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及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本研究得到国家973项目(2004CB318102)和北京语言大学一般项目(06YB06)的支持。

1 引言

一般来说,隐喻映射是用一个具体的概念类比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把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上。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源域(喻体)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之上(蓝纯,2005)。本文所说的名词隐喻就是指由名词充当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表达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隐喻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沿用了“源域”和“目标域”的说法。,即n+n隐喻。例如:

1)去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稍后便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

2)院子变成了花的海洋。

这里“风暴、海洋”和“金融、花”分别是源域和目标域,n+n隐喻在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源域和目标域经常同时共现,同时隐喻表现出来的含义往往只能沉积在源域上。例如:“风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指“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现象”,由于人们为了表达“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就以“风暴”作源域,形成“金融风暴、革命风暴、审计风暴”等隐喻表达,映射的目的是把“风暴”映射到目标域“金融、革命、审计”上。但最后的隐喻义并没有附着在目标域上,而是源域“风暴”上。如果能收集足够多源域词语的隐喻实例,建立1个源域到n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关系,这对于隐喻的计算理解和识别是非常有价值的。

近年来,人们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一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胡壮麟,2004;赵艳芳,2002;蓝纯,2005)。隐喻的计算理解国内研究不多,不过最近两年有一些讨论。例如:俞士汶(2003)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提出了“空手套白狼”、“郎平是个铁榔头”、古诗词等多个层面的隐喻理解问题;袁毓林(2004)的容器套件隐喻研究以及多位学者在隐喻逻辑推理方面的探索,等等(周昌乐,2007;张威,2004),不过关于名词隐喻的专题研究很少。王治敏(2008)对名词隐喻的句法分布及构成进行了初步考察,同时也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汉语名词隐喻的识别,但该文没有对名词隐喻的源域做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希望能对源域词语做进一步考察,勾画出基于这种短语结构的隐喻架构体系,为计算机隐喻识别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