到过2D坐标系与3D坐标系的明显区别是,Y轴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下面将通过实例来证实。

下面对第1章中的示例进行改造,不再使用Camera来操作图像,而是直接使用Matrix的setTranslate函数来实现平移,代码如下:

img

效果如图2-1所示。

img

图2-1

img

扫码查看动态效果图

修改代码,改为沿Y轴平移:

img

效果如图2-2所示。

img

图2-2

img

扫码查看动态效果图

我们回顾一下在使用Camera实现Y轴平移时的代码:

img

对应的效果如图2-3所示。

很明显,通过Camera和Matrix实现的沿Y轴平移的效果完全相反。下面来看看2D坐标系和3D坐标系的区别,如图2-4所示。

img

图2-3

img

扫码查看动态效果图

img

图2-4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很明显,Matrix是基于2D坐标系来进行位置变换的,而Camera是基于3D坐标系的。但经过Camera操作后展现的效果,最终还是通过Matrix来实现的。如果我们直接使用Matrix来操作控件位置变换操作,那么它使用的是2D坐标系。关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分清。

2.2.1.4 setRotate

setRotate函数的声明有如下两种形式:

img

该函数主要用于设置旋转角度,参数具体含义如下。

●float degrees:旋转角度。

●float px:旋转中心点的X坐标。

●float py:旋转中心点的Y坐标。

在第2个声明形式中是没有旋转中心点的,默认会围绕控件左上角原点进行旋转,比如下面的示例代码:

img
img

效果如图2-5所示。

img

图2-5

img

扫码查看动态效果图

可见,使用matrix.setRotate(mProgress)实现的旋转操作,是以左上角为原点来进行旋转的。

假如,我们将旋转代码进行变换,以(50,50)为旋转中心点:

img

效果如图2-6所示。

img

图2-6

img

扫码查看动态效果图

2.2.1.5 其他set相关函数

在Matrix中,还有其他set相关函数,由于理解难度较大,这里先不提及,后面还会讲解。

2.2.2 前乘与后乘

在Matrix中,除了set系列的函数,还有pre、post系列的函数。

平移相关的函数有:

img

旋转相关的函数有:

img

另外,还有其他操作方法,虽然此处没有提及,但凡是set系列函数中有的功能,都有对应的pre、post系列函数。

2.2.2.1 前乘与后乘的定义

既然每个功能都有pre、post相关函数,那什么是pre、post呢?

前乘:

前乘相当于矩阵的右乘,如下方公式所示:

M'=MS

M表示原矩阵,S表示另一个乘数矩阵,M'表示结果矩阵。

很明显,前乘表示原矩阵在乘号的前面。

后乘:

后乘相当于矩阵的左乘,用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看,就是原矩阵在乘号的后面:

M'=SM

同样地,M表示原矩阵,S表示另一个乘数矩阵,M'表示结果矩阵。

Pre与Post

以在原矩阵上使用matrix.preTranslate(10,15)为例,那么矩阵的乘法次序如下:

img

在上面的公式中,Translate操作对应的矩阵的缩写为T,很明显,前乘的操作方式是原矩阵在乘号前面。

同样地,如果我们在原矩阵上使用matrix.postTranslate(10,15),那么矩阵的乘法次序如下:

img

很明显,原矩阵在乘号的后面。

区分前乘和后乘的主要原因是,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率。

再增加一点难度,如下面的伪代码,其中同时运用了多个pre和post运算,这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呢?

img

假设Translate操作对应的矩阵为T,同样地,Rotate操作对应的矩阵为R

下面逐步分析这段代码对应的矩阵操作顺序。首先是第1步的代码:

img

这一步创建了一个单位矩阵,假设该矩阵为M,此时的结果img=M,其中img表示该步的结果矩阵。

然后是第2步的代码:

img

在原结果矩阵上前乘一个Translate操作,假设该Translate操作对应的矩阵为T1,整个运算过程如下:

img

其中img是第2步代码执行完成后的结果矩阵。很明显,它等于当前的结果矩阵img前乘T1矩阵。

接着是第3步代码:

img

同样地,是在当前的结果矩阵img的基础上前乘Rotate操作,假设该Rotate操作对应的矩阵是R,整个运算过程如下:

img

img是第3步代码执行完成后的结果矩阵。

最后是第4步代码:

img

表示在当前结果矩阵img的基础上后乘一个Translate操作,假设该Translate操作对应的矩阵是T2,那么整个运算过程如下:

img

img是第4步代码执行后的结果矩阵。可知,img是整段代码执行后得到的最终矩阵。

上述换算过程演示了矩阵的前后乘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公式表示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在后期代码中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将想法转换成公式,最终通过代码将公式写出来。

2.2.2.2 更改旋转中心点

在第1章中,我们经常会在所有操作结束之后,将操作的中心点移到图像的中心点,即通过如下代码来实现,下面就来讲解代码的实现原理:

img

首先,针对各种操作,有两条基本定理需要知晓。

(1)所有的操作(旋转、平移、缩放、错切等)默认都是以坐标系原点为基准点的。

(2)之前操作的坐标系状态会保留,并且影响后续的状态。

第1点可以根据第1章Camera的操作效果及前面的Matrix的操作效果可知。第2点是很明显的,我们每一步操作都基于前面所有操作的结果矩阵,这一点已经在2.2.2.1节讲过了。

基于这两条基本定理,可以推算出要基于某一点进行旋转需要如下步骤(所有操作中调整中心点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下面以旋转操作为例)。

●先将坐标系原点移到指定位置,使用平移矩阵T

●对坐标系进行旋转,使用旋转矩阵R(围绕原点旋转)。

●再将坐标系平移回原来的位置,使用平移矩阵-T

从上面调整旋转中心点的过程可以看出,其实是先将坐标系的原点平移到指定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完成操作以后,再把坐标系的原点移回去。

因为我们在第2步中执行各个操作时,原点的位置已经改变,所以操作后得到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图像状态。最后,将坐标系原点位置移回去,这是为了不改变原来的坐标系位置。

在第1章中,我们已经讲解过,在调整坐标系原点后,图像的显示位置就会发生变化,大家可以自行尝试。

根据上面的步骤,将其转换成矩阵相乘的公式,即下面的公式:

M'=M×T×R-T=T×R-T

其中:M为原始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M'为结果矩阵,T为平移操作矩阵,R为旋转操作矩阵,-T反向平移操作(即把坐标系原点移回的操作)矩阵。

如果按照公式将其写成伪代码,代码如下:

img

所以,如果对该代码进行扩展,改为任何操作改变坐标系原点的通用情况的话,矩阵乘法公式变为:

M'=M×T××-T=T××-T

其原理也很简单,先通过平移操作将原点位置移到指定位置,然后对图像进行各种操作,操作完成后,再把原点位置移回去。

相应的代码如下:

img

上面的代码逻辑非常简单,就是从前往后,每执行一个操作都使用一个pre函数,这样写虽然逻辑简单,但两个调整坐标系原点的平移函数——preTranslate函数,一个在整个代码段的最前面,一个却在整个代码段的最后面,就公式而言不好记忆,所以通常采用这种写法:

img

即先做各种操作,然后使用preTranslate函数和postTranslate函数来操作。

这段代码所对应的公式如下:

M'=T×M ××-T=T××-T

因为M是单位矩阵,所以最终化简结果与上面采用两个preTanslate函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完全利用了前乘与后乘的功能。

因此,pre和post相关函数就是用于调整乘法顺序的,正常情况下应当以正向顺序构建出乘法公式,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确定矩阵公式以后,仅使用一种乘法(前乘或后乘)形式,这样的代码更容易理解,出问题时也容易排查。如果混用前乘和后乘,则会造成混乱,理解难度加大。但大家只需要理解了上述转换过程,无论别人如何混用前乘和后乘,对你来说都不是问题。

2.2.3 其他功能函数之缩放(Scale)

在理解了前乘和后乘的意义之后,我们继续讲解2.2.1节中没有讲解完的功能函数。

缩放功能涉及的函数有:

img

可以看到,函数名中除了有set、pre、post前缀的区别外,主要有两种声明方式,下面以set系列函数为例进行说明。

●float sx:代表X轴上的缩放比例,取值范围为(-∞,+∞),其中+∞表示正向无穷大,-∞表示负向无穷大,所以(-∞,+∞)的意思是可以取数值区间里的任意值。

●float sy:代表Y轴上的缩放比例,取值范围仍为(-∞,+∞)。

●float px:代表缩放中心点的X坐标值。

●float py:代表缩放中心点的Y坐标值。

其中sx和sy最好理解,就是指常规的缩放比例。当缩放比例在-1<sx<1时,缩放效果是缩小;当缩放比例在sx>1或者sx<-1时,缩放效果是放大。另外,缩放比例还有正值和负值的区别,缩放比例取负值时表示根据中心轴进行翻转。

px和py比较难理解,它们表示缩放中心点的坐标值,在默认的情况下,缩放中心点位于图像左上角。而(px,py)表示的缩放中心点是什么意思呢?在缩放时,又是如何根据缩放中心点来进行缩放的呢?我们稍后一并分析。

2.2.3.1 Scale函数的具体作用

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sx与sy取不同值时的效果。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以一个demo为例,新建一个自定义类View,继承自类View,其专门用于测试Scale函数的相关参数,该类被命名为testScaleView,其实现如下面的代码所示。关于onDraw中的具体内容,我们会放在后面具体讲解。

img
img

在使用testScaleView时(activity_test_scale.xml)进行全屏展示:

img

效果如图2-7所示。

根据如图2-7所示的效果图,我们来重新看看在onDraw中具体执行了哪些操作。

img

图2-7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1.移动坐标系原点位置

相关代码如下:

img

因为testScaleView是全屏显示的,默认的坐标系原点位于View的左上角。为了方便理解,先将View的坐标系原点移到整个View的中心点位置。

2.绘制矩形

相关代码如下:

img

根据最新的坐标系位置,绘制出矩形区域,如图2-8所示,图中标上了坐标系,方便读者理解。

此时画出来的是RectF(0,400,400,0)这个矩形,即黑色方框。

img

图2-8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3.缩小标尺

相关代码如下:

img

需要注意的是,matrix中的所有操作都是针对坐标系的,比如上面的translate函数,在操作后,改变的是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同样地,scale操作同样针对的是坐标系上坐标轴的密度。需要注意,我们可以分别针对X轴和Y轴缩放标尺密度。

比如,这里的preScale(0.5f,0.5f)就是将坐标系X轴的标尺密度缩小为原来的50%,即原来10像素的宽度现在变为5像素的宽度,但它表示的仍是10个像素,变换过程如图2-9所示。

img

图2-9

图2-9表示在标尺密度缩小为原来的50%后,表示同样的数值仅需要原来一半的标尺宽度,这就是Scale函数的作用。

4.重画矩形

在缩小了标尺密度以后,我们重画RectF(0,400,400,0)矩形:

img

此时,所画的矩形就是在缩小密度后的标尺上绘制的,绘制的矩形就是效果图中的红色矩形框。

2.2.3.2 sx与sy的取值

上面已经提到,sx与sy的取值范围为(-∞,+∞)。当缩放比例在-1<sx<1时,效果是缩小;当缩放比例在sx>1或者sx<-1时,效果是放大。另外,还有正值和负值的区别,取负值时表示以中心轴进行翻转。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sx和sy同时取0.5时的效果,而取值大于1时会出现放大的效果,这里就不再演示了。

下面着重演示一下,取负值时的效果。

我们将代码改为:

img

这里其实只改了一句代码:matrix.preScale(-0.5f,0.5f);,它的意思是不仅将X轴和Y轴的标尺密度同时缩小为原来的50%,还将X轴的方向进行翻转,原理如图2-10所示。

img

图2-10

左图表示正常情况下的X轴与Y轴的正方向,右图表示X轴翻转后的X轴和Y轴的正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的效果如图2-11所示。

效果图不难理解,黑框位置没变,红框在X轴上进行了翻转,这就是取负值时的效果。

img

图2-11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2.2.3.3 缩放中心点的作用

从各个函数的声明可以看到,除了sx、sy外,还有px、py两个值,比如:

img

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px、py表示缩放中心点的坐标值,但缩放中心点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Matrix的源码在Android中是用C语言实现的,但Matrix的具体实现与Canvas中操作位置的函数相对应,Canvas中也有缩放函数,它们最终也是通过Matrix来实现的,Canvas中的scale函数声明如下:

img

如果深入Canvas的scale函数的源码中,就可以看到它的具体实现:

img

其实这就是Matrix的带有缩放中心点的Scale函数的具体实现,分为如下3步。

●第1步:将坐标系移动到由px、py指定的位置。

●第2步:根据sx、sy的值缩放坐标系。

●第3步:反向移动(px,py)距离。

这里有一个陷阱需要注意。第1步和第3步是完全相反的操作,有些读者一马虎,会把坐标系原点移回原来的原点处。大家千万不要忘了还执行过第2步,第2步将坐标系进行了缩放,而这会导致在第3步中虽然移动了同样多的像素点,但所对应的坐标值根本不一样。参考上面红框与黑框的关系,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同样是上面的缩放例子,但此时,在X轴/Y轴的标尺密度同时缩小为原来的50%时,选定一个缩放中心点(400,400),代码如下:

img
img

此时的效果图如图2-12所示。

img

图2-12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它的完整变换过程如图2-13所示。

img

图2-13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从图2-13可以清晰地看出,matrix.preScale(0.5f,0.5f,400,400)函数所对应的3步变换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变换开始时,坐标系原点在黑框左上角,而当变换结束时,坐标系原点已经变到了黑框中心点位置。因此,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使用缩放功能中带有缩放中心点的函数时,会改变坐标系原点的位置。具体使用后,原点位置在哪呢?可以在所有操作结束后,利用canvas.drawCircle(0,0,5,mPaint)函数,在坐标系原点位置画个圈。比如,我们在Scale操作结束后,利用该函数来画个圈,相关代码如下:

img

效果如图2-14所示。

img

图2-14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2.2.4 其他功能函数之错切(Skew)

2.2.4.1 错切的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是相互垂直的,而错切的意思就是让某个轴倾斜。

X轴错切(如图2-15所示):

img

图2-15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X轴错切时,是保持坐标系的Y轴不变,X轴的值做线性变换,表示如下:

img

可以看出,对应到每一个点上,y坐标都没变,而x坐标都向后推了ky0的距离。所对应的公式如下:

img

注意变量k所在的位置,前面我们讲解位置矩阵的各个标志位时,已经提过该位置的含义,其主要用于标识SKEW_X:

img

需要非常注意的是,在X轴上移动ky0距离后,倾斜的是Y轴方向,X轴方向上没有变化,从图2-15可以清晰地看出,斜率k表示Y轴方向上的倾斜程度。也就是说,在X轴错切后,改变的是Y轴方向上的斜率。

Y轴错切(如图2-16所示):

img

图2-16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同样地,所对应的公式如下:

img

同理,在Y轴错切时,改变的是X轴方向上的斜率。

X轴、Y轴同时错切(如图2-17所示):

img

图2-17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X轴、Y轴同时错切时,表示在X轴和Y轴方向上同时倾斜一个角度,很明显,两个倾斜角度是完全独立、各不相关的。

img

m表示X轴方向上的错切值,n表示Y轴方向上的错切值。

2.2.4.2 错切的用法

在了解了公式之后,下面来看看Matrix中Skew相关函数的声明及使用方法:

img

同样地,除了set、pre、post前缀的区别外,其实只有两种声明方式且涉及4个参数。

●float kx:将原坐标点在X轴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即在Y轴方向上倾斜一定的角度,kx的值是倾斜角度的正切值。

●float ky:同样地,将原坐标点在Y轴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即在X轴方向上倾斜一定的角度,ky的值是倾斜角度的正切值。

●float px:与Scale相关函数的参数一样,表示错切的中心点位置的x坐标值。

●float py:与Scale相关函数的参数一样,表示错切的中心点位置的y坐标值。

与Scale相关函数指定缩放中心点的意义相同,setSkew(float kx,float ky,float px,float py)所对应的操作如下:

img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第1步和第3步看起来是完全相反的平移,但因为第2步的错切操作改变了X轴和Y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所以在经过第3步后,会改变坐标系原点的位置。

下面对代码进行整改,将上例中的错切操作改为matrix.preSkew(1,0),即在Y轴方向上倾斜45°:

img

效果如图2-18所示。

img

图2-18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可以看出,由于Matrix操作的是坐标轴,所以在Y轴方向上倾斜45°时,所画矩形已经不是正常的矩形了,这是因为Matrix改变的是坐标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

下面再尝试一下matrix.preSkew(1,0,200,200);:

img
img

这里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是单纯地使用了Skew相关函数有错切中心点的声明方式,错切中心点为(200,200),效果如图2-19所示。

img

图2-19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乍一看可能有点困惑,图2-20展示了以上完整的实现过程。

img

图2-20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在第4步中,回移至点(-200,-200)可能会让读者产生疑问,下面我将这一步进行分解,如图2-21所示。

img

图2-21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2.2.5 其他功能函数之setSinCos

setSinCos函数主要用于旋转操作,但它的函数声明比较特殊,如下所示:

img

●float sinValue:旋转角度的正弦值。

●float cosValue:旋转角度的余弦值。

●float px:旋转中心点的x坐标值。

●float py:旋转中心点的y坐标值。

关于旋转中心点(px,py)的意义,与上面介绍的各个中心点的意义是相同的,setSinCos(float sinValue,float cosValue,float px,float py)其实也执行的是下面3个步骤:

img

在这里,我们就不重复讲解了,大家可以实际操作一下,然后利用画图解析的方式来复现一下它的操作步骤。

2.2.5.1 setSinCos函数的意义

在调用public void setSinCos(float sinValue,float cosValue)后,所形成的矩阵如下:

img

这个矩阵形成的原理如下:假设有一个点P,其相对坐标系原点顺时针旋转后的情形如图2-22所示,同时假定点P离坐标系原点的距离为r

img

图2-22

假设在未旋转前,点P所在的位置为(x0y0),而点P离坐标系原点的距离为r,所以用r计算出来的(x0y0)如下:

img

假设在点P旋转θ角度后,其新坐标用(xy)表示:

img

转换为矩阵表示如下:

img

所以,setSinCos函数只是一种旋转方式。一般情况下,不怎么使用这个函数,而使用Matrix的Rotate相关函数。

2.2.5.2 setSinCos函数的用法

下面演示一下setSinCos函数的用法,将示例代码改为:

img
img

代码长了好多,下面逐步进行讲解。首先,第1步画黑框部分的代码没有变化,这里就不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行区分,将构造的Rect实例改为了矩形。

在第2步中,我们并没有直接使用matrix.setSinCos函数,而是先生成了一个tmpMatrix,然后利用matrix.preConcat函数将旋转操作组合到原Matrix数组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Matrix的所有setXXX操作都会把原Matrix清空,然后执行所需的set操作。所以如果直接使用原来的matrix.setSinCos函数,就会发现Matrix原有的Translate操作都没有了。为了能让移动和旋转操作同时生效,需要使用Matrix组合数组的功能函数。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这些函数,也就是matrix.preConcat(tmpMatrix),它表示在原数组前乘tmpMatrix,所得到的结果必然同时具有移动和旋转效果。

在第3步中,代码也没有变化,都是在操作坐标系之后重画黑框,下面来看看操作坐标系后的效果,如图2-23所示。

img

图2-23

img

扫码查看彩色图

到这里,大概了解了Matrix中一些函数的用法,但Matrix中的函数不止这些,后面我们将继续讲解Matrix中其他函数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