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追求 生活依恋
1976年10月,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蒋新松被调回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
1979年,蒋新松研究制定的“智能机器在海洋中的应用”方案被国家列入“六五”重大科技项目,他被任命为该项目总设计师,负责组织制定总体实施方案。他主持并参加了控制系统总体和控制算法的设计工作,提出了基于微分分析器原理的轨迹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1980年,蒋新松担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启动了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和产业化建设及产品系列化等工作。
根据社会需求和科技创新特点,蒋新松提出了创建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的战略性建议和实施措施。
1981年7月,步入50岁的蒋新松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的理性选择,在头顶着‘右派分子’帽子的20年中,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终没有动摇过!”入党当天晚上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与家人一起喝酒,庆祝自己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在我的记忆中,老蒋无论是当所长还是当院士时,都没有这么高兴,更没有饮酒庆祝过!”蒋新松的爱人张丽珠这样告诉我,“他不仅是从组织上入党,而且是从思想上入党,思想上入党远远早于从组织上入党。当他思想上入党和组织上入党交相辉映时,幸福、自豪是难以言表的。”
1983年,蒋新松提出的“机器人示范工程”方案被列为“七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他被聘为机器人示范工程总经理,直接领导并参加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总体设计与实施。他用两年多时间建成了11个实验室、一个例行实验室、一个计算中心和一个样机工厂,并确保该厂投入正常运行。
1985年12月,“海人一号”样机首航成功,深潜199米,能灵活自如地抓取海底指定物,技术达到了同类型产品的世界水平。此外,他还领导并参加了“七五”攻关项目工业机器人的心脏——控制器的研制任务,提出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代化动态联合公司方式,要求在自主技术的基础上走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路线,与美国PERRY建立了技术转让及合作关系,研制出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并实现了外销。
在他的领导下,该中心完成了科研课题76项,逐渐发展为我国机器人开发工程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
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出现变化和调整,科研的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散、小、杂,科研单位全面实行层层承包的责任制,出现了“第二职业”“星期天工程师”“夫妻店”等名词,有的领导也开始鼓吹“放开鸟笼子”。这些“新”事物一时间似乎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所里形成很大压力,研究所人心开始溃散,科研工作难以形成合力。蒋新松身为所长,虽然看重经济效益,却坚决反对靠牺牲研究所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蒋新松曾在大会上严肃地说:“谁要搞第二职业我就让他的第二职业变成第一职业——走人。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如果热衷搞承包,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和无能的领导。”为此,他曾同国家科委主任争论过两个小时。不论别人有什么看法,只要他认为有利于工作的事,他就坚持下来。很快,全所人心稳定,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国内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调整,蒋新松作为一所之长,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并存,在担任所长期间,他坚持不懈地探索在新形势下开拓自动化研究所新局面的途径。他把“不断追求研究所存在的社会价值,快速增强经济实力”作为研究所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他指出:研究所的改革,应尽快克服建立在科学家自由确定选题基础上分散研究的现状,应有组织地围绕我国四个现代化及经济建设进行“主题式”研究,努力把每一位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都凝聚到国家需要的科研事业上。为此,在改革中,需要遵循技术科学发展目标,确立学科主攻方向,制定研究所长远发展目标和所长任期目标。针对以往自成体系、课题分散的局面,他坚持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积极倡导“献身、求实、协作、创新、公正”十字方针,增强研究所的凝聚力。
他富有战略家的管理思想,使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展开,使研究所承担国家任务的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能打硬仗的“国家队”,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向世界水平看齐。
蒋新松参加制订我国“863”计划,领导了装配型动态跟踪移动机器人系统、高压水切割机器人、核电站检查维修机器人等研制工作。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他指挥了CIMS领域的技术攻关,使我国在该领域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特种机器人研制也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他走马上任成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对科研工作和后勤工作他同等重视,认真对待。当时,全所科技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十分突出,有的一家三代同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因此,在他的议事日程上,住房建设成为经常议论的主题和决策的重点。几年后,全所的实验设施和职工住宅面积,比建所以来前几十年的总和还要多,全所职工有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空间。
不论当所长还是当首席科学家,取得成果时,他总是把荣誉让给同志们。所里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型水下机器人”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申报这两项成果时,同事们都把他列在第一位,但蒋新松每次都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中型水下机器人项目组的同事们拿到奖金时,一致认为所长理应拿一份,而他却谢绝了。每次他从中国科学院机关前往清华大学,蒋新松总是乘坐“面的”,从不坐高档的出租车。
然而,在自动化研究所的工作区和生活区,人们又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当同事、朋友、学生在路上碰到蒋新松时,总要主动同他打招呼,但有时蒋新松竟毫无反应地擦肩而过。所里人知道,他们的蒋所长常常在走路时思考问题,很投入,所以往往“看不见”来人。
作为科学工作者,蒋新松历来是敢作敢为,在科研工作中不以领导的脸色行事,敢于坚持原则,体现出无私无畏的责任感;作为行政领导,他以理服人,从不搞一言堂、家天下。在自动化研究所,有人幽默地将研究所称为“蒋管区”,把蒋新松称为“蒋总裁”,然而这里却充满自由和民主的空气。在讨论中,蒋新松喜欢听不同意见,不怕别人拍桌子,欣赏实话实说的精神。他以大海的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格力量,打造出一支无私无畏、战无不胜的科技军团。
身为学生敬爱、领导器重、同事信服的一代科技大师,蒋新松在生活中是位富有诗情画意的男子汉,他经常将情感记在稿纸上。
“四十年前的今天,我童年时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被分配到科学的最高殿堂——中国科学院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接到分配通知的一刹那的情景,掩饰不住的喜悦,发自内心的、天真而淳朴的笑容不时洋溢在我的脸上。同学们说:看!蒋新松高兴得变傻了。我赶快拿起笔把这欢乐的消息告诉日夜关怀我成长的妈妈。记得我第一次上学回来,妈妈告诉我,读书、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就是要有长心。我傻乎乎地看着妈妈慈祥的脸,妈妈似乎看出我不懂,和蔼地说:‘你不懂,慢慢你会明白的。’(四十年前的)今天我能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大学,即将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哪一件不是妈妈教诲的结果呢。”
“四十年的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事业是一种永恒探索的事业,它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成功的快乐,永远只是一刹那,无穷的探索、无穷的苦恼,才是它本身的魅力所在。从事科研工作四十年了,我又进入新的一轮无穷的探索和无穷的苦恼中……”
这是1996年蒋新松工作40年时,他在《祖国和科学在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这篇抒情散文中写下的两段话。1996年8月的一天,晚上9点多钟,他给中科院沈阳分院党组书记王景川(曾任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打电话,在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背景乐中,蒋新松满怀激情地朗诵起这篇文章,完了之后问王景川有什么感觉。“情深意切志远”,王景川归纳为6个字。在充满真情实感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科学家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事业的诚挚之心,这也正是蒋新松的人格魅力所在。
“美丽、浩瀚而雄壮的长江,有时显得非常宁静、非常温和,你可以舒坦地躺在她宽阔的胸怀中,犹如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仰望着耀眼的蓝天,倾听着她内心深处的搏动,犹如倾听妈妈的摇篮曲;有时她显得烦躁不安,掀起了阵阵波涛;有时她甚至愤怒起来,这时的她一反常态,从望不见天边的西方到东方,一阵狂风巨浪,她愤怒地想吞噬人世间的一切不平,荡涤掉强加给她的一切耻辱。这就是伟大的长江,长江和母亲一样,共同赋予了我的人格,培育了我的性格。”这是蒋新松在一篇文章开头写下的第一段文字。
1996年8月9日,蒋新松为庆祝岳母的76岁大寿,亲自执笔书写并朗读了《祝寿贺词》。
今天我们阖家欢聚在这里,隆重庆祝我们亲爱的妈妈七十六大寿,首先我代表大家向我们亲爱的妈妈说一声生日快乐,祝福我们亲爱的妈妈和爸爸福寿无疆!
在我们的队伍中,有老一代知名的中医专家、老教授;有知名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大学教授;有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有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政府官员们;有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年轻的博士;有日夜战斗在茫茫信号中的年轻的军官;有正在成长中的、我们未来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将军……
我们这一群人,无一不得益于妈妈的教诲,得益于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最真诚的爱,还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呢!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我们由衷地感谢我们亲爱的妈妈,感谢您对我们的教诲,感谢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您对我们的每一项成就、每一个成功的鼓舞,感谢您对我们的鞭策……妈妈,您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亲爱的妈妈,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让我们再一次为我们伟大的妈妈祝福,祝妈妈生日快乐,祝妈妈和爸爸福寿无疆!
从《贺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蒋新松火一样的心,感受到他的深情、志远、意切。
1982年,蒋新松出差路过老家,找到一张他年轻时的黑白照片,望着照片上那位英俊的少年,他的心飞回了沈阳,飞到了爱人张丽珠的身边,他将照片翻过来,提笔写道:
亲爱的丽珠:
认识他吗?这是二十二年前的我,爱他吗?
写完后,蒋新松把照片寄给了千里之外的张丽珠。
时间对他来说,总是以分秒为单位计算的。但每年春暖花开和秋高气爽的时节,蒋新松总要挤出时间陪家人到附近的公园春游、赏秋。
“他喜欢游泳、摄影、划船和做饭,特别是当家中有客人时,他总要到厨房做一两样拿手的好菜,他做出的菜,色、香、味俱全,很受大家欢迎。”夫人说,“他非常喜欢听交响曲,特别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百听不厌。雄浑的旋律,不仅陶冶了老蒋的情操,也给了他胜利的信心。”
攻关阶段,他又变成另一个样子:有时回家连门都没关,便匆匆来到计算机旁;有时浑身带水、穿着短裤便从浴室出来直接奔向计算机;有时他工作到半夜会趴在计算机键盘上入睡;有时刚吃两口饭,又钻进工作室;有时正在扫地就突然扔掉扫把,打开计算机……
有这种情况下,为了收拾残局,他总是指着自己的脑袋对张丽珠说:“对不起,夫人,我又走神了。”
1994年,已过花甲之年的蒋新松把年轻人推上了所长的岗位,伴随他一起“下岗”的还有心脏病和糖尿病这两位“老朋友”。但他“下岗”后比当所长时还忙,他对爱人说:“我虽然不是所长,但还是首席科学家,是共产党员,要在科技与工业结合这个国家级的‘课题’上有所创新。”1995年和1996年,忧国忧民的蒋新松又在东奔西跑,为科技与产品喜结良缘而充当“红娘”。
作为我国机器人高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我国“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凭借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就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并于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二组组长;还被选为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信息与控制》《机器人》杂志的主编,等等。
在中国股市中,以人名命名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如隆平高科(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命名)、登海种业(以“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命名)。2009年10月30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登上了创业板,它是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的名字命名的。遗憾的是,股票简称的字数不能超过四个,所以这只股票简称为:机器人。我认为冠名为“新松机器人”更确切,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
“能在多大程度上占据机器人研究和制造的顶峰,取决于我们的科技力量!”蒋新松院士始终这么认为。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