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建产业供给侧改革现状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福建全面落实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和东部地区位次有所靠前,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第10位。201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19.15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64.14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912.73亿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242.28亿元,同比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2∶50.3∶41.5调整为8.3∶48.8∶42.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表1.1 2016年福建各地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一、农业供给稳定增长
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55.68亿元,同比增长3.7%,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增加值结构为47.4∶8.6∶15∶29,与2015年相比,牧业、渔业占比分别提高1.0和0.6个百分点,农业、林业占比分别下降0.7和0.9个百分点。特色农业较快增长。2016年全省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784.5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5年的49.3%提高到50.3%,如食用菌产量118.19万吨,同比增长13.4%;花卉播种面积47.53万亩,同比增长15.4%;蔬菜产量1833.43万吨,同比增长2.4%,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30%。渔业结构加快升级。2016年全省水产品产量767.98万吨,同比增长4.6%,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海带、紫菜、海参等九大特色品种产量提高、质量上升,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
二、工业供给稳中趋缓
2016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1517.21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017.39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居全国第11位、东部地区第3位。行业增长情况: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4个实现增长,15个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22.2%、纺织业增长13.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744.42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达2.4%,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3.8%,其中,机械、电子、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777.02亿元、1754.08亿元、1213.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10.6%、8.6%。非公企业占比提高。2016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721.7亿元,同比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8%,比2015年提高1.8%。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8051.1亿元,同比增长9%,增幅较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1.4%,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85.4%,比上年提高8.5%。
表1.2 2016年福建各地工业增长情况
三、服务业支撑力增强
201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42.28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高2.3、3.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42.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商贸业增幅较快。2016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74.54亿元,同比增长11.1%,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10501.75亿元,同比增长10.9%;乡村实现零售额1172.79亿元,同比增长12.7%。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10196亿元,同比增长43.3%。金融业运行平稳。2016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58.1亿元,同比增长9.6%,占GDP的比重为6.5%。2016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487.03亿元,同比增长9.9%。同时,福建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硕果累累。自贸试验区实现大陆与台湾地区征信信息互通共享零突破,落户国内首家总行级“海峡两岸跨境金融中心”;泉州金融综合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率先在全国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小微企业融资项目库;沙县农村金融改革以普惠金融为方向,创立全国首个“社区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不断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