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法则(《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第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FROM THE EDITOR


商业模式
新结构



去40年里,上市公司模式是否合适一直处于争议中。这种可以有效地让私人投资者手中的资本流动到企业,从而创造价值的模式是近一百年来主要的商业结构。批评者们认为,如今资本市场的交易比以往更频繁,这种模式会鼓励高管日益关注短期利益,目光变得狭隘,一心惦记自己的股票薪酬,对激进型对冲基金感到恐惧。这种模式的确有问题:从1997年到2015年,美国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了一半,而标普1500公司里受控公司(即有一个主要股东或主要股东集团的公司)的数量在2002年至2012年间增加了31%。上市公司减少趋势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模式无法再满足其重要利益相关者基本需求的原因。那么可以取代上市公司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的新结构又是什么呢?

在本期聚光灯文章《是时候取代上市公司了》中,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前院长罗杰·马丁(Roger L. Martin)考察上市公司的衰退,指出专业管理者是不完全代理人,假如任其自行发展,他们就会倾向于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从而难以满足关键利益相关者,即退休投资者与知识型员工的基本需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真正关注长期发展的模式。作者在文章中建议,可采用转为员工持股计划加上一个或多个养老基金的所有权模式,将公司治理重点放在保证长期利益上,不要太关注短期的股价波动。这种模式可以满足退休投资者和知识型员工这两个群体的主要需求,同时保留上市公司结构的益处。长期企业既可以引导退休金流向投资,在20年至30年后产生高额回报,又可以鼓励身在富有活力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员工积极创造产生回报所必需的价值。

但在《别被妖魔化的短期主义吓到》一文中,哈佛法律教授卢西恩·别布丘克(Lucian Bebchuk)给出了对立观点。他认为,对于高管一味关注短期财务结果的担忧太夸张了,而且一般没有数据支持。文章中,别布丘克批评了希望保护高管免受维权投资者影响的“企业隔离”,表示我们不应该被妖魔化的短期主义吓到,去支持让管理者远离外部压力的主张。接受和维护这种观点,会危害美国投资者乃至整体经济。

公司上市演说和资本市场不会灭绝。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着眼长远,而且很多行业也许不可能实现新模式。但对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不应懈怠。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hb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