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游踪考察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洛阳市

2012年10月8日晚9:34,我们乘坐K269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前往洛阳,次日8:15,列车晚点20分钟到达。洛阳拖拉机厂陶建华、王海涛两位年轻人来接,出站由郭正文师傅驾车,送至东方宾馆入住,与田鹏部长共进早餐后,便开始了以洛阳为根据地,为期半个月的河南考察。陶、王两位轮流陪同,郭师傅全程驾车,共同度过了紧张、辛劳而愉快的十五天。

龙门

龙门伊阙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伊水中流,东西两岸香山、龙门山对峙,远望就如天然门阙一般。春秋时称阙塞,后又称伊阙。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曰:“伊阙山在(伊阙)县北四十五里,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流其间,故名。”又曰:“初,隋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卷六)于是,隋炀帝由长安迁都洛阳,所建宫室,大门正对伊阙,伊阙因此得名“龙门”,并沿用至今。龙门——伊阙,一地双名。这是杜甫游览、住宿和题咏过的地方。

开元十九年(731)晚秋,二十岁的杜甫自吴越返回家乡,以乡贡身份,参加了第二年春天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的进士考试[17],但命运弄人,没有及第。看杜甫留下的文章,的确不够条畅,没有诗歌那般警策。这就是杜甫后来在自传体长诗《壮游》中所说的“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因为省试不第,他才开始了第一次的齐赵漫游。想必他是在“独辞京尹堂”之前,先就近游览了洛阳城南的龙门,写下《游龙门奉先寺》一诗:“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后来他由长安、华州前往伊川的陆浑庄,又多次经过龙门驿站。龙门驿位于洛阳城南二十五里,因地近石窟造像,俗称石像驿,是溯伊水南行驿道上的第一驿,第二站是彭婆馆。他的《龙门》一诗,必是投宿龙门驿时所作: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龙门以石窟佛造像闻名于世,夹伊河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岩上遍布洞窟。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馀尊,碑刻题记2800馀品。

2012年10月10日访龙门。先看西岸龙门山石窟,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通道南段的1280窟卢舍那大佛,唐代的名称是“大庐舍那像龛”。据说是按照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广额丰颐,气度雍容,目光不怒而自威,口唇刚毅而含笑。远近高低,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便有不同的感受,是龙门石窟中唐代造像的杰出代表。通常的说法是大佛开雕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上元二年(675)功毕,依据是《全唐文》所收《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功毕。”(卷九八七,阙名)现在无法确认武后“助脂粉钱”的时间就一定是开雕时间,而且洞窟内除大佛外,还雕有二菩萨、迦叶、阿难、金刚、神王等共十尊造像,有学者认为整个洞窟的工程量至少要耗时二十年。经卢舍那大佛洞窟继续南行,不远即是一直都很神往的古阳洞,洞内有“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这些造像题记刻石,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遗憾的是“十九品”经典刻石悉为洞口栏杆所隔阻,我们“一品”也没有看到。

奉先寺遗址

今天通常都把卢舍那大佛洞窟称为奉先寺,洞窟前说明文字以比较稳妥的方式表述为:“第1280窟(奉先寺),原名大庐舍那像龛。”那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所题咏的是这里吗?尽管他应该是看到卢舍那大佛的,但细玩诗意,并无一语涉及大佛,所写乃是在奉先寺留宿的情况。其写夜宿景象曰“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而大卢舍那像龛开凿于岩壁的中部位置,附近洞窟密布,并无树木生长的隙地,不可能见到“月林”景象。1982年6月12日来龙门时,文管所李文清同志介绍,据梁思成先生考证,奉先寺在今所谓“奉先寺”西南1公里处,魏湾村北。他带我们到西山南端拐弯处,指向悬崖之下曰:“那里应该就是奉先寺遗址,已发现基址石灰层,木结构寺院应建在基址上。”此番前来,我们决定寻找那“另外的奉先寺”遗址,因为那才最有可能是杜甫的留宿之地。此时我们已接近伊河西岸龙门山南端的景区铁门,向铁门外兜售食物的老乡打听,告曰:奉先寺遗址在公路旁一处空地上,那里挖到了“根脚”,也就是房屋地基。

步出景区南门,沿公路向右手边的坡上走,先在第一个转弯处看到“河南省洛阳地震台”的牌子,询问里面值班的妇女,告曰:“还要继续向上走,要看到窑洞。”继续向上,有一条很小的土路水平向右手插过去,沿小路走进去,左手边果然有几口废弃的窑洞,但不见大片的平地,向一个捡破烂的老婆婆打听,告曰要继续向上走。我们走到小路边这几孔窑洞的顶上,是一片打麦场,但已长出了荒草。场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麦场 禁止开种 魏湾两委。”“两委”大概是村委、农委之类的组织吧。见到“魏湾”二字,感觉目标就在附近。从打麦场再转上去,是一片荒草更加繁密的空地,空地远端的土台上也开着几孔窑洞,猜想奉先寺遗址应该就是这里,于是拍了照。返回到铁门边向老乡一问,那里果然就是经考古勘测后确定下来的唐代奉先寺遗址,心中大喜,我们的考察幸好没有在卢舍那洞窟止步。

归来后上网检索,得知温玉成先生早在1986年已写出《龙门奉先寺遗址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6年2期),指出遗址位置是在魏湾村北阜。1997年至2000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龙门石窟研究所、意大利那波利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奉先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637平方米,发现的遗迹现象有殿址、水道等。出土砖、瓦等建筑构件及生活用瓷器,还有十馀件弥足珍贵的石刻造像。出土钱币44枚,其中开元通宝4枚。由发掘工作队刘景龙、李永强执笔的《洛阳龙门奉先寺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1年2期)绘出奉先寺遗址位置图,指出:“奉先寺遗址位于洛阳市南郊龙门西山南麓,魏湾村北,东临伊河,洛阳至伊川的公路从遗址中间穿过。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

既然奉先寺在石窟区之外,为什么卢舍那大佛洞窟又称奉先寺呢?这恐怕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个误会。《全唐文》所收《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曰: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粤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法海寺主惠睐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元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毕功。

调露元年(679)己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简召高僧行解兼备者二七人,阙即续填,创基住持,范法英律,而为上首。至二年(680)正月十五日,大帝书额,前后别度僧一十六人,并戒行精勤,住持为务。恐年代绵邈,芳纪莫传,勒之颂铭,庶贻永劫云尔。

《像龛记》由唐代草书名家张旭书丹,张旭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一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而这篇却是草圣罕见的楷书,有文章介绍:“《大卢舍那像龛记》镌刻于卢舍那大佛的像座北侧,原题作‘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高107、宽67厘米,文字右行,楷书,21行,满行28字,共422字。此刻石的行文较为特殊,是自左向右镌刻的,与一般通行的左行相反,估计是因为把文字的起首定在佛像的脸部方向的缘故。”(强英良《〈东渭桥记〉与〈大卢舍那像龛记〉——唐代张旭楷书刻石考》)刻石铭文之后,有小字“进士□仲容记”字样,有人以为这是龛记的作者。再右行文字比《像龛记》稍大:“敕旨龙花寺宜合作奉先寺 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再右一行文字漶漫,大致可辨出:“敕旨如右 请录白入司施行……”清《续通志·金石略一》将这段刻石文字著录为:

奉先寺牒(正书 开元十年 洛阳)

大卢舍那像龛记(正书 开元十年 洛阳)

——臣等谨按:奉先寺牒与像龛记同一石。(卷一七六)

也就是说镌刻于卢舍那大佛像座北侧的文字有两篇东西:《大卢舍那像龛记》和《奉先寺牒》。因为同镌一石,《像龛记》中又言及“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事,便容易让人生出大卢舍那像龛就是奉先寺的误会。清康熙年间的文学大家朱彝尊所作《唐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像龛记跋》即已将龛、寺混为一谈。然而《像龛记》既已明言“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可知奉先寺与大像龛不在一处。为什么开元十年(722)要将奉先寺牒镌于庐舍那大佛的底座呢?因为这一年的二月四日伊河泛滥,奉先寺毁于水灾。《旧唐书·五行志》记载:

(开元)十年二月四日,伊水泛涨,毁都城南龙门天竺奉先寺,坏罗郭东南角,平地水深六尺,已上入漕河,水次屋舍,树木荡尽。(卷三七)

而这一年的十二月五日,已有“龙花寺宜合作奉先寺”的敕旨,也就是将被毁的奉先寺合并入龙花寺。老奉先寺能因伊河泛滥而被毁,说明地势偏低,不似大像龛凿在山岩的半壁间。我们今天看到的位于龙门西山阙口南侧、魏湾村北高台地上的奉先寺遗址,很可能是原龙花寺、亦即与奉先寺合并后的新奉先寺遗址。而杜甫开元二十三年留宿并题诗的奉先寺也很可能就是这里。

北邙山 上清宫

北邙山,又名邙山、北芒、北山,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西北4公里。上文已经提到,广义的北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荥阳的广武山,而狭义的北邙山则指洛阳市北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这座分水岭的主峰林木茂密,苍翠郁勃,故称“翠云峰”。这里是洛阳的制高点,登山远眺,伊洛平原与洛阳古都尽收眼底。云峰之巅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处,唐玄宗开元年间始建有老君庙,因乾封元年(666)曾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再改为上清宫,成为道教名观。金元废毁,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道士张玄募钱重建,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年(1682)、雍正八年(1730)均有重修,抗战时期为日寇飞机炸毁。

1982年6月13日下午,在文物工作队张同志陪同下驱车上翠云峰,考察上清宫也就是玄元皇帝庙。荒凉的山头上孤零零地立着一栋破旧的道观,道观不大,似乎已无人看管。有倒地的石碑《重建古迹上清宫记》,明嘉靖庚戌(即十四年)四月立,记云:“夫太清宫乃太上老君堂,即玄元皇帝庙也。”又有崇祯五年二月立《重修上清宫记》、清康熙五年仲春所立《阎中丞买施上清宫香火地碑记》、康熙二十二年立《重建上清宫玉雪阁碑记》,及《伊国分封制度碑记》碑头,在道士宅中有翠云洞,洞内墙上有对联“明月当空端近水,清言对客恰如兰”,东莱梦夫书。

1.6 上清宫翠云洞

2012年前来,上清宫还是清寂破败景象,存有山门、翠云洞(窑洞)和配房数间,翠云洞上有玉皇阁三间,目前建筑是2005年重修的(图1.6)。在院墙边上,残存着损毁建筑的房基,青砖地面上,惟六个方座圆盘形石柱础还昭示着昔日的辉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玄元皇帝庙与皇宫应天门和龙门伊阙位于一条南北线上,所以杜甫在玄元皇帝庙才驰骋想象,咏到“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的庙堂盛状。

天宝八载(749)六月,朝廷又加老子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冬天,在长安求宦不得的杜甫短暂回到洛阳,登北邙山,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壁画,写下《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一诗,题下小注曰:“庙有吴道子画《圣图》。”可知杜甫来玄元皇帝庙主要是为了赏画的,杜甫在金陵也曾到瓦官寺观赏吴道子的壁画。吴道子(约680—759)是生活年代与杜甫有交集的唐代著名画家,又名道玄。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成绩不大。后专攻绘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曾短期任兖州瑕丘县尉,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绘于玄元皇帝庙墙壁上的《五圣图》大约便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吴道子在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他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时人概括他的用笔特点是“吴带当风”,这显然与公孙大娘的剑舞有渊源关系。而北齐画家曹仲达的佛画样式则被称为“曹衣出水”,两者间的风格差异自可想象。朱景玄《名画录》称“吴生凡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可巧杜甫幼年也观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印象深刻,长成又具有博雅好古的性情,观艺览古成为他一生的好尚,他诗集中留下的诸多题画、品艺、访碑之诗便是明证。观吴道子画,是他诸多观艺经历中的一件。

与山顶上清宫相呼应的是山下的下清宫,旧名青牛观,相传是老子拴牛的地方。旁边是“邙山公墓”的入口,宫殿门前马路对面有明代嘉靖年间的僧塔。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北邙行》中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据说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黏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历来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看来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