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乏力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扣除税收改革、巨额交易和不稳定的资金流动等一次性因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而2000—2007年为8%,2000年以前则超过20%。原因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形式日益转向轻资产型,以及不太有利的投资政策环境。
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继续下滑,减少了13%,降至1.3万亿美元。这是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降至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减少了27%;流入欧洲的投资减少了一半,不到2000亿美元;流入美国的投资量也减少了9%,为252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了2%。由于这种增幅以及对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异常下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中所占份额上升至54%,创下历史新高。同年,流入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呈下降趋势,减少了28%,为340亿美元。
(二)经济特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在147个经济体中共有近5400个经济特区,较5年前的4000个经济特区有所增长,还有500多个新经济特区正在筹建中。在这些限定的地理区域内,政府通过实施财政和监管激励措施以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工业活动。经济特区的繁荣标志着新一轮产业政策的施行,也是对国际流动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回应。大多数经济特区提供财政激励、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权、许可证和执照或就业规则等方面施行有利于工商业的条例,以及进行行政精简。
(三)新兴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麦肯锡(2018)的报告显示,新兴市场在过去半个世纪成为强有力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其GDP的增长占全球GDP增长的2/3,中国成为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成功典范,在1995—2016年创造了44%的新兴市场消费增长。同时,新兴市场的顶尖企业也更关注创新,它们有56%的营业收入来自新产品和新服务,比发达市场的同类企业高出8个百分点。
二、理论背景
(一)经济地理理论与国际商务理论不断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理区位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随着新兴市场的兴起,在全球经济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区位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在研究地理区位作用的议题中,经济地理理论与国际商务理论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其共同的观点是:一方面,跨国经济活动使知识在地理上分散;另一方面,不同的地理区域又通过全球连通性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以促进资源和知识的跨境流动。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第一,地理区位与跨国企业的共同演化。主要讨论了隐性知识的跨国转移以及使用,跨国企业地理活动的分解,以及跨越地理、组织和技术空间的连接的本质。第二,全球知识连接战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全球知识连接战略,战略管理学者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生成知识和外部知识连接的关系,以及多位点公司在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对知识连接战略异质性的影响;国际商务学者则主要关注国际知识连接战略;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则集中于本地知识连接的过程,以及国际知识连接与本地知识连接的差异性与交互作用。第三,分析地理区位作用的空间尺度变化。学者们认识到了以往的研究以国界作为地理区位空间尺度的不足,提出除了国家层面的空间尺度之外,其他空间尺度的变化对地理区域作用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
(二)地理空间的变化为对外开放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在传统的分析中,国界是对外开放研究的主要地理分析单位,关注的重点是企业如何将源自国家层面的制度、资源与市场特征内部化为国家专有优势(country-specific advantages),并与相应的公司专有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相匹配,以最大化其竞争优势。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学者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将国界作为地理分析单元的弱点,单一的国界已经不足以捕捉国际生产、贸易,尤其是创新的复杂性,从而开始关注国家内部地理区域的作用,这一转变促使研究者们将其他地理环境的空间变异对国际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性提上了理论议程。
研究者们在不同层次的地理空间尺度上总结出来两类文献。第一类文献基于地理空间放大的视角,运用城市或省域的集群等更为精细的地理空间尺度来审查区位优势;第二类文献基于地理空间缩小的视角,使用超越国家界限的分析单位,例如像欧盟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区域或全球集群网络来定义国际经济活动的地理范围。这些文献共同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即简单的母国—东道国的二分法已经不足以捕捉国际生产、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创新的复杂性。因此,将地理空间放大与缩小的视角结合起来,有利于捕捉全球经济结构现实,使人们能够将国际经济活动在全球地理分散网络的总体协调看作是将国家内部区域、国家和超国家空间尺度相结合的战略的产物,这可以补充传统研究中以国家为地理分析单位的不足,从而为地理区位作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书的写作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乏力是中国提出建设自贸区的重要外部环境,是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同时,经济特区在全球经济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建设自贸区的重要现实背景,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在中国经济现实中的体现。此外,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其对外开放的质量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理论上,本书遵循区域经济和经济地理理论与国际商务理论融合的理论发展趋势,讨论了中国自贸区的建设与区域对外开放问题。在国家内部地理区域的空间尺度上分析自贸区建设问题,在跨越国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分析区域对外开放问题,从而在多维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进行自贸区建设与区域对外开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