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管理责任三:组织意识
遵守和代表组织的规则
每个公司和团体,都有显性和隐性的规则。前者是一些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后者是一些不成文的“惯例”,也是常说的“潜规则”。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才会被接纳为自己人。管理者作为团队的领导,不仅要遵守规则,还需要成为其代言人,在任何场合言行都要跟企业的显性和隐性规则保持一致。
管理者的问题是,他常认为自己是制定和改变规则的人,而与团队已有的规则发生冲突,使自己显得格格不入,不被团队接纳。这一问题在空降管理者身上尤其凸显,我们看到过很多管理者为此而碰壁。
在访谈中我们遇到过一个管理者A先生,他谈到刚上任时推行会议制度的事情。A先生刚接手团队时,发现大家开会从来不准时,而且总有人以见客户为由不出席会议,事先也不请假,都是在临近会议开始时才通过微信或由其他人代为请假。A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工作习惯问题,需要从这种小处着手,帮助团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会议制度,提出一些他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基本要求。但这项制度推行起来异常艰难,总有人请假,或者中途申请接听重要客户的电话。他也多少听到一些员工的声音,提及这项制度实行起来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会议要求有些过于注重形式等。同时A先生发现,公司管理层的大小会议,似乎都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团队并不是个例。
一开始他认为,既然会议时间固定,大家大可在安排工作时把会议时间空出来,这是很简单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后来他才渐渐了解到,这其实与公司的理念、客户和市场,以及竞争地位都有关系。大家没法提前安排时间,是因为公司面对的绝大部分客户,基本做不到提前约定拜访时间,即使事先约定了也会临时取消或改期,而没约定的时候又有可能临时通知要会面。同时,公司的市场竞争状况和所处的竞争地位,决定了公司不能放弃这些客户,也无法制定与这些客户合作的规则。更好的服务和全面的配合,可以说一直是公司的一个竞争优势,这远不只是会议纪律或时间管理的问题。A先生在试图改变团队的会议规则时,其实应该先了解实际情况。
先了解清楚状况,适应规则,再考虑修改和设计规则,这是管理者加入团队、融入团队、引领团队必经的过程。虽然这看上去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管理者常会因“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热情而打乱了节奏。据不完全统计,所有跟我们合作过人力资源项目的对接人,如果上任时间在一年之内,则项目推行成功的概率不超过一成。新规则没有成功建立,管理者反而会因此提前离开。
就像前面推行会议制度的例子一样,一个团队和组织经年累月形成的工作模式与习惯,有可改善之处,也有其存在之理。上面例子中的管理者A,在推动会议制度执行时可以不那么刚性,不要因员工有一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就上纲上线,例如不可以用微信请假,必须用邮件等。同时,增加执行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例如可以调整会议时间,或者让下属远程参会等。提出要求的节奏再放慢一点,不追求一步到位,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
“组织意识”体现在管理者身上,不是无条件地遵从,也不是阳奉阴违地应付。对于管理者不认同的规定或习惯,公司当然希望管理者能做出改进和优化,而不是背地里批评或悄悄地对着干。但是,管理者要学会适应性地改良,态度保持坚定,但执行时温柔地渐进。这需要管理者保持独立的意志,思辨地看待组织中的问题和矛盾,并能按照恰当的节奏触发变化和帮助组织改进。当然,这是对管理者更高的要求。一般性要求是,首先要避免因为急于建章立制而挑战团队现有的规则,从而增加被团队接纳的难度。
团队利益为先
管理者需要为团队和公司着想,把个人得失置于团队之后。更多考虑自己而非团队的管理者不但不会被下属认可,还会在道德层面被员工否定。例如,有员工提到每年他们团建都一定会订某某集团的酒店,因为管理者是这家酒店的会员,想借此多赚一些积分,员工会认为管理者的行为是一种以公谋私。还有员工认为,管理者向公司承诺了很高的目标,却不争取更多的资源,是一种牺牲长期业绩和团队利益为自己的晋升铺路的自私行为。因为团队为了完成高目标非常辛苦,而且多少有客户资源过度开发、低折扣等情况,但最后得到好处晋升了的只有管理者。
平心而论,虽然大部分员工都能理解管理者会更多为自己着想,但这是员工与管理者离心的开始。你可以感受到员工对管理者“大公无私”的高期待。排除显然是损公肥私的作恶行为,在个人与团队的得失之间,“无私”在不同人的心里有不同的尺度。作为新手管理者,保持身正不作恶,找到自己的“无私”尺度,是踏上管理之路后要进行的一项长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