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再谈文化
把摧毁了德国文化的罪责全怪到希特勒头上,只不过是那些想靠打电话来重建文化的人的宣传策略。被希特勒消灭的艺术和思想,长期以来被阻隔成了杜撰出来的产品,它们最后的藏身之处被法西斯主义清洗了。任何不参与到这场游戏中的人,在第三帝国出现的数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内部流亡之旅:最近,随着德国货币的稳定与表现主义的终结,德国文化在柏林画报的精神中稳定了下来,这些杂志几乎没有屈服于纳粹的“活力来自欢乐”“帝国高速”和展厅里的古典主义。对希特勒来说,整个德国文化都在衰落,而这正是德国文化最自由的地方。摩西出版社、乌尔斯坦因出版社(1)和《法兰克福报》的编辑们觉得,因为他们曾在纳粹统治下工作就指责他们,这不公平。他们总是这样,越是无法对自己所生产的知识产品进行抵抗,就越是无法抵抗政权。正如元首本人所宣称的,这种意识形态方法,愚人都能搞懂。灾难性的混乱就是这么诞生的。希特勒先把文化摧毁掉,接下来,他放逐的是谁,谁就成了文化的代表。确实如此,看看那些流亡者的文学作品吧,他们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势力范围的严格划分,完成了代表德国思想的壮举,这表明了人们对重建幸福的期望:选帝侯大街以百老汇为样板,但与黄金时代的百老汇相比,想法虽然高明,手法却是低配版。那些反对文化法西斯主义的人最好从魏玛时代、《蒙特卡洛的炸弹》和新闻界舞会讲起,不然他们最后会发现,在希特勒的统治下透露出了更多真相的人,是汉斯·法拉达(2)这种墙头草,而不是那些战后名声依旧的正人君子。
(1) 摩西出版社和乌尔斯坦因出版社是魏玛共和国时代德裔犹太资本最大的两个传媒集团,下辖着报纸、杂志和出版社。它们后都被纳粹接管了。
(2) 汉斯·法拉达(Hans Fallada, 1893—1947),报道现实主义的社会派小说家。他的作品在魏玛晚期大获成功,在纳粹统治下,他仍继续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