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画
佚 名①
远看山有色②,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③。
【查阅词典】
①佚名:名字已经无处了解。佚,散失。 ②色:颜色、色彩,在此诗中也可理解为景色。 ③惊:害怕。诗中指鸟儿因害怕而飞逃。
【领悟诗意】
细细观赏画卷,尽管山峦似乎很远很远,但苍翠的景色依然清晰可见。尽管流水似乎就在眼前,但怎么也听不到那潺潺的流淌声。当下早已不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了,但看到的照样是满眼万紫千红。还有那些美丽的鸟儿,见了来往的人群,完全不害怕,依然悠闲自在呢!
【交流感悟】
这是一首谜语诗,诗句是谜面,诗题是谜底,可以用来识字、阅读,更能互动游戏,功能多样,趣味盎然。
谜语诗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谜面与谜底间的关联性是否巧妙:太直白,无悬念,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太玄乎,无头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画》能紧扣绘画作品与现实景物“似是而非”这一特点,一方面让我们从谜面中看到了谜底“画”的惟妙惟肖,如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园里有花、眼前有鸟;但另一方面又处处提示我们“此真非真”——平时应朦朦胧胧的远山现在清晰可见,平时应淙淙欢唱的水流现在寂静无声,平时随季节变化而凋谢的落英现在怒放如常,平时见人即飞的鸟儿现在从容不迫。于是,我们从“反常”中得出一个结论:哦,这静止的定格,就是“绘画”(古代还没出现“摄影”)。我们不得不惊叹,诗人这“似是而非”的描绘为自己的思维作了多么巧妙的导向!
谜语诗的优劣,还在于它作为艺术作品的语言是否精致。太口语,未免“俗”了点;太深奥,未免距离“谜语”的游戏性质远了点。《画》既平白如话,又字字珠玑,可谓雅俗共赏。从遣词看,全诗有多组反义词,远—近、来—去、有—无,还有多处对子,看—听、山—水、花—鸟;从造句看,全诗两两对仗;从音韵看,全诗节律明快、朗朗上口。所以这首谜语诗成了历来儿童蒙学读物和小学教材的必选名篇。
【拓展视野】
1.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唐代王维的作品,但在王维的诗集或在《全唐诗》中都没有收入此诗。也有元代王冕、明代唐寅、清代高鼎说,但都缺典籍依据。近年,有人认为出自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偈颂诗(佛经唱词)的一部分。该诗为:“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该《金刚经》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本书采用“佚名”说。
2.介绍一则关于谜语诗的小故事。传说宋代诗人王安石请匠人为他建一宅院。他见了设计图纸后,在图上后花园处题写了一首诗:“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匠人接过诗篇,按“三、二、二”的节奏连读几遍,恍然大悟,赶紧修改图纸,在后花园处开了一扇门。你能悟出谜面(诗句)与谜底(门)之间有什么关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