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健康阳光:内心充满阳光,才能更乐观 更自信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从出生到3岁左右,多数孩子都会经历心理上的“认生期”,面对陌生的人或环境,觉得自己被他人审视,就会产生失控感,继而引起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下意识地拒绝面对的那个人(环境),潜意识就会促使他们产生一种把自己藏起来的愿望,以此来保护自己。但每个孩子的认生期都不一样,这种心理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自然产生,或早或晚,有些孩子的认生甚至还会在一夜之间就到来。孩子认生怕生,家长不要着急,因为认生是孩子建立独立意识的必经路程,也是成长时期的孩子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之一。

网络上,曾看到过一位家长的苦恼:

我女儿35个月,从两岁以后,就变得十分害羞。虽然表达能力比同龄的孩子强,但总是害羞。她只跟熟人说话,遇到不太熟的人,从来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说“阿姨好、叔叔好。”他人给她零食,她从来不要;就算接受了,她也要回到家才吃。星期天我带她去办公室,她就像是奔赴刑场一样,即便办公室内没有其他人,也要我抱着。

最近我甚至觉得,一向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内向怕生了。原来看到人就打招呼,现在见人就往后躲;原来特别喜欢去外面玩,现在就愿意窝在家,一带她出门,都会哭着闹着不出去。

在家里说得好好的,一到外面,就哭闹;一回家,又开始活蹦乱跳。问她怎么回事?她就说“害怕。”小时候孩子见人就亲,现在却见人就怕,怎么越长越回去了?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就会越来越想控制世界。有些孩子会拒绝陌生人抱他(她),但不拒绝到公共场合;有些孩子不仅拒绝陌生人,也拒绝去公共场所。这些都不用担心,只是这个孩子天生对害羞和压力更加敏感而已。也可以这么说,当一向外向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敏感害羞,或许只是他突然暴露了内心的敏感而已。

孩子害羞内向,并不意味着长大后依然会如此。家长的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机遇,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面对害羞内向的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对孩子的养育方法。

1.允许孩子害羞

在家长眼中,打招呼是一种教养和礼节,但在孩子心里,不打招呼根本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不要急着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更不要用非常手段来逼迫孩子,否则会让孩子陷入家长制造的压力里。相反,要允许他们害羞,让他们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2.多带孩子出门玩

要想减少孩子的害羞的发生,就要带孩子去亲戚家、超市、商场、动物园等各种场所尽量多带孩子出去玩,接触不同的人,但不要硬性要求孩子叫人,要让孩子慢慢适应,大胆表现自己。从孩子喜欢去的场所开始,慢慢地向陌生场所扩展。当然,为了让孩子安心,要把孩子最爱的玩具带上,让熟悉的东西陪在孩子身旁。

3.帮孩子克服害羞

在生活里,为了帮孩子克服害羞和恐惧,可以为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恐惧转移替代品”,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要为孩子提供情绪出口,让他们克服害羞和恐惧。

4.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情,要耐心地跟孩子讲解,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否则容易打击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当孩子表现得不自信时,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做,给孩子打气。

5.不要当面说孩子害羞

不要让孩子觉得害羞不好,一直当着孩子的面说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害羞的孩子,就会自卑。

6.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性格养成的故事

0~3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故事就是孩子接受世界的开始。因此,要是想让孩子不再自卑,可以给他们讲些性格培养的故事,比如,讲些主人公勇敢的、大胆的、不害怕失败的故事,鼓励孩子大胆一些、不害羞。

让孩子信任自己

2~3岁,是孩子的自信初步养成的阶段。2~3岁,孩子开始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尝试做一些事情,比如:大小便、吃饭、穿衣服等。在这个阶段,家长要鼓励孩子去自我尝试和选择,促使他们更加信任自己。

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孩子开始尝试自己吃饭,吃得到处都是,有的家长会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使孩子得到锻炼。通过吃饭这件事,孩子就会慢慢知道:“我的手可以拿起食物放到嘴巴里”。孩子的自信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有些家长会指责孩子:“哎呀!怎么吃得到处都是?算了,我来喂你!”如此,家长就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用,即使自己能做到,他们也不愿意尝试了。

有些家长会一味指责批评孩子:“都说了不要自己吃,就是不听话!看吧,搞得乱七八糟的!”

孩子开始尝试,做得不好,爸妈如果不满、指责和批评,长大了,就会习惯性地讨好他人,怕他人不喜欢他(她),担心他人批评他(她),喜欢看他人的脸色做事,会觉得他人的意见非常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信与否会对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等造成影响。

自信心强的孩子一般都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他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事物,不会轻视自己。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通常都比较悲观,总觉得“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处于被动、抑郁和孤独的状态。

孩子的自信会在两三岁时出现,当孩子学着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产生“我能做到”这种心理。孩子把自己放得很低,存在感就会变得很少。所以,在2~3岁阶段,家长要尽量鼓励孩子多做尝试,让孩子积累经验,获得更多自信。

1.孩子有没有自信,2~3岁就能看出

2~3岁,如果孩子出现以下几种表现,就说明孩子缺乏自信:

(1)爱哭。孩子出生后,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总爱哭闹,不仅要观察孩子的生理需求,还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这时的孩子需要安全感,家长要格外关注,因为安全感的得到是建立在孩子自信的基础上。

(2)怕生。带孩子出去玩时,要观察,看看孩子能否容易地融入其他小朋友中。如果发现孩子很怕生,就要多注意了。要多鼓励,多给孩子力量。

(3)否定自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如果孩子有热情但不积极,就说明孩子很想表现,但出于对自己的否定,不得不放弃,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2.孩子缺乏自信对成长有不利影响

孩子缺乏自信,就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1)容易被困难打倒。孩子的能力不在于他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在于处于低谷时的反弹力度,而这个力度就来自自信,来自内心的那份底气。底气有多大,反弹力度就有多高,不自信的孩子,心里一般都没有底气,面对挫折时,容易被击垮。

(2)容易自我否定。没有自信的孩子每天都会活在自我否定中,他们会在心里暗示自己“不行”,在以后的成长中,会失去很多机会。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极度渴望成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3)面对困难容易退缩。不自信的孩子,内心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时,态度会消极,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尝试,而是放弃。在以后的成长中,面对挑战,很容易退缩。

3.2~3岁是孩子自信培养的关键期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抓住2~3岁这个关键期。

(1)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长到2~3岁时,家长要小心呵护,要尽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平时,要留意孩子的喂养,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及时满足,给孩子以舒适的安全感;同时,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不信任自己,家长要及时给予安慰,特别是孩子受到委屈时,更要给出情感的关爱。孩子心里得到安抚,内心才会产生安全感。

(3)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如果孩子做得好,要表扬;孩子做出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不要说“下次努力,争取做到”,应该说“没有做到,也没关系,你已经做出了努力,很令人满意”。

(4)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如果孩子表现不错,就要将他(她)抱在怀里告诉他(她)你为他(她)而骄傲,经常性地、真诚地给予表扬。

(5)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容易失去自信心,比如,家长经常争吵。要想让孩子自信起来,就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

不同性格的孩子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能够更好地消化;性格内向自卑的孩子,则喜欢把坏情绪都压抑在心里,一旦积累起来,就会爆发。在孩子0~3岁的阶段,家长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孩子变得积极乐观。

有个女生很乖巧懂事,其实内心却非常痛苦,因为家长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还对她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就会指责女孩。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女孩学习非常努力,考试也不敢轻视半分。

后来女孩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期中考试的成绩后退了很多。她觉得无法面对,为了消除内心的痛苦,她便跳楼了。幸亏那天家长下班回来得早,才没有酿成惨剧。

这一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评论和留言。有些人觉得女孩心理脆弱,责怪家长给她施加的压力太大。但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能更加出色,会给孩子寄予一些厚望,给他们一些期待。这些原本都正常,女孩之所以要用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一切,只能说明她的性格本身就存在问题,心态太过消极。

这种事情网络上有很多,很多孩子扛不住学习的压力都选择轻生。但这种事情多半都发生在心态消极的孩子身上,性格开朗的孩子都懂得调节自我情绪。

对孩子的性格分析,一般会把三岁当成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孩子三岁后,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能力与三岁前都是截然不同的;同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家长说的话多数都能听懂。这时候,家长就要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对孩子多加引导,不能迁就和纵容孩子。

孩子情绪的处理问题跟孩子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孩子将来的性格会怎么样在三岁之前多半可以确定,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正面情绪呢?

1.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任何情绪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所以不要畏惧负面情绪的出现,关键在于有了负面情绪之后懂得以正确的方式宣泄,比如,可以让孩子听音乐、跑步、做运动、旅游等。孩子产生了负面情绪后,要让孩子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发泄,不能压抑自己。

2.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家长和孩子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0~3岁的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多数都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会直接表达出来。这种宣泄情绪的做法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

家长要腾出时间来观察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促使他们把负面情绪转化成正面情绪。

努力挖掘孩子的幽默潜质

所谓幽默感就是,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等方式的表达,让对方感到愉快,有这种言行举止的人就是具有幽默感的人。拥有幽默感的孩子,一般都开朗乐观,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制造欢笑,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愉快,自己也会富有成就感和自信,也较容易获得友谊。

研究发现,幽默感从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月便开始产生了,比如:在家长的逗弄下,孩子会呵呵地笑个不停;1岁左右的孩子,会因为玩“藏猫猫”而狂笑不已。

出生开始,婴儿都是用哭声来表达他(她)对吃、睡眠和拥抱的需求,但这不是一种社会交流,直到满月后,他们才会做出人生的第一个微笑,才能传达出想要交流的讯息。

出生1个月后,孩子已经能够感应家长对他的逗乐行为,给予反馈性的微笑。研究发现,家长的鬼脸、可笑的声音会让孩子觉得有趣并兴奋起来。如果家长发出有趣的声音,他们的情感电波就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就会手舞足蹈地笑。

4~5个月时,无声的微笑会变成咯咯大笑,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孩子会逐渐理解幽默、快乐的含义。

6~7个月的婴儿,往往会发出更多的笑声,甚至会在喂食中伴随尖叫,这往往是进食愉快的表现。

9个月的时候,幽默感开始出现了。这时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并且自己还会故意做出一些怪异的鬼脸,比如:皱眉、噘嘴巴等,以引起家长的赞扬。此外,乱扔食物或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也会让孩子兴奋地大叫。当将要发生的事情符合孩子的预期时,他(她)也会快乐地大笑。这种幽默感表明孩子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岁时,孩子开始与他人交往,并学会玩“藏猫猫”之类的游戏。这类游戏能使孩子学会开玩笑、找乐子,并从中获得乐趣。

2岁时,孩子已经能理解较深层次的幽默、开心的情景,例如,妈妈把头巾蒙在孩子头上,让他(她)照镜子,孩子就会咯咯咯地笑起来;看到电视上的可笑画面,孩子也会咯咯大笑,甚至还会扭动身体,跳上跳下,兴奋不已。

3岁时,孩子喜欢“人来疯”,能使用言语技巧说一些逗乐的话,虽然有时说的话不太合适、让人无法理解。

生活中,人们都喜欢笑眯眯、爱笑的孩子,更愿意跟笑口常开的孩子亲近。孩子天生就具有某种幽默感,家长将微笑和幽默教育始终贯穿于孩子的生活中,更会使其终身受益,幽默感的后天培养非常重要。要想培养一个可爱、幽默的孩子,家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告诉孩子何为幽默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将生活中不一致的内容当成笑话,家长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恶作剧,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在他人的尴尬和痛苦之上。跟孩子一起阅读有趣的图画书或故事书时,要跟孩子一起讨论幽默的话题,并教孩子辨别幽默和恶作剧。

2.跟孩子玩互动游戏

孩子满一岁后,智力开始快速上升,这时已经具备简单的辨别能力,能大概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懂一点幽默。3岁以前是孩子幽默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要及时给予回应,不回应并忽视孩子的行为,会扼杀孩子的幽默感。可以跟孩子做一些象征性的互动小游戏,例如,拿起孩子的小脚丫当作电话,假装和孩子打电话聊天;戴上小动物的面具,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3.营造快乐的环境、氛围

(1)可以在家中留一块空地,挂上一块木板,贴上可爱的卡通画片、滑稽的生活照片等,并经常更新。

(2)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富有喜剧色彩的图画书,让孩子观看适合其年龄特点的电视、电影,鼓励他模仿其中令人捧腹的动作。

(3)时不时地对孩子做幽默的动作,比如:扮鬼脸、伸舌头等。

4.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幽默的素材

比如,晚饭后和孩子一起回忆白天的所见所闻,让孩子画出或说出有趣的情景。对孩子表现出的幽默或有趣行为加以渲染,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地寻找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