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几点认识
1.3.1 “工业+互联网”与“互联网+工业”
自进入消费互联网时代以来,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决心,从此掀起了“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浪潮。那么“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互联网+”和“+互联网”有什么不同?在工业互联网概念提出的早期,关于工业互联网到底是“工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工业”的讨论也一度非常激烈。如果想要准确地理解工业互联网新思维,就有必要对这两者的区别进行探讨。
通俗来说,“+互联网”指的是企业在保持原有运营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与渠道,实现销售量乃至用户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只是工具,而企业只是单纯地增添了互联网这一新渠道。举例来说,一家报纸开通数字版本,把它的文章都放到网页上,这就是传媒业+互联网。再比如说,有些企业的商品不仅在实体店售卖,也在网上销售,或者是网上下单在实体店取货的O2O模式,这些都是“传统企业+互联网”。
“互联网+”则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的真正核心是企业思维模式的转变,而不是各种工具的简单利用。当然,“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一个行业或产品的本质,只是利用互联网把它变得更有效。因此,可以认为“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思维和理念的变革推动经营模式和用户关系变革的新经济模式。现在所提到的新制造、新零售、新服务和新金融等都可以认为是互联网给传统行业带来的颠覆式变革。在深入理解了以上两个概念的区别后,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应该属于后者,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互联网向传统工业生产领域延伸、集成、融合的产物。
当然,作者认为如果弄不太清楚“工业+互联网”与“互联网+工业”也没关系,这些都是人为的诠释和观点。并且,从事经济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不同背景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即使是相同背景的人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且人们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并不会对工业互联网本身的蓬勃发展产生影响,更不可能阻挡其前进的步伐。
1.3.2 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区别
目前,互联网的影响主要还是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在“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背景下,特别是在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3月的两会中提出的“智能+”号召下,中国互联网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或者说开始呈现双轮驱动、并驾齐驱的发展势头。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着不同的商业逻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将更为深远。那么,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存在哪些不同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得到一些启发。
(1)发展模式不同。消费互联网解决了人们对产品、服务购买的便捷性问题,但并不能改变产品本身质量的好坏。同时,消费互联网的应用门槛较低,发展模式可复制性强,通常由互联网企业主导。而工业互联网不但要解决人们对产品、服务购买的便捷性问题,还希望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由于行业标准杂而应用专业化,导致难以找到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因此制造企业通常在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技术要求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连接的是人,应用场景较为简单,技术要求低。而工业互联网连接的是人、机、物,连接的种类和数量更多,场景更复杂,因此技术要求也更高。工业互联网不但需要一个门户平台类软件,还需要大量的设备管理软件,这无疑加大了软件设计和开发的难度,也因此显著增加了工业企业的投入成本。
(3)新旧兼容性不同。消费互联网给人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外卖软件、打车软件、电子商务等,都是颠覆式的创新,它们不存在新旧兼容性问题,人们不会拿它们与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做比较。而在工业互联网出现之前,制造业早已引入信息技术,企业中已有成百上千种软件和系统。当工业互联网出现之后,势必会出现工业互联网与企业已有的信息化系统是否兼容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集成、发展和再创新。
(4)服务时效不同。消费互联网提供的是一种时间上离散的服务,如淘宝提供的产品、美团提供的外卖服务、滴滴出行提供的运输服务等,都是在有限时间内的一次性服务。而工业互联网提供的则是一种时间上连续的服务,如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设备上云”,其提供的服务就是一天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因此,由于服务时效的不同,工业互联网的定价是不能与消费互联网相提并论的。
(5)思维模式不同。消费互联网提得最多的是“流量”,流量就是入口,是成功的关键。工业互联网要想成功也离不开流量,工业互联网的流量主要来源于系统泛在感知得来的数据和信息,而不是终端客户。所以,消费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在工业互联网中并不适用。代替流量思维的是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实时、智能、同步、精准、协同等成为工业互联网中出现的高频词。
尽管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存在以上诸多不同,但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互联网思维仍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根基,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又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1.3.3 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误区
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认识,也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这是符合新生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正常现象。对此,作者根据一些文献尝试着做一些阐述。通常人们对于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和认识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1.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新涌现出来的事物
从政府到企业,工业互联网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些企业纷纷成立工业互联网事业部,很多地方政府也专门成立了主管处室。然而工业互联网真的是新涌现出来的事物吗?其实,在工业领域,自从网络化制造提出以来,就已经开始有人在做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工业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应用,只是当时人们并不称之为“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将工业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与互联网进行充分融合,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工业互联网的很多经典案例都是过去就有的,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只是在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全面发展的今天被热捧的实现智能制造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纽带,是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2.产业互联网就是工业互联网
目前,国内业界提出了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很多人认为工业互联网就是产业互联网,甚至于片面地认为二者只是翻译的名称不同而已。由于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都是同一个单词“industry”,加之产业互联网最早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因此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时,就被译成了工业互联网。其实,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在工业领域,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就像大数据与工业大数据、物联网与工业物联网的关系,产业互联网的范畴比工业互联网更为宽泛,除了工业互联网外,它还包括服务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以及金融业互联网等。
3.实施工业互联网就是企业上云
很多企业在对工业互联网进行理解和解读时,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把工业互联网等同于商业互联网中常见的在云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一些业务模型来提供服务的模式。对于工业互联网,这种解读是过于简单和片面的,是一种表象的理解。开源技术的产生、云的出现,以及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云上提供存储空间、数据的服务以及托管的服务。云是一个存储空间,网是节点之间连接的通道,云是通过网的桥梁作用把用户和云中心连接起来的。企业上云也是近期我国推动和激励企业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作用的一种信息化政策。但是像这样一种大众化的、普及化的云服务,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只是一种基础,它远远不是工业互联网的全部。工业互联网的商业本质是对企业综合运营效率的大幅提升,所以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不能只是认为它是一个云端的大数据分析,对如今中国绝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来说,应用工业互联网是有其深刻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本质上的需求的。
4.实施工业互联网就是企业购买一套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有些企业可能会将工业互联网错误地理解为就是企业购买的一套类似于ERP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其实,在工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是一类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思维模式、创新的源泉,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国家发展工业互联网,从根本上是为了服务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企业既要有工业发展视野,也要有信息技术视野和互联网视野,将三种视野深度融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才能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不是一项技术、一套软件、一种模式,而是从工业角度出发的结合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系。
5.将消费互联网思维直接套用于工业互联网就能取得成功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区别,因此不能把消费互联网的成功经验简单套用在工业互联网中。工业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互联网思维能够改进的部分,但更多涉及工业机理模型的问题是简单的互联网算法无法解决的。由于我国的制造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企业普遍缺少互联网和工业制造的复合人才,现有网络支撑的能力相对不足,不管是实现工业互联网,还是走向智能制造,中国工业企业都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工业企业应该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基础性准备工作,来迎接和拥抱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