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参考译文
德国的两次经济奇迹
从1949年以来,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构成了德国经济政策的基础。社会市场经济在保证企业行为自由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的平衡。这个战后由联邦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所提出的方案使德国走上了成功的发展之路。德国积极主张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致力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全球化的、向所有人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体系。
二战后的经济奇迹
战后初期德国的经济跌至谷底。50年代开始德国经济明显增长,“经济奇迹”这个概念频繁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工人挣的钱越来越多。所有人都找到了工作,包括东部来的移民和逃亡到西部的民主德国的公民。在经历了多年紧缺之后市场上商品丰富了起来。特别是汽车的生产,1955年8月5日,作为特别版本的第100万辆镀金大众“甲壳虫”驶下生产线。“甲壳虫”成了德国“经济奇迹”的象征。电子领域也在蓬勃发展: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和收音机成了畅销货。有像克虏伯公司那样的德国企业,在二战期间曾因生产军用装备而声名狼藉,并被严重炸毁,且在战后还被拆除了设备,但他们在50年代得到了恢复。火车头、工业设备、机器和发动机出口到了全世界。作为工业重地的联邦德国吸引了许多国外的投资商——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德国制造”成了出口商品的质量标志。那时私人购买力也不断上升,德国人进入了真正的疯狂购物阶段。对于很多联邦德国公民来说,度假似乎又回归到了可以考虑的范畴内。
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各种不同的框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货币改革、马歇尔计划、社会市场经济的引入,以及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建设祖国的意志,尤其跟联邦德国首任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密切相关。此外,1953年达成的“伦敦债务协定”也很重要——根据此协议德国半数的债务得以免除。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奇迹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之后的债务危机袭击了整个欧元区——德国也不例外。联邦政府通过双重策略中止了新的债务的产生,还采取了一系列提升创新能力的措施。德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比如英国——那里大家关注银行和金融服务,而德国则注重夯实工业基础。除此之外,来自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特别是亚洲和南美的新兴工业国家的需求增长。2016年,德国公司在欧洲之外的出口额以13.6%的增长率大幅度增加。2011年大部分出口商品再次出口到了欧盟的各个成员国,出口商品价值达到6 273亿欧元。据统计,比2010年几乎增加了10%。
201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再次增长了3%——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强劲的增长。4 100万德国人找到了工作,解决了温饱问题。失业人数降到了300万以下,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以此德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专家们早就认为,把此称为德国的新经济奇迹,毫不夸张。
德国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过去几年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尤其是德国的工资和工资性开支几乎没增加,甚至下降了——与几乎所有其他欧洲国家相反。因此德国商品在国际竞争中相对比较便宜。尽管欧元时有震荡,德国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受惠于这个统一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