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从技术过程论的视角,基于对马家湾村垫料养猪技术、石门县柑橘密改稀技术的农户采纳行为的实地调查,以农户的考虑为本,来探讨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主要决策事项、重点影响因素,以及农业技术由生产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所要经过的环节。本书选取技术社会化的一个不成功的案例(马家湾村垫料养猪技术)和一个成功的案例(石门县柑橘密改稀技术)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发现农户采纳这两种农业技术过程中的主要决策事项、重点影响因素,探讨不计地区差异、技术种类差异、农户禀赋差异情况下的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一般规律,从而在农业技术领域检验、丰富技术过程理论,进一步为农户技术采纳在研究方面添砖加瓦,在实践方面提供指导。
农业生产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推广,进入到农业生产过程,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必须经由农民的技术决策、采纳行为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是一种技术、社会集合作用的活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渗透其中,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等相关群体进行着复杂的互动,农民是积极的“能动者”而不是消极的“受动者”。事实证明,忽视农民技术需求、对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缺乏了解,造成的情况是创新人员、推广人员认为先进、适用、经济效益高的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推广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推广效果不佳。
经济效益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因而农户在决定是否采纳一项新技术以及采纳的程度时,通常会考量新技术的经济效益情况。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是一个增加物质、资金、人工等要素投入的过程,是投资就期望得到经济上的回报,农户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自然追求新技术使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因而成为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的基本驱动因素。从经济学来看,农户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建基于对产量或利润最大化的计算之上。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决定了农户是否采纳一项新技术:一是采纳新技术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采纳新技术的直接支出和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成本;二是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及获得的可能性大小。
技术属性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技术属性,主要是先进性和适用性,直接决定了农户采纳某种技术进行生产的效果和效率。技术的先进性是农户采纳技术的优先条件,是指一项新技术在同类技术中处于领先水平,生产出的产品具有质量好、竞争力强等特点,在生产中成本低、效率高,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技术的适用性是农户采纳技术的必要条件,是指一项技术适应当地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与当地自然区位、生产资源、技术系统相匹配、融合。先进技术可能是当时当地的适用技术,也可能不是当时当地的适用技术。先进技术是否成为适用技术,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于运用这一技术的目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补助服务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新技术本身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是需要考虑的,而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是更要考虑的。农业技术在应用初期,往往不会立竿见影产生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不高甚至较低,而这会大大影响农户对新技术采用的决策,因为农户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普遍看重技术的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出于追求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的需要,就很有必要对新技术的采纳行为进行补助。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对农户的技术采纳意愿有很大影响。我国当前已经建立起一套性质和层次不同、目标和功能各异的专业化、产业化和网络化的多元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服务的组织形式、服务模式还在不断创新。但与农户的需求相比,现有农业技术服务的范围和水平仍然不足,坑农、伤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工作。
文化习惯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在具体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背景下,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建出并传承、发展着特定的文化。这些包含了价值观念、心理品质、风俗习惯和地方性知识的文化,首先由外而内地渗入到农民的日常言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情和偏好,继而由内而外地左右着他们的计划、行动。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当然也有意无意地受到其文化习惯相当程度的影响,打上了当时当地文化的烙印。
在探讨了农业技术社会化过程中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分析了农户采纳技术的主要决策事项、重点影响因素,最后形成了农业技术社会化论、以农户为本的技术采纳论,以及以农民合作社为重要中介的技术推广论。
技术过程论是本书的视角,它是科技哲学的成果,主要来源于对工业技术的研究。本书试图将技术过程论应用于农业技术,在它的指导下探讨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的规律,并在农业技术领域检验、丰富技术过程理论。
本书可供农业发展与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科技管理等工作人员参考。