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篇分析学的研究
学界对语篇内多种体裁、语体和风格的语言手段交叉使用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也延伸至关于语言研究的问题上,他认为对话性是语言的真正生命所在。与结构主义研究视角不同,巴赫金强调语言的使用依赖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因此语言研究应放在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
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
不同的使用领域对应不同的言语体裁,各种言语体裁依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巴赫金以学术文章为例,提出此类文章经常会引用他人话语,即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论述,或反驳,或证实,他们彼此之间也形成对话关系。一个语篇内部充斥着来自其他语篇的或他人的话语,在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语篇。
巴赫金十分关注语言使用中的多体混杂和多语混杂现象,并且对多种体裁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适应性也有所认识,他指出,一些较为复杂的体裁如长篇小说、戏剧、各种科学著述和大型政论体裁在自身的建构过程中会将简单体裁如日常对话、书信等吸收进来,而被吸收进来的这些体裁会根据被进入体裁的情景需要加以改变,同时被进入体裁也会得到改造和更新。
巴赫金认为杂语现象是小说的本质特征,“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多语体、杂语类和多声部的现象。研究者在其中经常遇到几种性质不同的修辞统一体,后者有时分属于不同的语言层次,各自服从不同的修辞规律”。民族共同语分化为各种社会方言、职业行话、各种文体、各种团体和集团语言等等,这种内部分化为杂语现象提供了物质前提。
一部长篇小说常包含以下一些语言类型:
(1)作者直接的文学叙述(包括所有各种各样的类别)。
(2)对各种日常口语叙述的模拟(故事体)。
(3)对各种半规范(笔语)性日常叙述(书信、日记等)的模拟。
(4)各种规范的但非艺术性的作者话语(道德的和哲理的话语、科学论述、演讲申说、民俗描写、简要通知等等)。
(5)主人公带有修辞个性的话语。
这些性质迥异的话语根据最终的修辞目的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更高形式上的统一体,在不同的风格基础之上形成一个整体风格。小说就是通过这样的社会杂语现象来展开对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描绘。
以英国作家菲尔丁、斯摩莱特、斯特恩、狄更斯、萨克雷和德国作家吉佩利、让·保罗为代表的幽默小说是使用杂语形式创作小说的经典代表。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标准语一切层次一切形式的百科全书”。作品中充满了议会雄辩、法庭演说、法庭记录、新闻采访等不同体裁、不同职业、不同流派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语言形式。小说中的杂语同时为两个说话人服务,同时表现两种不同的意向,这两个声音彼此形成呼应式的对话关系。
“梅尼普体”也具有话语类型的多样性,它广泛采用各种插入体裁,包括故事、书信、演说、口语交谈,各种体裁相互融合是这类语篇构成的前提。同一语篇内性质不同体裁的相互组合和竞争,将各种矛盾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异体语言”。
总的来看,语体互文性在语篇分析里的研究是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的:
一、语篇互为话语性的定义、用名和分类
热奈特在论及体裁区分时谈到,各种体裁并非孤立和彼此割裂,在创作具体作品时,不同体裁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混合体裁”。正是不同体裁的组合导致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几乎没有一部完整的作品可以这样做,更不必侈论一种体裁了:人们很难举出一篇没有对话的短篇小说,而没有对话的史诗或长篇小说,简直不可思议。
费尔克拉夫把语篇中各种话语类型和语言风格混合使用的现象命名为“互为话语性”(也称为“建构的互文性”)以区别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明确吸收而形成的“明确的互文性”。他进而指出一个语篇需要通过不同话语类型的组合而建构,并将“互为话语性”分为如下几类。
“序列的”互文性:不同的文本或话语类型轮番出现在一个文本之中。
“嵌入式”互文性:一个文本或话语类型被明确地包含于另一个文本或话语类型的母体之中。
“混合的”互文性:文本或话语类型以一种更加复杂的、不那么容易分开的方式融合起来。
辛斌用“体裁互文性”这一术语指称“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他同时指出,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的几乎任何语篇都具有这种体裁互文性。人类的每一个活动领域都拥有对应的体裁和风格,但社会中的各种体裁往往会相互影响而发生变化。韩金龙在对广告语篇的互文形式进行研究时也提出“体裁互文性”这一概念,指一个语篇借用多种体裁的结构特征来构建的现象。武建国将“特定语篇中与一定机构和社会意义相关联的不同体裁、话语和风格的混合交融”现象定名为“篇际互文性”,并将此概念与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对话性和话语秩序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别。随后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角度入手,把“篇际互文性”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链接型篇际互文性等几种类型。
上述学者的研究尽管用语不同,但不论是“混合体裁”“体裁互文性”还是“篇际互文性”,指的都是语篇中不同体裁、语体、话语类型和语言风格的混合使用,“语体互文性”现象的研究往往包含其中。
二、不同类型语篇互为话语性的形式和结构特征的研究
在对语篇中不同体裁、语体、话语类型和语言风格的混合使用进行明确界定之后,很多学者对这一现象在具体语篇中的使用进行了研究。
Leithch和Roper对电视上的广告谈论节目和电台的谈话节目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广告谈论节目虽然采用了谈话的语篇组成形式,但其交际目的却是推销商品,因此融合了谈话语体和广告语体的特点。费尔克拉夫以电视谈话节目为例,认为这类语篇就是聊天、娱乐和表演综合起来的一种“混合文类”,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在语篇中辨认出不同话语类型的要素以及各种类型结合的程度。
在国内,辛斌对新闻语篇、医疗语篇和裁决书语篇的研究,武建国、秦秀白对科普类和广告类语篇的研究,韩金龙对广告语篇的研究,黄小平对报纸新闻语篇文性的研究,储丹丹对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研究,谭叶对传媒话语互文性的研究,孙桂英对新闻语篇互文性的研究,都是以特定语篇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互为话语性的形式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的。
三、语篇互为话语性的多理论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语篇互为话语性的研究已从单一的描述阶段过渡到解释阶段,不再局限于该现象的平面描述,而是采用多种理论框架对语篇互为话语性的社会交际目的和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这一语篇现象形成的理据,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因素。
米歇尔·福柯认为语篇中的变化和社会变化过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建构社会变化。福柯关于语篇有三个主要观点:第一,建构的话语观。语言是用来建构知识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的方式。话语从知识主体、社会客体与关系等几方面来积极构建社会,对语言交际中的社会身份也进行建构。第二,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表达中的社会意义。第三,言语行为相互依赖,在一个语篇中各种话语行为相互结合并互相制约,不以某种方式对其他话语类型进行联系的语言使用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和互为话语性密切相关。谈到话语类型的互文性关系时,福柯认为话语不仅反映了还建构了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不同的话语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相互结合,用以建造一个新的、复杂的话语。在这里,福柯给予了互为话语性重要的地位:任何特定的话语实践类型都要和其他话语类型结合并受其制约,任何话语实践都是由它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的,并以复杂的方式利用其他话语,福柯对互为话语性的关注凝结着对社会和政治情境的深切关注。
费尔克拉夫将福柯的话语观和巴赫金关于“互文性”的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话语分析方法。在其话语分析的架构中,“互文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费尔克拉夫首先认为语言和社会文化存在共变关系,语言研究可以作为探知社会变化的有效工具,因此他注重研究语言变化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其次,费尔克拉夫持一种动态的话语观,他关注语篇的生成过程和解释过程,注重话语和社会关系、社会身份的相互影响;最后,费尔克拉夫还坚持批判的话语观,力图将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意识形态理论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法国以往的语篇分析方法过于强调语篇对现存权力关系的建构作用,对语篇的生成和解释过程关注不足,而“批判”的视角可以揭示话语对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作用。他试图将语言分析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来讨论语言文本的意识形态对现存的权利关系的再造以及语言在权利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费尔克拉夫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话语分析,使其变得更加具体,而且系统阐述了这一概念对于话语分析的重大意义,并将其作为话语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来说,互为话语性的价值已经超出了语篇分析的框架,可以成为分析社会变化的视点。不同的话语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互为话语性就是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将现有的话语类型重新组合构建成一个新的话语类型。这种互文性体现了各种习俗(文类、话语风格、行为种类)潜在的复杂关系,它们被统一构建,形成一个话语秩序。语篇中不断变换的互文性关系对于社会集体和共同体的身份建构至关重要。此外,费尔克拉夫关于“互为话语性”的研究是在批判视角下进行的,他认为,单纯从文本入手不能有效阐释互为话语性的生成过程,主张把互为话语性和霸权理论结合,这样可以有效阐释互文性的可能性和限制条件。各种互文性的资源如何被利用取决于言语交际和霸权的关系,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话语发展的三大趋势:民主化、技术化和商业化。
福柯和费尔克拉夫从批判视角对互文性进行的研究为互文性理论从文学批评到语言学研究的跨越提供了理论支持。
语类侵殖理论也注意到了语篇内这种多体混杂的状态。Beebee认为每个语篇都会涉及一个以上的语类,这一现象体现了语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辛斌认为语篇中多种体裁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掌握着不同的体裁,每种体裁有自己的意义潜势,即有各自的语义范畴、修辞方式、使用规则和范例,适合于表达不同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体裁有自己的主体位置和阅读位置。通过体裁在语篇中的使用帮助发话人建立和强化主体位置,规定其言语交际方式,根据某种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的需要从意义潜势中进行选择。通过体裁也可建立阅读位置,为读者设定解读语篇的角度,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立场。体裁互文性意味着发话人在语篇中变动自己的主体位置和建构不同的阅读位置,通过对体裁互文性的分析可以了解各种体裁在特定历史阶段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变化之间的联系。
武建国、秦秀白,武建国、刘蓉认为篇际互文性是语篇互文的一个特例。这一现象在文学和非文学领域都受到关注,分别体现为文体学和批判性话语分析两种研究路径,以上两种路径都对这一现象作了有益的研究,但未能对篇际互文性的运作机制和功能作出全面解释。文体学的研究路径缺乏具体的分析模式,没有注意交际的动态性以及篇际互文性使用中的认知和心理因素。批评性话语分析考虑到了交际的动态性,成功地把语言研究和社会分析结合了起来,但仍然没有考虑认知因素的分析,据此提出运用维索尔伦的语用综合论观点从语言的变异性、顺应性和协商性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从变异性的角度来讲,篇际互文性的使用从语篇生成和解读两个方面都体现为各种互文成分和话语成分的选择,如体裁、风格、语言结构和策略。从协商性的角度来讲,篇际互文性的使用是在高度灵活的策略指导下进行的,是一个动态的协商过程。从顺应性的角度看,篇际互文性的使用顺应了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的各种变量,之后以各种方式实现其社交功能,体现为交际目的的顺应。
向琼认为新媒体小说语篇具有显著的体裁互文性,存在普遍的风格、体裁的混用。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渗透式、移植式和融合式。文章认为不同的体裁虽然对应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行业领域,但绝不是稳定封闭和静止不变的,在语篇中经常会出现交叉、渗透等现象。小说人物语言的多声部、社会意识形态的多维度、社会领域的相关性和交际目的的多元化是其深层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