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LCD原理与设计(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4 液晶力学

液晶光学的根本原理是液晶具有光学各向异性(?n),液晶电学的根本原理是液晶具有介电各向异性(?ε),液晶力学的根本原理是液晶具有弹性和黏滞性。通常使用“弹性连续体理论”来解释液晶显示的原理,把液晶看作一个连续的介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弹性液晶体发生弹性形变,外力撤除后依靠弹性势能恢复到施加外力前的状态,其光学特性的改变正是液晶体形状改变的结果。

3.4.1 液晶的黏弹性

外加电压对液晶偶极矩产生作用,使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在液晶中就会产生使该取向变化消除的力,这种性质就是液晶的弹性。液晶的弹性用于描述液晶力学中的液晶分子转动。外加电场前后液晶的弹性力作用效果如图3-15所示。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发生取向变化,去掉外加电场后,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液晶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在一定强度的电场中,稳定的液晶分子取向状态取决于静电能和弹性能的匹配。TFT-LCD中使用的向列相液晶分子的静态平衡分布都可以分解成展曲(splay)、扭曲(twist)、弯曲(bend)三种基本取向变形的形式组合,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K11K22K33。向列相液晶分子的三种取向变形及相应的弹性系数如图3-16所示。随着液晶分子取向变化增加的弹性能是展曲、扭曲、弯曲变形能的总和,分别用各自的弹性系数进行描述。弹性系数的大小与产生分子取向有序结构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有关。

图3-15 外加电场前后液晶的弹性力作用效果

图3-16 向列相液晶分子的三种取向变形及相应的弹性系数

不同液晶在外加电压后发生取向变化的时间不同,消除取向变化的时间也不同,这种与时间相关的特性就是液晶的黏滞性。液晶的黏滞性用于描述液晶力学中的流动性和转动性,反应的是液晶内部阻止流动的阻力。在液晶物质中,存在与发生变形的速率成比例的黏滞应力,相应的比例系数为黏滞系数,或黏度。

TFT-LCD中使用的向列相液晶的流体力学特征可以由三个滑动黏滞系数η1η2η3和两个旋转黏滞系数γ1γ2来描述。滑动黏滞系数用于描述液晶分子在指定方向被固定的状态下,并进运动(流动)的难易程度。旋转黏滞系数γ1提供了液晶分子旋转运动时的阻力,分子取向在外加电场后重新取向所需的响应时间与γ1d2d表示液晶盒厚)成正比。黏滞性与温度有关,低温时的黏滞性较大,室温状态下的旋转黏滞性大小为0.02~0.5Pa·s(大致上与轻机油相同),20℃的水的旋转黏滞性约为1.002 mPa·s。

3.4.2 液晶动态电容效应

外加电压后产生的力矩是促使液晶分子转动的原动力,阻止液晶分子转动的阻力来自液晶的弹性和黏度。力矩只有克服了弹性和黏度的约束后,才能转动液晶分子。由于液晶材料本身阻力的存在,外加电压后,液晶分子不会马上转动,而是有一小段时间的延迟,加上液晶分子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液晶分子转动过程中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导致液晶电容随之变化。根据电荷守恒原理,外加在液晶两端的电荷重新分配,使得保持在液晶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液晶动态电容效应。

虽然,外加电压和透光率存在逐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由于存在如图3-17所示的液晶动态电容效应,这种对应关系存在滞后现象。图3-17给出了某种液晶从外加电压0V、透光率为100%时,到外加电压为6V、透光率为0时所需要的时间。

图3-17 液晶动态电容效应

如图3-17所示,在(0V,100%)状态的液晶“平躺”着,相应的介电常数ε=2.9。根据电容公式C=ε0εS/d,因为考虑的是同一个液晶电容体,ε0S/d不变,设为常数k,单位为pF。这样,可以把(0V,100%)状态对应的液晶电容设为2.9k。开始用16ms的选址时间,把液晶电容逐渐充电到6V。在16ms内,受液晶的迟滞效应影响,液晶基本维持平躺状态,这时液晶电容上所储存的电荷量Q1=2.9k×6=17.4k(pC)。第一次充电完成后,液晶进入时间长达1/60s(一帧时间)的保持状态,液晶分子开始慢慢转动,相应的介电常数变大,液晶电容也变大。因为Q=CV,根据电荷守恒原理,电容增加后,两端的电压随着下降。这样,实际的液晶电压没有达到6V,一帧后液晶的相对透光率只达到70%左右。

假设第一帧结束后的液晶介电常数为εT1=5.8,继续用16ms对液晶电容充电至6V(实际的TFT-LCD像素要进行极性反转),液晶电容上所储存的电荷量Q2=5.8k×6=34.8k(pC)。在第二帧时间内,液晶电容继续增大,两端电压依次降低,最后液晶分子进入介电常数εT2=6.9的稳定状态。

继续用16ms对液晶电容充电至6V(实际的TFT-LCD像素要进行极性反转),液晶电容上所储存的电荷量Q3=6.9k×6=41.4k(pC)。在第三帧时间内,液晶分子基本转到了“站立”状态,相应的介电常数ε=7.3。虽然,这时候的液晶电压有所下降,但是液晶分子的“站立”状态决定了液晶的透光率基本达到了100%。图3-18给出了液晶透光率在三帧充电时间后实现0~100%转变的过程。

图3-18 液晶透光率在三帧充电时间后实现0~100%转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