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教程(慕课版 双色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国国防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是生存与安全问题,二是发展与富强问题。只要国家存在,就必须建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强大国防。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防概述

国防,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防务。它是人类社会安全与发展需要的产物,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的兴衰荣辱。

概念窗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一)国防与国家

国防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与国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国防伴随国家产生而出现。国防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肩负着三个基本职能而存在:一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二是从宏观上保障发展本国经济,以求得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三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有国无防就不能立国,国防虚弱就无力抵御外来侵略。古往今来,任何国家都需要建立巩固的国防。

国防为国家利益服务。国防通过为国家和民族提供安全保障,达到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的目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国家安全和稳定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国家将陷入战争与动乱之中,经济建设无法正常进行,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国家的核心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国防受国家性质、制度和政策的制约。国防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从、服务于国家利益。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利益需求又是由国家的性质、社会制度和政策决定的。因此,国防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策,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决定国防的性质和利益需求。例如,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追求全球利益,其国防政策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因而,我国的国防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指导下,以反侵略和维护和平为目的。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不同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策的国家,有着不同目标和不同特征的国防。目前,世界上的国防类型主要有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四大类。

扩张型。扩张型国防是以国家安全和防务需要为幌子,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其进行侵略、颠覆或渗透。

自卫型。自卫型国防是以防止外敌入侵为主要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维护本国安全,促进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联盟型。联盟型国防是通过结盟的形式,弥补自身防卫力量的不足,实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根据联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联盟型国防又可分为一元体和多元体联盟。一元体联盟,是以某一大国为主,其余国家处于从属地位;多元体联盟,各联盟国之间是伙伴关系,通过共同协商确定防卫政策。

中立型。中立型国防是在国际冲突或战争面前,严守和平中立的政策。奉行中立型国防政策的国家,有的采取全民防卫式的武装中立,有的则完全不设防。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致力于与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决定了我国国防是自卫型国防,与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家的国防有本质的区别。

(三)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在国家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其强弱与国家安危、荣辱和兴衰息息相关。

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从本国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为国家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巩固的国防不仅是在异常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国防是国家独立的基本前提。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的重要标志,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国防的重要职能。有国无防,或国防不强,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民族复兴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独立必然受到挑战。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确保国家安全、独立自主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

国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只有有了巩固的国防,国家的其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巩固的国防,国家政权就无法稳定,经济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国家的生存、政权的稳固和核心利益的维护,以及国际地位的巩固、形象的保持,都必须有一个巩固且有效的国防。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四)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现代国防是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理念和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安全防务的整体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国家安全利益不断扩展,国家发展利益不断延伸。现代国防的职能正在由维护地缘明确的“硬疆界”,扩展到争取有利于己的“软环境”;由保卫本土不受侵犯,扩展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争取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的影响力与主导权;由打赢战争扩展到在战争和非战争状态下都能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一个国家只有经济不断强大、科技不断发展、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防安全意识不断巩固以及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 国防力量的综合性

现代国防力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综合国防力。有了雄厚的综合国力才有可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同样,强大的国防实力,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力量的综合。尽管军事力量依然是国防力量的主体,但现代国防力量的构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军事力量,而是更加突出复合力量建设。

3. 国防手段的多元性

国家利益的威胁来自诸多方面,除了兵戎相见的“硬对抗”外,还有各种“软伤害”的威胁。现代国防斗争,不仅可以使用军事手段在战场上进行武力对抗,而且也需要通过政治对话、外交谈判、经济封锁、心理施压、军备控制等非战争手段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激烈的较量。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需要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使用某一种手段,并与其他手段相配合,不能固守一种方式。

4. 国防建设的系统性

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以科技为龙头,以经济为骨干,通过总体性的战略运筹,谋求综合国防效益的有机系统。现代国防斗争不仅重视数量优势,更重视质量优势,特别重视发挥整个系统的威力。因此,世界各国普遍着眼于从宏观规划上合理调整军队、准军事组织和后备役部队的比重,军队内部各军种、兵种的比例以及如何在发展武器装备、改进编制体制、强化军事训练、完善战场建设等方面相互协调行动,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

5. 国防事业的社会性

国防不只是“军防”,而是关系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每个公民的共同事业,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随着国防内涵的扩展,依靠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力量来建设国防,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中国有句古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代尚有布衣曹刿论战大败齐师,商人弦高假命退秦师,今天更应牢记:“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二、中国国防历史

中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防也经历了屈辱与荣耀、衰败与昌盛的历史。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悲壮的过去,有着沉痛的教训;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充满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

(一)中国古代国防

中国古代国防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历经约4000年、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呈现出兴衰交替和曲折发展的历程。

从我国整个历史来看,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和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直至鼎盛。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防的产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防才真正担负起巩固政权和抗击外敌入侵的双重任务。为巩固国防,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设郡而治,筑路通邮,实施军屯等。盛唐时期,非常重视国防建设,注重讲武,苦练精兵,改良兵器,执行“怀柔四方、华夷一体”的防务政策,使唐朝北部边疆出现了数十年无兵灾战祸的太平盛世。古代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晚清,国防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具体到各个朝代,国防也大都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和规律是没有改变的。

中国古代国防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一是建立了不同的军制。军制就是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度等。在武装力量体制上,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中央军通常由御林军和其他较为精锐的部队组成,担任警卫京师和宫廷的任务;地方军担负该地区的卫戍任务,由地方军政长官统率;边防军是戍守边疆,并兼有屯田任务的军队。秦统一全国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最高军事长官是太尉。隋朝专门设立了主管军事的部门——兵部。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尽一致,但皇权至上,军队的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各个朝代的兵役制度,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曾经实行过民军制、征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各种兵役制度。二是进行了以传统防御工程体系为标志的边海防建设。城池是中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和数量最多的工程。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的万里长城。古代海防建设始于明朝,主要是防御倭寇的入侵。三是发展了军事技术。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对世界军事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公元8世纪,唐朝发明了火药并用于军事,引起了军事上划时代的变革。四是加强了军事理论研究,并产生了许多不朽的军事著作,如《孙子兵法》和其他军事理论著作,对于指导战争和加强国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窗

近代中国被侵占了多少土地?

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协定,其中在1842—1911年间列强逼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上百个,以下是比较重要的条约。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58年5月中俄《瑗珲条约》。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1864年10月据中俄《北京条约》条款签《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2月中俄《伊犁条约》。沙俄通过此约及1882—1884年的5个勘界议定书侵占伊犁西面霍尔果斯河以西和北疆斋桑湖以东地区中国领土7万多平方千米。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据粗略统计,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70多年间,列强通过各种手段侵占中国领土约160万平方千米。

(二)中国近代国防

中国近代国防是一部充满着孱弱、衰败和屈辱的历史。1840年,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打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奉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居安思奢,卖国求荣,结果是有国无防,大片国土被侵占,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 清朝后期的国防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有国无防,内乱外患交织,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后期的军制。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实施“洋务新政”,成立了总理衙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深感军备落后,企图通过改革军制以加强军事,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撤兵部,成立陆军部。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入关前,军队是八旗兵;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汉人编组成立了绿营。1851年以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号召各地乡绅编练乡勇,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甲午战争中,湘军和淮军大部溃散,清朝开始“仿用西法,编练新军”。新军采用招募的形式,在入伍的年龄、体格及文化程度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要求。

清朝后期的边海防建设。鸦片战争后,清廷朝政日益腐败,防务日渐废弛。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甚小且不能及远。西方列强乘虚而入,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清政府先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上百个不平等条约,被侵占领土近160万平方千米。当时中国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上,竟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中国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西方列强撕扯得支离破碎。

2. 民国时期的国防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西方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各派军阀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各派军阀为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先是袁世凯称帝,后有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西方列强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据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进一步瓜分的命运,从而激发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新阶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耳为之一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味妥协退让,出卖民族利益,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与国民党再度实行合作,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作战、敌后游击战场作战和全民抗日作战行动得以有力结合,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彻底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建设环境,但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经过3年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建了新中国,从此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开始了中国国防的新篇章。

(三)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近百年中,“仓促应战—一败涂地—屈辱求和—割地赔款”,成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四部曲。堂堂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何以沦为如此地步?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

发展经济是富国强军的基础。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他认为“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也都注意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从而奠定了国防强大的基础,造就了国防史上的伟业。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毫无例外地是由于经济的破产,动摇了国家的基础。

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我国古代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秦原为西部小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国力日渐强大,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与此相反,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都是政治腐败、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以至晚清都是如此。

科技进步是国防发展的动力。近代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科技水平落后,武器装备与世界列强相比出现了代差。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以“四大发明”令世人瞩目,但是到了16世纪,近代世界兴起新的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把中国远远抛在了后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进步,也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

知识窗

日本夺走我国多少财产?

近代中国蒙受了许多屈辱,仅向帝国主义国家支付的战争赔款就达16亿多两白银,其中日本攫取的最多。1874年发生琉球事件,中国向日本支付了折合银元65万元的赔款。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向日本支付了更多的赔款,仅军费一项就有2亿两白银,另外威海驻军费150万两白银。同时,中国为支付对日赔款借了三笔外债,其利息就达2.3222亿两,还有赎辽费3000万两,四项合计4.6372亿两白银。根据《辛丑条约》,日本从中国的赔款中得到的赔款及利息折合银元1.1831亿元,中国实际支付9154万元。综合以上几项,近代日本通过战争从中国攫取的战争赔款折合银元达7.0259亿元。日本利用这些赔款发展经济、加强战争机器,而带给中国的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灾难。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清王朝晚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进行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镇压的方针,最终造成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抚今追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永远都要汲取。要牢记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成败的历史,特别是要牢记近百年国耻凝聚成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发愤图强,巩固我们的国防,建设我们的国家,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三、新中国国防建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防。60多年来,中国国防与时代偕行、与祖国共进。今天,国家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发展也同样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卓有成效,我军已从一支陆战型半机械化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机械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中国式”的影响。回首走过的足迹、创造的辉煌,新中国国防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3年。国家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防建设主要完成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解放了全国大陆和除台、澎、金、马之外的全部沿海岛屿,肃清了大陆上国民党的残余武装,平息了匪患,建立了边防和守备部队,加强了海边防的守卫。二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经过两年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三是建立、健全了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和军事制度。建立了全军的领导机关和各级军事领导机构,加强对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海军、空军和各兵种部队,逐步开始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建设过渡;建立了100余所军事院校,为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军事人才;统一了部队编制体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阶段是1953—196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195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中包括精简军队、压缩国防开支、加速发展工业,为实现国防现代化打基础;加强国防工程建设,在沿海、边防和纵深要地建设防御工程体系;实行义务兵、军官薪金、军衔三大制度;大办军事院校,重新划分战区,完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加强动员准备,建立各级动员机构和动员制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体系。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国防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某些领域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并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第三阶段是1965—1976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十分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排除各种干扰,保持了军队的稳定,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同时,对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始终没有放松,我国成功进行了氢弹试验,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国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四阶段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改革开放在给13亿人口的中国带来历史巨变的同时,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下,同样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人民解放军走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即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建设。确立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军队进行重大调整改革,裁减员额100万,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20世纪90年代,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确立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的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制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军队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加强军兵种和快速机动作战部队建设,优化体制编制,裁减员额70万,防卫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进入21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战略思想,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军队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和军事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和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由大向强,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海外利益分布也越来越广。中国国防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影响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当今的中国国防,已不仅仅是那条长长的边界线,中国国防的范围已经跳出有形的实体边疆,向无形的利益边疆扩展。近几年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高利益,瞄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防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后,我国国防将继续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强化练兵备战,坚决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强化海空边防管控,周密组织反恐维稳、国际维和、远海护航等重要行动;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后勤建设和装备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思考题

1. 国防的含义是什么?

2. 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如何理解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4. 中国国防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