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动力机制
已有文献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学术界倾向于强调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对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刘易斯早在1966年就指出,“在传统部门,收入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可能因飞地的发展而降低,这有以下几个原因:开发飞地可能会掠夺传统部门;飞地产品与传统行业竞争并使后者失败;飞地工资水平过高;飞地发展刺激了乡村人口的过度迁移,等等”(3)。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既要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又要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质量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防止农业出现衰退。非农产业和城市化发展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拉力。就劳动力迁移而言,农业是其迁出部门,非农产业和城市是其迁入部门和迁入地,任何一方发展落后或停滞,都会恶化另一方发展的条件。因此,二元经济结构的顺利转换,不仅需要劳动力迁入地和迁入部门的拉动作用,还需要迁出部门维持自身的发展以形成持续的驱动作用。根据迁入部门和迁出部门在结构转换中的不同作用,可将其分为拉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2.2.1 拉力机制
工业化、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拉力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有所差异。
2.2.1.1 工业化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是最主要的拉动力量。
在传统农业社会,经济欠发达,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工业化初期,由于资本缺乏,技术水平较低,首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轻工业首先发展起来。当轻工业逐步发展起来时,由于工业投资的回报率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生产要素会流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随着工业的扩张,工业对生产要素的累积效应会进一步加快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加速。工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期阶段社会的过渡。在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的拉动下,工业增长对劳动力形成更多的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进而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从整个工业化过程来看,工业的扩张将从多个渠道影响传统农业部门的发展:
1. 工业化为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的发展会对农产品形成大量需求,如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产品作为原材料,有利于拉动农业产出的增长。
2. 工业化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渠道
轻工业的发展将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致工业生产资料部门和农业生产资料部门不断扩张,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也会随之出现和兴起,工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工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加速转移,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提高。
3. 工业化为农村家庭的资金积累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资金来源
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非农化,使得农村家庭的收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因农业生产波动造成的农村家庭收入增长停滞问题的出现,也有利于为农业生产积累一定的资本,使农户购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和采用更高技术含量的投入品成为可能,对破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金融资本市场发育落后对农业生产投资形成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了资金支持。
工业的发展增加了税收来源,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能力。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农业增长很难满足这些资金需求。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更有能力投资农村的教育、卫生、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4. 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农业机械、灌溉设备、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5. 工业的新制度和新组织方式为农业提供了示范作用
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对农业生产专业化具有示范作用。工业生产效率高于农业生产的原因之一在于工业生产基于价值链进行分工与合作,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为了追求这种分工效率,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实施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分工,为了追求农业生产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一些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的分工水平得到提高,主要表现为基于价值链的分工发展,包括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及销售等服务环节的专业化。
工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创新具有示范效应。例如,“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举措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尽管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存在不足,但在改善经营规模和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工业产业集群化也对农业产业集群化起到了示范作用。如加州的葡萄产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等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2.2.1.2 服务业发展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主要通过聚集效应带动城市化发展;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增强,并逐渐超过工业聚集效应的影响;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由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速度快于产值比重的上升速度,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由工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在这一阶段,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发展对非农产业就业的影响更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成为拉动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力量。(4)
从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工业扩张的过程,也是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过程,收入的增长引致居民对生活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带动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工业分工的深化将引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工业生产“服务专业化和外移”(江小涓,2011)。“这类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制造体系中内含服务的‘切割’和外移,服务从企业的内部环节转变为外部的市场关系,从内部分工转变为社会分工。此时的服务业增长并没有为国民产出提供一个增量,而只是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5)相应的,这部分中间服务的专业化及产值的增加对就业的总需求拉动作用有限,其本质是把原本属于工业的就业创造效应转为生产服务业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因此,当接近或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就业比重快速提升并成为拉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2.2.1.3 城市化
城市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拉动作用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较弱,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市化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作用才逐步凸显。这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需要依托非农产业的发展来实现。根据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的空间布局经历“分散—聚集—分散”的过程。微观经济主体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倾向于在空间地理上集中,这种空间聚集具有“马太效应”,能带动更多的资源向城市聚集,进而带动当地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拉动作用是基于城市功能的发挥及其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率来实现的。
1. 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在二元经济中,传统农业因其具有分散性和粗放式生产的特征,导致全行业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成本低效益。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具有较强迁移能力的农村家庭受城市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吸引,逐渐向中心城镇聚集或向城市迁移,为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2. 城市功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支持
首先,城市服务功能为工业化向纵深发展提供辅助性的支持。现代工业发展不仅需要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其他服务型企业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物流、金融、法律、咨询、培训等中介服务。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形成各类专业化市场,如劳动力市场、商品批发市场、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等,城市的服务功能日益多样化,为工业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工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其次,城市经济活动的聚集和交易活动的频率不断提高,有利于信息的流通,技术扩散效应的增强,为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机会。
最后,城市化过程是城市现代文明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城市对高质量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也将得到增强,工业的发展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
2.2.2 推力机制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理论与经验表明,二元经济问题是由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滞后性引起的。传统农业主要是依赖要素投入增加来实现产出的增长,而现代农业则更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式增长。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缩小农业与工业部门生产率差距的重要途径。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劳动力过剩、人多地少、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来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根据增长来源的不同,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要素投入驱动型和生产效率驱动型。前者主要依靠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实现农业产出的增长;后者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产出的增长。相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生产率等单要素生产率而言,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生产效率的改进状况。也就是说,生产效率的改进,不一定来自某种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可能来自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化或者规模经济。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水平,改善生产组织方式等举措来改良农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