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 名词隐喻所隐含的思维模式
隐喻理解是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在理解过程中达成和体现出来的。在人类认识陌生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总是利用已有的概念来建立新概念,用熟悉的事物去比喻或描述陌生事物,这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式。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总有其几何特征,例如:长、宽、高、点、线、面、体积、多、少、大、小等几何属性。因此在人的思维体系中,几乎是与生俱来就建立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应的坐标体系。由于三维空间中的概念便于理解,能迅速在脑海中形象化,所以人经常把抽象的概念放到脑海中固有的坐标系里来衡量。比如,当把一堆枯燥的数字用曲线或立体图形来表示的时候,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再比如,“海洋”这个概念在人们的空间世界里,远大于人们熟知的一般物体的尺度,其形象无边无际、深不可测。人们对“海洋”的描述总是和“大、多”等属性联系在一起,因此,“海洋”就成了“大、多”属性的替代物。如遇到其他表示“多”的事物,从本质上还是把这些事物放到脑海里的坐标系中,只不过直接把已经比较过的“海洋”作为标准,来描述陌生的事物,因此出现了“知识的海洋、灯火的海洋、汽车的海洋”等隐喻表达。这样习惯性的隐喻表达逐渐在语言层面沉积,形成一种独特映射机制。这种映射机制都是通过“海洋”发生作用,“海洋”也就成了联系外界事物和人们坐标系的通道。那么除了“海洋”,是否还有其他词语也具有这种特性。本文对名词隐喻的重要属性做了归纳。请见表2。
表2 名词隐喻表达属性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