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在末世囤货苟赢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我去北极

催债的短信在有信号的时间段频繁提示,在冯瑜的有意无视下,次数渐渐变少。

地球自转速度下降的预测通知已经发了出来。

就在四个月后。

听起来很长,但是对于背景是整个世界来说,不可谓不紧迫。

目前官方通告的策略是兵分三路。

首先由官方出面,收拢部分人类文明装箱,内置可持续发射一百年的信号发射器,然后能带走的带着往海拔高处迁徙。

不能带走的则集体安置集装箱,等待苦厄过去再想办法搜寻。

另外一部分分成两股,一往南极去,二往北极去,不光是为了保全人类,更是肩负了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上,都要在四个月内完成。

自转速度下降,低重力作用下湖海水面高抬,再有风暴加持,可以轻而易举的抬起数千米的海啸,瓢泼大雨已经不足以形容如此场景。

天上下海了。

前世她只听沿海的幸存者描述当时场景,海水气化产生的浓雾让人们迷失方向,滔天的海啸冲向陆地,席卷肆虐之下,渺小的人类,十不存一。

-64度的气温持续了四天。

原先洪水肆掠的城市已经冻得严严实实。

小行星掠过南极已成事实,短暂的大气溢散现象,让地球在宇宙中如同寒冬里剥去羊绒的羊。

整个世界集体进入了严冬。

纬度高的地区还算幸运,虽然温度更低了,但是人家本身就有防寒措施。

最起码防寒保暖的衣服就比低纬度地区的足,苦一苦熬一熬也还过得去。

信号和电力每天供应三小时,即便如此手机也差不多报废了,没有那么多充电口。

每天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是新闻。

听新闻说,赤道附近也还行,气温才堪堪到达零度,连结冰现象都少。

苦的是中部地区,从来没有历经过严寒,家里最厚的衣服也没多厚,三件当成一件穿也依旧冻得不行。

很多人因此生了冻疮,更有甚者直接被冻死。

冯瑜一早就预备了防寒装备,目前尚好。

迁徙是以主流的身份证件为依托,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电子抽签的方式分成三路,亚洲地区主要迁往云贵青藏。

她猜测可能有暗箱操作,要不然怎么去两极的几乎全是14到50岁的壮年?

虽然此去一是为了躲避自转速度减慢带来的地面角风,二是分别在两极建造基地,以图将来。

只是现在还不叫基地。

叫家园计划。

消息定下来的时候,人群沸腾了。

“我今年五十了,去南极?去送死吧!”

“江州在中部就已经这么冷了,去北极包吃穿住行吗?”

“北极好,北极圈还有原住民呢,比南极强。”

“…….”

两人皆被安排了安置点的发放工作,中午放出来迁徙计划时,她对着蒋帆晃了晃身份证,“北极,你呢。”

我南边。

蒋帆哭丧着脸比了个中指。

他们说得没错,很多人真的是在送死,可是留在原地只会死得更快。

北极圈比南极圈好一点也是真的,先到挪威,再进入北极圈,然后开始搞基建,大约是以格陵南岛为大陆架依托,大搞造陆工程。

依稀记得好像也不是填海,是在海面上用一种纳米材料铺设浮板,再在浮板上开展生产生活。

冯瑜感觉很多细节自己都想不起来了。

也是,都是上辈子的事儿了,何况她上辈子也没能参与到这些工程里去。

那时候天天饿得头晕眼花,根本无心观察周围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随着人群游荡,最后死在了抢劫械斗里。

至于基地,北极怎么了?就算为了躲债也得硬着头皮上!

南极好歹还有陆地可以用,北极就惨了,本身就严寒,零下八九十度是常有的事,更难的是北极要在冰面建造工事,条件艰苦得让人头皮发麻。

离出发还有三天。

电力系统咬紧牙关,每天供应七小时电力,估计这已经到了极限。

每天除了吃和睡,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学习。

官方建议是,不去极地的人有时间也可以加入学习。

最坏的打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要习惯长居极地了。

地图上摩挲着那个位于世界最北端的地方,北冰洋的中部,冰冻和严寒包围的极地。

冯瑜头一次觉得,自己还是低估了末日的难度,她真的能苟得住吗?

每天陆陆续续都有新人抵达加入安置点,冯瑜忙得脚不沾地,压根不知道眼皮子底下的蒋帆苦中作乐地谈起了恋爱。

王甫良?

是那个中央厨房经理人。

看着面前一脸娇羞的蒋帆,冯瑜快要裂开了。

“我们同行呢,都是南极队的。”笑眯眯的样子极其没心没肺。

“也好,总比一南一北异地恋要好。”冯瑜揶揄她。

说起这个王甫良,冯瑜饶有兴味的打量着对方挂在背包上的某品牌电车mini模型。

紧迫的生活中多了几丝快乐。

这可是天灾前的电子机械狂热爱好者,后来因为民用能源枯竭,理想开始变得遥不可及。

而王某人收藏的某品牌全系电车,全被淹了。

那时候…..

冯瑜的目光遥远起来。

都是从前的事儿了。

那时候天灾刚开始,冯瑜正在宁市休假,一夜之间洪水突然就漫了起来,街道上的积水里甚至能捞到海里的八爪鱼。

那时并不知道末日,只是凭着本能,在火车飞机票全售空的情况下,几个人合伙包车往江州跑。

社畜最怕旷工,天上下菜刀也得赶回去上班。

在高速服务区加油站遇到的这人。

大水漫天开电车,他在服务区超冲站急得面红耳赤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眼见着积水越来越深,那人排队也抢不上充电桩,而地图显示最近的换电站在百公里开外。

无法,只得挨个询问路过歇脚的司机能不能捎带自己去江州,可以付钱,付双倍。

财大气粗的小老板,三倍价格在冯瑜她们的包车上买了个位置。

一直到离开服务区老远,同车还有人调侃。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设计一种车子,加汽油就能跑的那种?”

“我也有一个想法,能不能设计一种,像以前的手机一样有一块备用电池,没电了换一块就马上能出发的车?”

“哈哈哈哈哈换电池不是已经实现了?就是不大方便,下一步是加装油箱,没电了也能撑到换电站!”

“我知道我知道,现在有一种插电混动的汽车系统,可以加油也可以充电,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车内洋溢着松快的气氛,大家都嘻嘻哈哈的讨论起来。

只有王甫良脸黑如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