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纸鸢寄情款款飞
【活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2+15分钟(2分钟预备时间)
【活动背景】
清明有放风筝的习俗。古人认为清明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潍县岁时记》把春天放风筝称为“放郁”,是图个“吉利”。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清明节这天有人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称之为“放晦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风筝上不再只写“晦气”了,风筝逐渐成为寄情寄语的美好载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班的学生大部分只知道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可以放假一天,却不知道清明节还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先祖的习俗,也是踏青郊游的时节,而在清明节放风筝还是一项有益健康、享受春天的活动,放风筝也成为寄情寄语的一种方式。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情景学习,我们知道古人认为清明节就是“放晦气”,而现在放风筝成了寄情寄语的一种方式。
能力目标:
2.尝试运用观看视频、探究、交流等方法,同学们可以领悟清明放风筝习俗的由来与含义。
情感价值目标:
3.通过在小风筝卡片上寄情寄语这一情感体验,同学们学会传递、表达自己的情感,继承和发扬清明节放风筝的传统文化。
【活动准备】
相关媒体视频资料、课件、教具等。
【活动过程】
一、纸鸢迷路,寻原因
1.师:看,谁来了?
播放音频《“小纸鸢”迷路》:大家好,我是一只迷路的小风筝,小主人的爷爷叫我“小纸鸢”,我与我的小主人失散了,大家能帮我找到回家的路吗?
2.师:纸鸢就是风筝的别称,古时候人们把风筝称为“纸鸢”。
板贴:纸鸢
3.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纸鸢吗?
生:愿意。
4.师:小纸鸢怎么会迷路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播放音频《“小纸鸢”求助》:今年的4月5日,小主人和他的爷爷把我带去公园放飞,我升上蓝天后,爷爷却拿出了剪刀把风筝线给剪断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呀?
设计意图:课堂的开始引入主人公“小纸鸢”,设疑激趣,设置情境——小纸鸢为什么会迷路?
二、纸鸢释怀,解心结
1.师:谁能帮小纸鸢解开这个心结?
生1:可能是小纸鸢变旧了,小主人的爷爷要给他再买一个新的,就剪断了。
生2:可能是小主人太贪玩了,爷爷不想让他继续玩了,就剪断了风筝线,不要小纸鸢了。
2.师:小纸鸢刚刚说的和主人失散是在几月几号呀?
生:今年的4月5日。
3.师:是呀,还记得这是什么日子呀?
生:清明节。
板贴:清明节
4.师:同学们知道吗?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有放风筝的习俗,来看一看吧。
板贴:放风筝
播放视频《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与含义》。
清明节放风筝的诗中就写到: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描写的就是放风筝的场景。刚才大家看到我在这个风筝上好像写了些什么,其实这也是古人的习惯。他们喜欢把疾病、灾祸写到这个风筝上,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飞。等风筝飞高的时候把它剪断,就代表把疾病和灾祸都带走了。那好吧,让我一起放飞风筝,期盼安康。

5.师:现在你们了解清明节放风筝这个习俗的由来与含义了吗?
生:疾病、灾祸,古人把它们称作晦气,风筝升上天后,有些人会把风筝线剪断,让风筝带着郁闷之气随风飘去,古人认为清明节放风筝就是“放晦气”。
板贴:放晦气
6.师:知道了清明放风筝这个习俗的由来,谁能来安慰安慰小纸鸢?
生:小纸鸢,你别难过了,其实是因为小主人的爷爷想要效仿古人“放晦气”,并不是小主人不要你了。
7.师:是呀,小纸鸢,你的心结解开了吗?
播放音频《解开心结,说明缘由》:我的心结解开了,谢谢你们!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古人那样做是因为古代的医疗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好运的心理。其实不用剪断风筝线,我们一样会在蓝天中款款高飞的!
8.师:是呀,我们能不能剪断风筝线让更多的小风筝们找不到家?
生:不能。
播放音频《纸鸢寄情》:听你们这么说,我可放心多啦!其实现在,清明节放风筝还成了寄情寄语的一种方式,寄托了人们思念、期盼、祝福等美好的情感。
9.师:小小的纸鸢寄托了深深的情!
板贴:寄情
10.师:现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意义不再是放晦气了,而是——寄情寄语。
板贴:寄情寄语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资料与多媒体视频资料,使学生知晓原来古人因为古代的医疗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因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好运的心理,故认为放风筝就是“放晦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清明节放风筝这一习俗的现实意义已经转变为人们借风筝为载体寄情寄语。
三、纸鸢寄情,款款飞
播放音频:小朋友们,想不想在小风筝上写一写小寄语?
生:想。
1.师:那我们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生1:我们可以写自己的梦想。
生2:我们可以写对朋友、同学和老师的祝福。
生3:我们可以写对已经转学的同学的思念。
2.师:那就动笔将你们的梦想、祝福、思念这些美好的情感,书写在你们桌上的小风筝卡片上吧!
播放音频背景音乐《杜鹃圆舞曲》。
3.师:谁愿意上来和我们分享寄语,放飞小风筝?
生1:我想对已经转学的李若萌说,我们都非常想念你,希望你在新的学校里能继续加油努力,认识很多新的朋友!
生2:我想对我的爷爷奶奶说,希望你们都能长命百岁!
生3:我想对未来的自己说,我现在会加油努力学习的,希望20年后的你是一个棒棒的人!
4.师:刚刚老师也写了一个小寄语,是对我们班的小朋友们的祝福——愿你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坚韧地飞吧,不要为风雨所折服;诚挚地飞吧,不要为香甜的蜜汁所陶醉。希望你们如同这些小纸鸢,款款高飞,飞向美好的未来!
板贴:款款飞
播放音频:大家一起放飞希望、放飞风筝吧!
5.师:现在就请你们一组组上台来放飞你们手中的小风筝!
设计意图:通过让全体同学上台来放飞手中的风筝卡片,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放飞风筝,放飞希望,拥抱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
【板贴设计】

【点评】
情境设置串联全课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贺老师这堂主题教育课,切入点小而新,开始便设置一个吸引学生的情境——请大家帮助迷路的“小纸鸢”找回主人,由此引出清明节放风筝这一习俗的由来。贺老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情境设置具有连贯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1.创设悬念情境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贺老师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并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小纸鸢”的口述,了解到了4月5日那天爷爷拿出剪刀将风筝线剪断,使其迷路,学生们纷纷猜测小主人爷爷剪断风筝线的原因:有的学生猜测可能是“小纸鸢”变旧了,小主人的爷爷要给他再买一个新的;有的学生猜测可能是小主人太贪玩了,爷爷不想让他继续玩了,不要小纸鸢了。悬念迭起,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2.创设信息情境
贺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信息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小纸鸢”迷路的日期——4月5日,即清明节这一线索,学生很快便推测出爷爷此举是和清明节的习俗有关。学生了解到,因为医疗水平低下,古人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因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好运的心理,故认为放飞风筝就是“放晦气”,爷爷是希望“小纸鸢”能带着“郁闷之气”远飞,故出现了爷爷将放得高高的风筝线剪断的举动。
3.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源泉,故必须将教学从抽象、枯燥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使之贴近生活。
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变化,现代人放风筝的理念已从古时的放晦气、放郁闷中转化过来了。人们借用风筝这一载体,在上面写上希望和祝福、寄情寄语,伴随着音乐将风筝放入高空,以表示天、地、人三合一的愿望。贺老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知道了清明节放风筝新旧习俗的由来及意义,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放风筝这一习俗的现实意义——人们借风筝为载体寄情寄语,贺老师让学生动笔在风筝卡片上写寄语,并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上台放飞风筝、放飞希望。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教研员 姚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