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在中国传统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清晨的朝会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清代,朝会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突出礼仪属性的朝会,分大朝、常朝两种。其中,大朝是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皇帝亲临太和殿,接受官员、使臣上表庆贺的朝会。常朝则次数较多,每月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为常朝之期。每逢常朝之期,如果皇帝不御殿,则百官坐班,晚清时期已经很少举行。(1)内阁中书袁昶曾记载1876年(光绪二年)夏季的一次常朝:“天微明,赴午门,常朝坐班,辰末刻(约9:00)归。是日到班者,仅纠仪官一人,坐班官三人,亦有鲁朔馈羊之慨焉。”(2)所谓“鲁朔馈羊”的故事,说的是子贡想去掉鲁国告朔(初一日)仪式的饩羊,结果被孔子教育:“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篇》)。袁昶的意思是说,常朝已没了内容,只剩下部分形式。
第二类朝会,主要任务是商讨国家的日常行政、处理重要文书,这类朝会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御门听政”,另一种则是皇帝接见军机大臣、各部院大臣轮值奏事的朝会(见下表)。第一类朝会及其仪制,各类政典记载详细,本章不予讨论,这里详说第二类有关政务和文书处理的朝会。
表1-1 清代朝会分类
明清两朝,国家日常最高的政事处理和政务运作,主要体现为文书流转和朝会论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紧密关联在一起,明人王阳明、杨一清说“夫朝以出政,政以成事”(3),就是这个意思。粗略言之,明代及清代前期,国家的重要政务经由题本、奏本两类文书上呈,由内阁在皇帝的授意下,撰拟处理意见;朝会论事,也主要是讨论题本与奏本。清雍正朝之后,出现军机处,辅助处理康熙年间开始大盛的另一政务文书——奏摺,其后的朝会论事,也开始围绕奏摺进行。前一种讨论题奏本章的朝会,在清代被称作“御门听政”,不定期举行;后一种围绕奏摺的处理而进行的朝会,出现在雍正、乾隆朝之后,综合了一系列会面商讨的经过,主要包括皇帝接见军机大臣、部院大臣轮班值日奏事,这种朝会几乎每天进行。有清一代,伴随君臣关系、文书制度的变化,这两种活动的内容、性质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发生着重大改变。
有关清代朝会的研究,此前学者多集中于康熙一朝。他们主要利用《康熙朝起居注》的相关记载,对当时经常举行的政务朝会——御门听政,作归纳分析。概括言之,御门听政最晚在康熙年间已经大盛,地点在乾清门,由皇帝“御门”(如皇帝住圆明园,则朝会地址在勤政殿,称为“御殿”),各部院官员依次奏事,主要商讨军国要务和处理题奏本章。除特殊日子之外,几乎每天进行,后来则减为三天、五天一次。(4)
不过,现有研究并未涉及御门听政此后的发展以及走向。御门听政是否一直延续,其内容和形式是否有所变更,其中原因又何在?御门听政是政务决策的形式之一,它的变动和兴衰,是清代文书、朝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体现君主权力展现形式的变化。本章即着重探讨御门听政的发展、衰微及其与文书处理的关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